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文学 |
当年日记本扉页的一句话:从今天开始的生活,会怎样?
我的青春谁做主?大学时代的原始记录,四年大学记了60余万字,除了个别错别字,一字未改,堪称原汁原味。
1982年7月23日(星期六)
下午好不容易才找到冯老师家。他昨天才搬的家,家里有些乱。老师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跟我们介绍母校的情况。临走时,冯老师说:“你们真有心,谢谢你们。”其实学生去看望老师理所应当(何况我读中学时很喜欢上他的历史课,历史这一科无论是测验还是考试,都没有低过98分的),我们总不能离开校门就忘了曾经教过我们的老师吧。
老师,是一个多么崇高的称呼,我很感谢我中学时的老师。但是,虽说我是师范院校的学生可我并不愿意当老师,我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当老师,可命运要做这样的安排,我有什么办法呢?
1982年7月25日(星期日)
在我看来,放假比上学好多了。在家里,自由自在,爱干什么就干什么,看看小说,累了就煮煮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每当看到爸爸妈妈一下班,就能吃上热饭热菜,我的心里是甜的,因为我用自己的劳动为父母减轻了一些疲劳,虽然我做得很少,父母给予我的要多得多。我常常在心里说:“谢谢我可亲可爱的父母们。”要是没有他们,我也许长不了这么大,要是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我肯定考不上大学。想到这些,我真不知用什么话来感谢他们。等我毕业后,我一定好好报答他们的恩情。
1982年7月26日(星期一)
至今我还在懊悔我考上的这间大学,环境、条件实在太差,校园“文理分科”,文科在市里的东边,理科在市里的西边,要住宿没得住,要资料又少得可怜。加上班里有些人十分自私,从学院借来的书,从来不肯借给别的同学看,自己不看也要独霸这本书,生怕别人看了她借的书学习会比她好。如此,造成班里同学之间相处很不好,虽然表面平静如秋水,实际上却勾心斗角,真看不惯这些人。
试想想,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能对自己没影响吗?多少有一点吧。尽管如此,我并没有完全丧气。因为我知道,全国有多少青少年,而能上大学的又有多少,作为大学生,能不珍惜吗?有位残疾女青年说道:“大学生们犹如秧田里的苗,有足够的水分和肥料,我呢,是石头缝里的小草,要靠自己的力量,顽强地、一点一点的往外钻。”这话的前半部分,对于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来说是完全适合的,他们什么都有了——舒适的宿舍,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多姿多彩的课余生活,可对于我来说,却并不完全适合,我深深懂得:人生就是永远进击。我应该从自身所处的环境中,在自身现有的条件下,寻找事业和理想的出路,握住生命之舵,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意志。社会羡慕我们这些大学生,我们不能有负重望。我们必须向社会学习,向那些在艰难困苦条件下,自学成才的青年们学习,和他们相比,自己显得多么渺小!
1982年7月27日(星期二)
读了《中国青年报》刊登的项南同志的文章《请改变一下提问题的角度》,深有感触。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说得非常精彩:
“祖国挤尽自己仅有一点奶汁把你养育成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你还在那里挑肥拣瘦,嫌祖国贫穷,成天埋怨祖国对不起你,这公平吗?”
……
“祖国养你这么大,你不应该老是责备,祖国给了我什么?”而应该反过来问自己:“我给了祖国什么?”
这话说得很对。当今有的青年只对祖国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当祖国由于暂时的困难而不能完全满足他的要求时,他就有怨气,对祖国的四化缺乏信心。
比如,当有人问我:“你相信我国能实现四化吗?”
我说:“我完全相信,只是时间的长短问题,你看中国的现状,我不敢保证到2000年我国能实现四化。”
当我看到毕业分配时,有些成绩非常好的被分到花县,而有的成绩并不太好的,可能就凭着党员的招牌,可以留在高校,我感到的这有不平和气愤。因此我说,要真正改变不正之风,那是猴年马月的事。
请不要以为我在唱反调,我说的是自己的心里话。一个人离开了思考就不能生存,我也是人,自然也不例外。
当今,还有些青年,看到祖国落后了一些、困难多了些,就看不起自己的祖国,嫌弃自己的祖国,寻找一切机会往国外跑,这是很不应该的。
如果有人问我,祖国给了你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祖国给了我力量和源泉,祖国给了我青春和生命,祖国给了我至高无上的爱,祖国教会我思考。”我感到,虽然我们的祖国还很落后,虽然我们的母亲还伤痕累累,但生长在社会主义祖国毕竟是幸福的。正像李燕杰老师说的:“看到祖国落后,不应哀叹自卑,灰心泄气,应该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看到祖国穷,不应推卸责任,神驰异国,应当认清义务,抢挑重担,只有这样做,我们才前无愧于祖先,后无负于来者。”
祖国需要我们去建设,母亲的伤痕需要做儿女的去医治。祖国给了我很多,我也要给祖国很多,我们这一代青年必将让历史来来证明,我们虽然在动乱年代中成人,但是没有在迷茫中虚度,我们虽然经受了内伤和摧残,但是创伤并没有、也不会使我们消沉。为祖国而努力学习、奋斗,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我将给祖国什么呢?绝不是怨气,我将给祖国的,是知识,是使她繁荣富强!
(笔者注:原来我从学生时代起,就一直那么那么地爱我们的祖国)
1982年7月28日(星期三)
妹妹明天要去韶关,参加地学夏令营。她似乎是第一次出远门,把要带的物品全写在一张白纸上,满满的,按照纸上所写,她把东西捡好,只等我帮她打背包了。她的东西真多呀!等我把背包打好,我的衣服也湿透了。过了没多久,她却说,她把今晚要换洗的衣服都打进背包里了。幸亏她有三套衣服,不然我又得拆开背包再重新打一次。
1982年7月31日(星期六)
转眼又到了周末,放假已经很久了。人虽放假,但我的心仍在跳动,我的脑子无时不在思考问题,在这个月的最后一天,不知该记下什么。
我曾在一篇习作中写道:“世界何其大,知识是无边的海洋,甚至比海洋更广阔的,永远也学不完。假如我们用轮船行驶的速度去学习,那是远远不够的,那么,用飞行的速度来学习,够吗?即使那样,世界上的知识也是学不完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少则几十年,多则百年,但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当你掌握了一些知识,新的知识又在等着你去掌握,如此循环往复。知识丰富一些,人类社会就向前迈进一步。我渴望了解我生存的世界,探求知识的宝库,和同时代的人一起登上不断丰富、不断充实、逐渐安乐、更加文明美好的,而不是单调的、停滞的人类幸福的高峰。人人像天鹅般纯洁、高尚,像蜜蜂一样勤劳,采集花粉酿造蜜;鲜花一样多姿,流水一样欢乐。这并不是幻想,我们只要通过辛勤的劳动,付出一定的代价,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用我们的双手酿造生活的蜜,这是何等有意义。当我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生活的美酒会向我们飘香。
1982年8月2日(星期一)
上午到东山新华书店,买到了仅剩的一本李燕杰报告集《塑造美的心灵》,早就想得到这本书,今天终于如愿以偿。真应了一句俗话“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1982年8月4日(星期三)
又从报上看到了有两名大学毕业生拒不服从国家分配而被处分的消息,心里真不是滋味。我觉得这样的人简直是在给我们大学生脸上抹黑。国家承担了我们上大学的一切费用,可到头来,有人却不服从国家分配,不为人民服务,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中国,需要千千万万有知识的青年去建设她、改变她的落后面貌,使她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在中国,有知识的青年还为数不多,大学毕业生则更少,如果再有人不服从国家分配,那现状会做怎样呢?
青年人,只是为祖国的前途担忧,而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努力去奋斗,那还要我们青年干什么!
大学生,不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祖国为人民服务,那么要我们这些大学生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