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世纪大学日记(连载)154.激争“爱,是不能忘记的”,实习成绩组长均得优

(2021-09-19 00:10:42)
标签:

情感

文学

上世纪大学日记(连载)154.激争“爱,是不能忘记的”,实习成绩组长均得优

                      上世纪大学日记(连载)

   154.激争爱,是不能忘记的”,实习成绩组长均得优

198436日(星期二)

中午的电影《女大学生宿舍》,说什么都要去看的。

 

看完电影,总体感觉还不错。片中的五个女大学生都很有性格,匡亚兰、辛甘这两个人物刻画得最出色,可以看出作者是用重笔刻画这两个同母异父的姐妹的。匡亚兰的要强、不断进取、不断奋斗的精神,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辛甘的天真活泼,爱打“小报告”的宋歌,“下里巴人”骆雪,用诗写日记的夏雨等人的性格都是栩栩如生的。

 

影片中描写的女大学生生活也是比较真实的。在她们中间,进行着“在贤妻良母和居里夫人两者之间,你选择什么”的讨论,有因为教授讲古典文学课时用的是五六十年代的教材,学生们在打瞌睡,辛甘“开溜”,匡亚兰则画了一幅漫画这样的场面;也有女大学生们的嬉戏打闹,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总之,片中展现的大学会生活是浪漫的,挺有意思的,比我经历的现实要好得多。我真想去经历一下占座位、找课室的苦恼,想踏进那宽敞明亮的图书馆,想去游泳,想去划船,去体验一下野外生活的滋味。这一切,对于我们这些女大学生来说,是得不到的,我们这里的条件比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差老辈子了。电影毕竟是电影嘛。不过,值得骄傲的是,如果把我们同学之间的玩笑话写出来,那也是妙趣横生、令人捧腹大笑的。我当然可以写,但我不会用一年级时那种浪漫的笔调,用那种在精力过剩时产生的欢乐的调子来写,我将用深沉的调子,叙述一种深情的欢乐,一种深沉的情感,记录下大学高年级的学生思考的轨迹,我已经这样做了,但不知道是否成功,我想还是失败的可能性大些。

 

今天,可谓连续奋斗。

看完电影回来,紧接着是政治学习,倾听班主任大堆大堆地说教,再就是本系女学生的拔河比赛,比赛尚未结束,又急匆匆地赶往农林礼堂,看《蒲田进行曲》。我们到达时,电影已经开演多时了。我并不欣赏这部影片,我不明白跑龙套的安次为什么肯冒着生命危险为阿寅卖命?影片在这个问题上没有阐述清楚。为什么安次每次都能大难不死?大概作者为了以大团圆结局而忽视了生活中的必然性。

 

198437日(星期三)

上午三四节课,讨论张洁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这部小说79年一发表,便引起了争论,争论的焦点并不是作品的艺术方面,而在于作品的主题倾向。

 

男班长认为,老干部与钟雨的婚外爱情是不朽的,因为他们用理智约束了情感,没有把爱的感情化为行动。他得出最美的感情还是锁在心里为好这个结论。

 

学习委员则认为,钟雨对老干部的爱情是虚幻的,是自己折磨自己。他们俩见面的时间加在一起不过24小时,要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感情等等是不可能的。正因为钟雨得不到老干部的爱情,因而她只能借着想象的翅膀,把一切都想得非常美好,这种不能忘记的爱情折磨了她20多年。如果她实现了对老干部的爱情,她也许会发现老干部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完美无缺,任何东西都是在自己得不到的时候才显得宝贵,而一旦得到了它,就并不宝贵了。钟雨的感情不断升华、升华,升华到了天空,老干部被迫害致死以后,钟雨也有一半肌体死了,只能到天国去相会,在人间很少会面的机会(因为老干部有妻子,在中国,第三者往往是受到谴责的),只有到天国去见面了。

 

方老师也认为,钟雨对老干部刻骨铭心的爱是自己折磨自己。作品过分强调了婚外情和爱情的理想化是不合理的,进而认为作品的思想倾向站不住,艺术形象也是站不住的。

 

我认为,张洁敢于在我们这样一个保留着古代不少畸形心理的国家里,大胆地抒写婚姻与爱情分离的悲剧是值得赞扬的。这个悲剧的社会性,她所提出的关于婚姻问题的道德理想,同传统的世俗的道德伦理有抵触的一面,它又使日益盛行的拜金主义世风得到了某种震动,这点是应该肯定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小说中两位主人公的精神恋爱,他俩这种对纯精神的执迷,同当今物质基础、精神文明还是有相当距离的,颇有空想色彩。从中国传统观点和现实来看,不仅要强调婚姻要有爱情的基础,也还要强调婚后夫妻双方所承担的义务。而张洁对后者写得比较少,写精神上追求较多。我想到一位外国人说的话,他对中国进行《爱,是不能忘记的》的争论很不理解,他说,写婚外的爱情,在西方是个古老的话题,而在中国,却是未来的主题。这位外国人说的有一定道理。在中国这样的社会里,婚姻与爱情相分离的悲剧经常产生,恐怕也是无法克服的。中国并不能像西方那样,轻而易举结婚又离婚,中国特别强调道义,强调良心,没有爱情的婚姻同样是受法律保护的,并不像西方人那样可以随意离婚,这大概是中国的特殊之处,可以说是“国粹”,这种“国粹”也有它好的一面。

 

今天的讨论我没有发言,因为我对小说中所宣扬的爱情婚姻等方面的问题很难理解,我认为这些问题很复杂,我自己根本讲不清楚。今天发言的大都是25岁以上的同学,个别的已有30岁了。他们的阅历广,或许有了亲身体验,所以讲起话来慷慨激昂,争论不休,连“一见钟情”也谈到了。我不如他们——无论是年龄、口才、经历,还是看问题的全面性、深刻性等方面都不及他们。参加这个讨论会,我只是想听听同学和老师对这篇小说的看法,因为我的论文题目是研究张洁的是小说创作,听一听总会对自己有帮助。

 

198438日(星期四)

今天公布了实习成绩,我得了个“良”。虽然这在我的意料之中,但在未公布之前,我仍抱着一线希望,我自认为我讲课讲得还不错,原任老师和指导老师都肯定我讲的课是成功的,而我却拿不到“优”,而那些讲话断断续续、不连贯的同学拿到了“优”,讲课时动作造作的也拿到了“优”。这是为什么?就因为他们是小组长。只要当组长的都得“优”。评分,不按一个人的能力来评,而看他的职务来评,这不公平呀!这句话我只能在心里说。如果我说出来,别人一定会说我:“她自己没得到优,就来说别人,如果她得了优,看她还说不说?!”

 

我是有牢骚,而且还不少,从一开始念大学时就有,这牢骚的产生多半是因为别人不理解我。即使我得了“优”,我对这样的评分仍有意见,我还会说的。你看现在,不但我一个人说,一公布完分数,坐在我后面的某某某同学已经向同桌发牢骚了,看来,她也很不满。不满归不满,已经评定的成绩,是不容更改的,况且我又不是为了分数而学习,还是用阿Q精神来安慰一下自己吧。也许因为实习成绩得了“良”,今后要改行容易些,但愿我能因祸得福。

 

今天是妇女节,弟弟响应老师的号召,给妈妈写了一封信,其中有这样几句:“妈妈,您是那样慈祥,那样和蔼,每当我做错了事或者测验成绩不怎么好的时候,我心里总有点慌,怕你打我,可是,每次你都用和蔼的口气批评教育我,比我想象的态度好多了。您为我们三姐弟操透了心,每天工作完,就要煮饭,每天早上您起得很早,又为我们做早餐。您把好东西都让给我们吃,您自己却吃一些不太好的东西,所以你的岁数并不大,可是脸上已有许多皱纹了,您真是一个好妈妈呀!”这封信把妈妈给乐坏了,她夸弟弟写得不错。我不得不承认弟弟有些言过其实,他写的虽是事实,但不全是,而且,我好像没体会到母亲为我“操透了心”这种感情,除了管我吃饭,母亲连管也不管我,看上去,她似乎不爱我,更爱妹妹和弟弟。也许是因为我大了,她既不太爱我,也不骂我(我做的够好了,没什么能让她骂的)。

 

在我眼里,她并不象弟弟信中写的那样是一个好妈妈。她甚至没有过问我——一个女孩子的“特殊情况”之前、之中和之后的反应,一遇到“倒霉”,我特别不舒服时,只能自己忍着,痛得自己暗暗呻吟,而人类最伟大、美好的感情——母爱,似乎并没有体现出来。其实,她也是从姑娘走过来的,怎么就不理解一个姑娘这个时候的痛楚?怎么就不过问一下女儿的“特殊情况”?在我的心目中,父爱比母爱体现得更为强烈一些。大体来说,我更喜欢父亲,他比较通情达理,会体贴人,但他一生气(只要他稍微把面孔板起来一点),我还是挺怕他的,也挺难受。我最怕家里人生气,那样我会非常难受。

31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