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文学 |
当年日记本扉页的一句话:从今天开始的生活,会怎样?
我的青春谁做主?大学时代的原始记录,四年大学记了60余万字,除了个别错别字,一字未改,堪称原汁原味。
1982年8月5日(星期四)
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化巨人卢梭在他的自传作品《忏悔录》中,谈到自己的读书方法时曾这样写道:
“我每读一个作者的著作时,就拿定主意,完全接受并遵从作者本人的思想,既不渗入我自己的或他人的见解,也不和作者争论。我这样想:先在我的头脑中储存一些思想,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要论点明确就行,等我的头脑里已经装得相当满以后,再加以比较和选择……在我旅行或办事而不能阅读书籍的时候,我就在脑子里复习和比较我所读过的东西,用理智的天平来判断每一个问题,有时也对我的老师们的见解做一些批判,虽然我开始用自己的判断力未免晚了些,但我并没有感到它已失去了那股强劲的力量,因此,在我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别人并未说我是一个盲从的门徒,也没说我只会附和先辈的言论。”
这段话很生动地阐述了卢梭的读书方法,对我非常有借鉴。卢梭热爱知识,有着令人敬佩的好学精神,他学习勤奋刻苦,“有一种罕有的兴趣”,再加上他有良好的读书方法,经过长期的努力,他在数学、天文、历史、地理、哲学和音乐等各个领域积累了广博的学识,为自己创造了作为一个思想家、一个文化巨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他的艰苦攀登,终于达到当代文化的顶峰。
读书与思考这个问题,已经老掉牙了,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的“罔”指“罔然无所得”,“殆”指“疑惑”。这句话充分阐明了学思二者的辩证关系,这个问题谁都懂得,可要真正这样去做,却不是一件易事。
读书是学习,思考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像卢梭那样的读书方法是可取的,且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可是每个人的年龄、经历不同,所采取的的方法也不同,这是可以理解的。我至今还没有把自己读书方法认真总结出来,但有一点我必须承认,自己在读书时,缺乏独立思考,往往书里怎么说,我也怎么说,沿袭前人的结论,没有或缺乏自己独到的见解,结果是书读得不少,真正得到的东西却不多,再加上自己读书时,读了一遍后就再也不愿意读第二遍,这样做的后果是只满足于一知半解,而对原著中的观点、思想、艺术都了解地很不够。简直可以这样说,“自己就是一个盲从的门徒,只会附和前辈的言论。”
光读书,不思考是远远不够的,也不是很好的读书方法,我应该努力做到既读书又思考,用思考的利剑刺破虚伪与盲从,用青春的脚步探索人生的道路,做个有为的青年。
1982年8月6日(星期五)瀑布与青年
从小,我就爱幻想,如今长大了,但还常常幻想,我觉得喜欢幻想并没有什么不好,他可以使你在此基础上尽自己的努力,使幻想成为现实。远古时代、原始人以及以后的一切被剥削阶级的幻想,不是有许多在我们这个社会、在世界上成为现实了吗?幻想,可以说是现实的一个阶梯。
我常爱回忆我的童年——那无忧无虑、欢乐的童年,它常常使我从内心深处发出朗朗的笑声,当然笑声还带着点苦涩。今天,我正在想我该记下什么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了瀑布,我笑了,笑我自己又可以写一篇日记了。
说到瀑布,脑海里想起张抗抗的小说《去远方》里的一段对话:
“现在我知道湖水怎样形成瀑布。”我欣喜若狂地说,使劲捏了一下她的小手。
“怎样?”
“高山总想把水围在她的怀里,让它做一个安分守己的湖,可是湖水却想去见见世面,想去海洋,去灌溉,去发电,于是它奋不顾身地从悬崖上纵身一跳,就变成了瀑布。”
“瀑布的精神就在于它敢从悬崖上跳下来,是吗?”她的眼睛熠熠发亮。
“是的。”
“跳下来以后怎样呢?”
“它唱着歌到远方去了。”
“很远很远吗?”
“很远很远。”
我觉得这段对话很精彩,它是这篇小说的点睛之处,同时又赋予哲理性。从小说本身来看,作者用“高山”来比喻梁一波的父母,用“湖水”来比喻梁一波、岑朗这样的年轻人。这是针对梁一波父母不同意他们骑自行车旅游而说的,但小说揭示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现实中,不是有不少父母总想把自己的儿女抱在怀里,让他们做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吗?可是,有许多青年并不愿意做父母的宠儿,他们渴望去见世面,去海洋,去灌溉去发电,即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祖国人民服务,于是他们形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奋不顾身从悬崖上纵身跳下去,这纵身一跳 ,就变成了瀑布。”瀑布的精神不正是当代青年的精神吗?不安于父母为自己建造的安乐窝,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生活,即使这样很艰苦,会遇到危险,但他们的心里是甜的。中国需要的正是这样的青年。
穗如告诉我,今年暑假,她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来到了庐山。她和伙伴们都想看看李白描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于是,他们拄着拐杖,欢叫着爬上了海拔1000多米高的山峰。见到的情景却使他们大失所望。他们所见到庐山瀑布,高是很高,但流量却很小,只有一条涓涓细流从山峰飞泻而下。这群大学生们懊丧地大叫:“我们上当了!”“李白也太会夸张了。”……
听完她的叙述,我觉得好笑。我一直以为李白笔下的瀑布一定十分壮观,却没想到竟然是那幅模样。也许因为我们距李白那个年代太久远,瀑布发生了变化,不然就是大诗人善于夸张的结果,让游客“上当”。由此可见,李白的诗竟能达到使人“上当”的程度,可谓高明矣!暂且不去考庐山瀑布为什么不壮观的原因,但有一条必须明确,那就是不管任何瀑布,飞泻下去必然会成为一条小河,“唱着歌儿到远方去了”,瀑布是这样,人难道就不是这样吗?每个青年人,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都有自己的理想,当他们的理想实现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后,他们是不愿停滞不前的,也不愿意使自己成为一个死水潭,他们想成为一条欢乐的小河,唱着歌流入大海。因为他们知道,还有更伟大的目标等着他们,还有更高的理想等待着他们去实现,只有这样的青年才是好青年。
1982年8月8日(星期日)
关于书籍,世上有多少人为它唱赞歌,现摘录几例: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别林斯基说:“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
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至于伟大的作家高尔基,他为书籍所唱的颂歌更是举不胜举。虽说高尔基是来自“下层”的作家,但非常热爱书本,在《童年》里。记叙到阿廖沙当轮船厨房小伙计时,一位好心的厨师借书给他读,还告诉他说:“你读吧,一本书,你假如读不懂,那么再读它一遍!你如果读到好书,那么你便可以懂得很多道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于愚蠢的程度不同。有的人很聪明,有的人比较差一点,有的人则完全是傻瓜,为了要聪明些,那只有读书这件东西,可并不是不重要的呀!”
从此,高尔基就和书本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在人间》,特别是在《我的大学》里,他不断提到书的作用,提到书和生活的互相对照,互相印证。在《我的大学》里,记叙了一个只有一只胳膊的患麻痹症的残疾人,在他开的小杂货铺里聚会。“他们常常带来厚厚的书本,用手指头戳着书页面对面喊叫,各说个人喜爱的真理。”就在和这些大学生接触时,阿廖沙用一部分在码头上干活赚的钱和问残疾人借来的钱,买了“第一本像样的书”——《警世箴言》。高尔基在这本小说里,提到了各种各样的书,在各种不同的场合,说明书本对认识生活的作用。人们都很熟悉高尔基那句精辟的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可是在别的杂志里,我又看到这样几句话,是土耳其作家赛斐丁在小说《大理石工作台》中描写的爱好“研究生活和生活的各种方式”的比查先生说的。每天早晨,太阳还没升起,他就“上街去研究生活”,他当然是知书识字的,可就是懒得运用,有时经过图书馆,总是忍不住暗自想到:“这就是傻瓜的知识库”。因为在比查先生看来:“书籍犹如好看而无用的砖头,杂乱地堆压在真理上面,遇到这些砖头的人,不把它们丢开,就永远看不到真理。因为真正的真理不是在书本中,而是在生活里。一个人相信了书,就会变成书本的奴隶,日久天长,头脑就会变得麻木不灵,知觉也变得迟钝起来,而生活却永远保持新鲜,天天改变面貌,无论何种观念的框子对他都不适用,他值得人们赞美颂扬。生活中处处隐藏着错综复杂的事件,层出不穷的变化和奥秘!科学、艺术、文化、哲学——这一切仅仅存在于生活中。”
请把那位好心肠的厨师对阿廖沙的劝告和这位比查先生的议论做一番对照吧。一个说:“为了要聪明些,那只有读书”;另一个却说:“书籍犹如好看而无用的砖头,杂乱地堆压在真理上面”,“一个人相信了书”,“头脑就会变得麻木不灵,直觉也变得迟钝起来”,对待书籍,居然有这样两种对立的意见,是我不曾想到的,到底同意哪种呢,这就需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索了。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我们祖先的经验总结。书,可信而不可信,关键在于你怎样对待——不只是书,更是生活。我们中间,谁都不是生长在真空里的,也总或多或少地读过一些书吧?书是人类生活经验的记录、研究和总结,它使人们在已有经验上前进,的确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它毕竟是人类生活经验的记录、研究和总结,因此的确近于“观念的框子”,在“保持新鲜”和“天天改变面貌”上,也就不能不逊色于生活本身,如果你相信书到了迷信的程度,拿书来代替对生活的的直接研究,自然就变成了“书的奴隶”,久而久之,头脑就会失灵,直觉就会迟钝,因为在你和生活中间,横隔着书这个“砖头”,你的眼睛将看不到生活中的真理。因此,从不同的意义来说,以上两人说的话都有其正确的成分。
别的我不敢说自己的好话,但在热爱书方面,我敢肯定自己做得比较好。我热爱书,甚于爱自己的生命,在我5月30日的日记中,已经用了所谓“诗”形式予以表达,虽然未免空洞了些,但毕竟是自己的心里话。我知道,我们不应该只从书本里研究生活,因为那是间接的,我们还应该在生活里研究生活,这才是直接的,这比从书本里研究生活重要得多,也现实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