出版之战:编外初审笔战复审(3)
标签:
记实 |
2月27日,上午10点接到出版社办公室小王的电话:“《黎成科经验荟萃》那本书过了复审,还需要责编处理一下,你过来拿一下稿子。”
我12点就出发了,到了出版社,办公室小王刚吃过午饭,我从他手里拿了厚厚一摞稿子就走了,临走时把《人民的好代表》一书的部分复审稿交给他,让他转交小钟编辑。
我看了杨某初写的复审意见,满满4页纸,密密麻麻!第二段就把我气得够呛,原文照引:“但从复审发现的问题来看,我认为初审的质量比较一般,就是说责编可能是一位新手,并非内行人士。因为有很多平常都会出错的字词和一些最基本的标点符号,在初审中都没有得到改正。由于责编没尽自己的职责,就必然会把初审的工作转嫁到复审和终审的身上,这样,图书的出版质量将因此而大打折扣。建议今后挑选责编时要名副其实,切勿滥竽充数。”一向自认为优秀的我,成了滥竽充数!
以下满满的复审意见,有些是对的(多数是因为我不够细心而没发现的错别字,复审改了就行了),但错的也不少。责编错的地方,复审改过来就是了,何必在那里吹毛求疵,乱扣帽子?如果责编没有错处,全都做到万无一失,那还要复审干什么?而很多中医术语,的确是这位高明的复审把对的也改错了。他改对的字词,捧来字典词典中的解释,为什么要修改这个字,他居然可以把几百字的解释从字典词典上全抄下来,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却感觉到他的心态不好,对责编不是扶持,而是要一棍子打死。
我肯定要写答辩意见的。我以为此人是出版社的总编,因为总编也姓杨,我见过的,是女性,后来问小钟编辑才知道,这是出版社返聘的一个专家,专门挑刺的专家,天天坐班,出版社很多编辑的稿子都被他骂得狗血淋头,很厉害的。“不用怕的,他的意见有些是对的,有些是错的,不用管他。”小钟如是说。
看来,我要好好地写一份答辩,为自己,也为其他编辑出口气。
以下是我写的在某些专家眼里不及格的初审意见,有关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等等已经直接在原稿修改。
《黎成科经验汇粹》初审意见
1.对书稿的基本评价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广东省名中医黎成科的成功经验,他的精湛医术、高尚医德等等都使人难忘,对推动我国中医学界的发展和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虽然文体显得不太协调,但毕竟是求真务实,因而个别瑕疵,可以略而不计。
本书稿涉及医术、验方等方面的内容极为严谨,贯穿着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让读者学而有用,用而有效;对本书主人公医德医风方面的记实,饱含感情,催人奋进。
2.对书稿作出修改和处理的问题
3.需要作者进一步修正的内容及处理意见
请主编补充主编简介。
4.提请复审需解决的问题
之后不久,我看到了复审编辑写的复审意见,专家高高在上,把我贬低了一番,我气不过,又写了下文驳斥一番。
出版界:啼笑姻缘一例
如今又要唱主旋律,又要挖空心思赚钱。也就是说,过去爬格子的那一套不能丢,新的弄钱的18般武艺又要吸进肚里,于是,出版界的仁人志士,即是文化人,又是大商人,真可谓“儒”和“商”揉进一体了。
古往今来,文人相轻的劣根性本来就难以去掉,如今加上与经济利益挂钩,勾心斗角的心机就更上一层楼了。文不文,商不商,摩擦出的火花,哗啦啦。
笔者无意中与出版社结了一次缘,帮着某出版社责编了几回,感受了一下“把关”的三程序:初审、复审、终审。在这儿无奈地把一次“审”记录下来,大家看看,是不是令人啼笑皆非?有兴趣的就耗点时间过过捧腹笑笑的瘾,没工夫的或不感兴趣的就请一目十行,不结这个啼笑缘吧!
对《广东省名中医黎成科经验荟萃》“复审意见”的意见
初审看的是作者的原稿(字体为7号字),初审在原稿改过的错漏,重新排版的版本中并没有全部改过来,复审没有看过初审改过的原稿,就下如此结论:“初审中改过的错漏,已在重新排版中改过了,在复审稿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无疑是漠视了初审已做过的工作,把已经纠正的错误再次算到初审头上,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如此简单武断,不足为训。
复审意见认定责编是新手,非业内人士,没有尽职责,把初审的工作转嫁到复审和终审的身上,实在是说话不留任何余地。书的出版要经过“三审三校”,足见任何一双眼睛都不能把书稿处理得不留下任何差错,况且本书稿专业性特强,中医传统行业文白相间的用语不少,有的字句未按现行通俗化来表述,正是为了尊重行业用语,体现本书稿文字上的专业特色。从复审改过的诸多词汇中,有的实在是改劣了而不是改优了(下文将会详细列出),如果初审把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复审和终审这两个环节就形同虚设了;如果责编是全能,那么复审和终审真的可以“滥竽充数”了。
“复审意见”中已注明“没有发现要上交终审解决的问题”,但复审在书稿中划了不少横线,有的还打了问号,不知是要责编处理还是要终审处理,但本人已量力而行了。
复审改的正确的地方本人虚心接受,复审改的欠妥的或不正确的地方本人列举如下:
1.第5页:原稿“治验无数”,此处“治”有“研究”之意,整句话的含义是“研究了无数验方”;原稿“温病派”,复审改为“瘟病派”,改错了,“温病”并不等于“瘟病”,“温病”,中医指的是温热病;而“瘟病”指流行性急性传染病,因此原稿没错。
2.第7页:原稿《温病条辨》是清代吴鞠通(公元1644——1911年)的专著;原稿“活人无数”,复审改为“救人无数”,没必要,在古汉语中,“活人”是使动句,有“使人活”之意,因为黎老是老中医,偶用文言文句式来表达有何不可?这样更显出人物特色,是站在中医发展历史的角度来表达,就更可以理解了。
3.第8页:原稿为“痰多便溏”,复审改为“溏便”,复审把“溏”作为副词用,原稿把“溏”引申为形容词用,两个词组搭配更为确切。原稿中大量出现“便溏”这个专业术语,大多数都被复审改为“溏便”,实在不妥。原稿“治未病”,是指未病防病,即病早治和防变的意思,原稿16页有解释。
4.第45页:原稿“侍诊”,复审问什么是侍诊?“侍”旧时指陪同在尊长之侧,“侍诊”即指黎老带徒弟时,徒弟陪在他旁边看着他诊病并学习他诊病的方法。一看就明白的词,复审居然会打问号。
5.第49页:原稿“因才施教”,复审将“才”改为“材”,从原稿的语境来看,“才”是指人才的“才”,而不是教材的“材”,因人才的实际情况来施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所以原稿没错。
6.第53页:原稿“痞闷”,复审认为“痞”是内脏中的硬块,它怎么会闷呢?按《辞海》语词分册的解释,“痞”是病症名,是腹内结病,现中医学解释为“阻塞”的意思,如“心下痞”、“腔腹痞闷”等,“痞闷”已是中医专用语,复审把这个中医专用语完全理解错了。
7.第82页:原稿“闭涩”,复审改为“闭塞”,“闭塞”仅是指“不开通”;而“闭涩”却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不开通”,二是指“不光滑”。“闭涩”也是中医说法,原稿没错。
8.第86页:原稿“假令患者胃气已败”,复审将“令”改为“使”,使原稿中的两层意思变成一层意思,将原稿的意思简单化了。
9.112页:原稿“温腹取微汗”,“温腹”是“盖而使其升温”之意,在本句中没错。
10.136页:原稿“擗地”,复审改为“擗踊”,形容极度悲哀之意,原句并没有悲哀的意思,而是形容病人的症状,下文的“原文摘引”也是“擗地”,故原稿没错。
11.152页:原稿“食少便溏”,复审改为“吃少就溏便”,错误改法,“食”本身就是“吃”的意思,这种改法把中医术语变成大白话了,专业读者看了只能啼笑皆非。
12.174页:原告“囟门难合”,复审改为“窗门”大错特错了!“囟”指连合胎儿或新生儿颅顶盖各骨间的膜质部,“前囟”在新生儿出生不久就封闭,“后囟”在出生一年半左右封闭,如此专业术语却被复审理解为“窗门”了,真是可笑!
13.200页:原稿“我院”复审硬要改为“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多此一举。“我院”的语境是在病例介绍时出现,肯定是指红十字会医院,用“我院”可增加亲切感。
14.215页:原稿“面色晦暗或紫黯”,复审将“黯”改为“暗”,其实这两个字有区别,“黯”为昏黑之意,原稿应指“紫得发黑”,可见原稿用字更正确。
15.227页:复审认为“精进”是生造词,本人认为并非如此,《辞海》解释为:精心一志,努力上进,原稿没错。
16.255页:原稿“脉症”是中医术语,指脉搏表现的状态。
17.283页:原稿“今年审查的科研课题”一句,复审将“今年”改为“我在”,语句不通,应改为“2007年我审查的科研课题中……”。
18.296页:原稿“和舟共济”不妥,应改为“同舟共济”更好。原稿“总认为医院亏待了他们”,复审将“们”字去掉,认为使用“他们”增加了负面影响,扩大了落后队伍,孰不知,3人以上就可以称为“他们”了。
19.300页:原稿“某某某说当医生是一个苦行当……就必须认命,把这个苦差担起来”,复审认为这样写贬低了黎老的人格和先进人物的形象,故改成“……就必须勇于把这项任务担起来”,本人认为原稿的表达恰恰朴实表现了黎老的奉献精神,复审改后变得平淡无奇,建议不改。
20.303页:复审对原稿“权贵”的评语太上纲上线了,我们这个社会难道没有权贵吗?复审改为“有钱人”,片面,不妥。
21.扉页上复审将“暨大医学院……”的括号删去,则表示这两家医院是不同的医院,事实上,两家医院是同一间医院,只是使用场合不同而已,红会医院也是暨大医学院的教学医院,复审又改错了。
22.关于书稿中出现的众多“症”和“证”字。初审时已在原稿中改过,但作者认为这两个字具体使用涉及到中医用语,昨晚又和作者沟通,他再次强调他们是正确的,为尊重作者的意思,所以本人没改。
综上所列,复审也改错了不少啊!把正确的改成错误的比没发现错误更显得“名副其实”(借用“复审意见”中对责编的评价语),本新手不由地慨叹:好在贵出版社不是文学出版社,否则,复审会把作家的语言特色改得荡然无存,作品也就没有任何语言特色了。
以上意见当否,敬请终审定夺,
下面是终审意见的节录:“责编对书稿作了认真的编改,尤其是在复审之后,责编对复审意见作了进一步的认真处理,体现了责编对图书质量的重视和对编辑业务的钻研精神,以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复审工作总体上是认真负责的,也非常细致,他对一些不容易发现的差错也能加以纠正,难能可贵,如对‘同仁’、‘粘液’的修改,反映出复审严格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编辑技能。不过,其中的某些修改是有偏差——从责编的处理意见中可见。责编和复审对于本书问题的审改、交流,甚至争论,都反映出他们对本书稿质量负责的态度,他们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值得称赞。不过,争论中少许的火药味,就似乎显得不那么和谐了……”
(4598 图片来自网络)
月到中秋分外明,祝你天天好心情;
皓月当空洒清辉,美好事儿一堆堆;
祝愿佳节多喜庆,以后天天走好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