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世纪大学日记(连载)67.“探索一代”探出世故,“政治课”有了准时曲

(2021-06-16 00:14:05)
标签:

情感

文学

上世纪大学日记(连载)67.“探索一代”探出世故,“政治课”有了准时曲

               上世纪大学日记(连载)

当年日记本扉页的一句话:从今天开始的生活,会怎样?

我的青春谁做主?大学时代的原始记录,四年大学记了60余万字,除了个别错别字,一字未改,堪称原汁原味。

        67.“探索一代”探出世故,“政治课”有了准时曲

19821013日(星期二)

今天是我挺高兴的一天,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我会主动告诉你。我收到了春婷的来信。有人会说,这有什么了不起,一封平平常常的来信,也值得你写下“今天是我挺高兴的一天”这句话?如果你这样问,那就错了。

 

中学时和她建立的友谊是最可宝贵的,也是最值得我留恋的(我不止一次地在日记里书写这种珍贵的友谊)。我们之间的通信,是乐意倾吐衷肠的,我们把一个姑娘内心的秘密尽情倾诉,互相交流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所以我喜欢读她的来信。

 

她在信中,叙述了她在待人接物方面的一些转变。她的性格是文静的,外表给人高傲、冷酷的感觉,不愿和人多接触,但现在,她说她变了,对工厂里的人改变了相处的方法。“见面笑一笑,打个招呼,有话就多说一句,无话就少说一点”。她觉得这样做很有趣。我的性格和她相似(记得前面的日记里曾经对比分析过),我对班里的某些人也是爱理不理(详见本月6日的日记)。我是否需要按她的办法尝试一下?多接触一些人,既利于和同学搞好关系,又便于自己多观察、分析一些人——因为我爱好文学,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把我观察到的人写进我的作品中,不过这是以后的事了,但现在准备一下是有利无害的。

 

她在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性格、情趣、观点和见解,与人相处,就不能用自己的一切去强加于人。”这话非常正确,待人接物看似简单,实际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也大有学问。与人相处时,虽然你很想使自己的观点、见解得到多一些人的承认,但不能强加于人,而必须以理服人,做到这点,别人会佩服你的。

 

我欣喜地看到,我的朋友们经过社会这个大学的锻炼、学习,阅历逐渐丰富,思想有了飞跃,分析和处理问题已经不是停留在中学那个水平了,而变得老练、成熟多了。他们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某些语言有一定的哲理性,能使我受到启发,我深深感谢他们。我为有这样的朋友而自豪,我将永久保持与你们的交往,加深我们的友谊。

 

19821014日(星期四)

下午回学院听了董院长作的关于学习十二大报告的辅导。

 

240到校,搬了张凳子到会场,大部分同学已经坐好了,而且面向着楼梯口。我挺不好意思地迎着全体同学的目光走进去,找到我们班的位置,然后就到我的文学作品中享乐去了。我一句也没听进去。后来老师禁止我们看书,我只好暂时和书中的人物告别,和旁边的同学讲悄悄话了。看,这就是大学生,对政治学习不感兴趣的大学生。其实,我并不是不关心政治,对目前的形势和任务,对祖国三中全会以来发生的变化,多少还是了解一点的,我对祖国的四化建设充满信心。但是我很讨厌像今天这样的政治说教,讲了足足一个半小时,如果不是57中要这个会场,恐怕这个大院长还要洋洋洒洒再多讲几个小时。真希望中国多出现几个像李燕杰这样的青年人的朋友,做起报告来,不愁没人听。

 

今天的政治学习,没有任何收获,不过有一点值得赞扬,那就是时间观念加强了,这是我入学以来,开会最准时的一次,以前至少要比原定时间推迟15分钟以上才能正式开始,原因是下半场还有另外的学校租了会场。

 

19821015日(星期五)

“你说你跟当年的同学交往很密切,这也许是因为你现在的同学相处平常的缘故。有句话说得好:十四岁前的朋友是最可靠的。因为十四岁以前,人不太世故,不懂友谊的价值;十四岁以后,又太世故了,懂得从利益的角度去审度友谊的价值。我看,你遇到的正是后一种。我们这一代人哪有不老沉世故的,你应该以世故还以世故。我有这个体会:和新结识的朋友刚接触时会‘虚情假意’一点,但熟了,对方最心底的秘密也会告诉你,当然,还有个以心换心的问题。”(摘自一位中学同学的来信)

 

从他的来信中,我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他对友谊的见解有自己的观点,讲出了自己的体会。虽然我的看法和他不尽相同,但我还是非常感谢他的。我会继续从别人的见解和做法中,寻找出一条符合自己性格、志趣、爱好的道路来,在别人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开拓出友谊的新天地。

 

我们这一代人长在十年浩劫中,在生活刚向我们发出诱人光辉的时候,这场浩劫也到了顶峰,致使我们读的书很少,知识贫乏,白白浪费了好几年的光阴。但在这场浩劫中,我们得到了锻炼,坏事变成了好事。直到粉碎了四人帮之后,中国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澄清。也正是我们这一代人,因为受到的磨难多了,因而养成了分析问题的习惯,对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我们不会人云亦云,而会用自己的脑子去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是非常可贵的精神,因此我们得到了一个雅号,名曰“探索的一代”。

 

在待人处事方面,我们也从这些年的事实中,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也就养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特有的待人处事的经验,也就是我同学说的“世故”。“世故”这个词指的就是待人处事的经验,多指圆滑应付。至于同学说的“我们这一代人哪有不老成世故的”,我觉得又未免绝对了一些。在我的交往中,我看到有些人一点也不世故,对任何问题的看法都很幼稚,说出来的话像三岁的孩子。从我个人来说,待人处事上虽然有一点点经验,对某些事虽然也在应付了事,但我一点都不懂得圆滑。我做事不会没有原则,更不会讨好别人。为什么“圆滑”非得和“应付”连在一起呢?我们这一代人往往看问题比较偏激,容易把问题看死。对我们这代人是三七开、四六开还是五五开,自有后人评说。

 

我欣喜地看到,我中学的同学们一个个变得老练多了,成熟多了,也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了,这是我远不及的。但愿我能从他们的来信中,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得到更多有益的启示。

 229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