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世纪大学日记(连载)109.“胆怯的农民”和“都市里的村庄”,一男生写反标被拘留

(2021-07-31 16:16:30)
标签:

情感

文学

上世纪大学日记(连载)109.“胆怯的农民”和“都市里的村庄”,一男生写反标被拘留

                上世纪大学日记(连载)

    109.“胆怯的农民都市里的村庄

                一男生写反标被拘留

198365日(星期日)

从《名作欣赏》一书中看到俄国十九世纪画家列宾的三幅画《胆怯的农民》、《伏尔加纤夫》、《查坡罗什人写回信给土耳其苏丹》。

 

《胆怯的农民》是列宾肖像画中的精心之作。你看,这位老实巴交的俄罗斯农民,穿着破旧的衣服,头发蓬乱,有些驼背,而他的胆怯表现在他的眼睛里。这双眼睛毫无光泽,是苍老的,尽管他睁大了眼睛,但他的眼睛依然很小,怀着恐惧在看着什么……作者极为成功地刻画了一个胆小怕事的农民形象,为沉重压迫下的一种类型的农民形象做了极为传神的刻画。看完此画,不得不引起深思:这位农民为什么胆怯?固然和本人的性格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社会造成的。当时的农奴制社会,农奴的生活苦不堪言,画面上这位老农奴的双眼流露出的胆怯目光,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

               上世纪大学日记(连载)109.“胆怯的农民”和“都市里的村庄”,一男生写反标被拘留


《查坡罗什人写回信给土耳其苏丹》揭示了哥萨克人不畏外敌的豪迈自信的英雄性格。俄罗斯人的开朗、乐观、幽默出现在我的眼前。画面上只有上方的天空较为开阔,集中于画面中央的一组人物相互紧挨,显得人群簇拥,气氛热烈。我挺喜欢画面右边占了三分之一位置的红脸大汉,他穿着红色的衣服,手自然地按在腹部的两边,五指分开,他的开怀大笑震耳欲聋,俄罗斯人的爽朗性格在他身上一览无余,我好像听到了他的笑声,我也忍不住要笑了。他的两只手似乎想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不要笑倒了,还有一位农民上牙床只有2颗牙齿,他这一笑,那两颗难看的牙齿暴露无遗;他这一笑,双眼已近眯成一条缝了。还有一位老农民头上只有一撮头发,他笑得把破毡帽高举过头,在欢呼着什么,画面左下方露凶光的老农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为什么画面中的人物都笑,而他却不笑?大概是为土耳其人要俄罗斯人离开自己的国土,归附他国的做法而愤慨吧?说得厉害些,他的那双眼睛似乎可以把敌人盯死,任何敌人可能都经受不住他这种目光。在这幅笑的交响乐中,由于有他这一位不笑的农民,使整幅画又有另一种格调,给人的感觉是,俄罗斯人除了爽朗之外,还有嫉恶如仇。

上世纪大学日记(连载)109.“胆怯的农民”和“都市里的村庄”,一男生写反标被拘留

《伏尔加纤夫》(局部)表现的是劳动人民在阶级压迫下默默抗争,这幅画以纤夫们肩负重轭在伏尔加河边步履艰难的跋涉行进的场面,形象表现了俄罗斯人民在沙皇统治下遭受的深重苦难,并从纤夫们在艰难历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一触即发的反抗情绪,成功地揭示了劳动人民的美德和潜在的巨大精神力量。在这幅画面上,年龄不同、神态各异的纤夫们参差不齐、错落有致地排成一列集中在画面偏左的地方,上下左右都留空,空疏简约的背景,显示了伏尔加河的辽阔浩淼,引导人们把视线集中在纤夫身上,在想象中感受他们艰难历程的远长,从色彩上看,天空与河滩的颜色清淡明快,而纤夫的衣着则用深褐色和深蓝色,在深色的中心,小纤夫的红衣尤为引人注目。画家大胆而巧妙地使用这块大而醒目、明亮的颜色,使观众的视线不由自主地引向作品的主体,让人们不得不由此及彼地凝视纤夫们或瞪目怒视或俯首沉思或揪发痛心或抬头问天的种种神态,并由表及里地透过纤夫的神态去窥探他们的思想感情。看到这幅画,我想起黄河的船工,想起了船工号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船工的生活也变了,船工号子也注入了新的内容。而《伏尔加纤夫》中的纤夫们,他们身上也蕴藏着巨大大的力量,一旦爆发,那威力不亚于原子弹。

上世纪大学日记(连载)109.“胆怯的农民”和“都市里的村庄”,一男生写反标被拘留
(笔者今日注:网络发达的时代,网上搜到了这三幅画作,一并放上)

 

我想去黄河,或到三峡,看看中国的纤夫,听听他们唱的船工号子……

 

198366日(星期一)

下午赖同学来了,想看我写的诗,我说:“不行,那些胡诌出来的东西写在日记本里,我怎么能把日记拿给你看?还是你先拿给我看吧,”

 

他果然从上衣口袋里拿出两张纸递给我,看来他早有准备。那首诗的题目是《追求》。诗中的形象是小溪流,写小溪流如何冲破重重险阻,跨过了高山,向着大海流去……这首散文诗意境还不错,只是有些句子显得拖沓,词语贫乏。据他说,他已把这首诗给一个编辑看过了,编辑认为已经达到了发表的水平,让他修改一下。结果他拿给我看了,我没提什么意见,只是让他拿回去给他父亲看。

 

然后我们聊到写日记上。我说每天我都写日记,他却说:“你们大学生每天的生活都是三部曲,贫乏得很,没什么好写。”

“可是,我有东西写呀。”我说。

“是吗,像我这样上班的,才有东西写,只是我没有时间写。”

“算了吧,你没时间写?每天都像奥勃洛摩夫,会没时间?”

之后商量了一下中学同学聚会一事。

 

晚上,看电影《都市里的村庄》。它揭露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即劳模和工读生都是孤立,这是很可悲的现象。你看,女电焊工小亚(她就是劳模)的处境是多么不妙,她遇到了多少冷嘲热讽。当村庄里的所有人都去参加另一个女工的婚礼时,只有她在街道旁踽踽独行,她哭了;每月发20元奖金,却要买22元钱的糖果请别人吃,还必须带病上船作业。正像她自己所说的:“大家选我当劳模,当了劳模后大家又孤立我”。这是现实中很普遍的问题。

 

从工读学校出来的杜海,自然也受到人们的歧视,他想忘掉他的过去,一切从头开始,自己也正在这样做,但别人却不会忘记过去他那段不光彩的历史,甚至在他冒着生命危险救火时,也有人怀疑他是趁火打劫,偷了别人的录音机。最后的结局是。劳模小亚爱上了杜海,杜海自然也爱她,周围的人都改变了对他们的看法,他们再也不孤独了。

 

影片比较真实,前半部分看了令人心寒,为小亚的处境寒心,火灾之后,人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变得和睦起来。这里,我要提一个问题,如果没有那场火灾怎么办?火灾前后,影片的格调截然不同,好像只有这场火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发生转化,人们从这场火灾中,看到了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从而突然改变了对杜海、小亚的看法,这是不是有点故弄玄虚?

 

另外,中国影片都喜欢加上一段光明的结尾,大概是怕调子太低沉上级审查部门不通过,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因为悲剧也能给人美感,悲剧给人的教育作用更大,人们从悲剧中可以看到很多,想得更深。

 

198367日(星期二)

这个学期居然每个星期都有一次政治学习。今天下午政治学习的内容是学习张海迪。我每天看报纸都看到有关张海迪的报道,虽说我很佩服她,但看得太多就觉得有点厌烦了,再用一个下午来学习讨论,没有一个人不烦。你看在分组讨论时几乎每个小组都在扯别的事情即使真的在讲张海迪,也不过三言两语就讲完。

 

地理系有个男生,因为写反标被公安机关拘留,又由于认罪态度较好,被释放。此人真是笨死了,对现实不满,自己知道就行了,何必去写反标?写了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只有自己遭罪,在个人历史上填上一个污点。大学生还如此不明智,他的脑袋也不知用来干啥的。学院抓住这件事通报全院,大肆做文章,无非是让我们从这件事上吸取教训。

 

198368日(星期三)

胸透复查,结果无事,虚惊了一场,照一次肺,不知死了几亿个细胞。

 

穿上陈阿姨送我的连衣裙,自我感觉一般。裙子是天蓝色的,又是筒裙,穿上它我显得更瘦了。从右肩斜向左腰的一条大花边很夸张,令我讨厌,真想把花边拆下来,可是没辙。裙子是没领子的,我很不习惯,只有左胸上的一个蝴蝶结是我喜欢的。回到学校,就有同学围着我,对这条连衣裙评头品足。有的说:“真漂亮!”有的说:“主要是她肤色好,穿什么颜色都好看”,我被她们说得不好意思了,只是一味地同她们唱反调,说自己不喜欢这裙子,不想穿,但放在衣柜里只能是浪费,只好将就穿。现在不穿,更待何时?明年当老师时,是绝对不能穿这样的衣服上讲台的。

 

作为一个教师,一切以朴素大方为美,穿着打扮要显出教师的端庄,要符合教师的身份,文雅而不古板。端庄也是一种美,我向往的正是这样一种美,那些华丽的、入时的穿着是我不屑一顾的。

 30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