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大学日记(连载)16.“伐尼娜伐尼尼”艺术不朽,官道谄媚风却在校场潇洒

标签:
情感文学 |
1981年2月23日(星期一)
今天看了司汤达的短篇小说《伐尼娜伐尼尼》,从小说中又看到了法国卓越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司汤达不朽的艺术。
这个短篇揭露了罗马教皇帮助意大利的民族敌人奥地利政府残酷镇压坚决为解放祖国而斗争的烧炭党人的罪恶行为。它暴露了教会和反动封建政府互相勾结利用的关系,证明了宗教是反动统治的重要支柱这一真理。
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中,作者显示了他最擅长最喜爱的表现手法:突出毅力的表现。在米西律里心里,对祖国对自由的爱永远占据上风。他为解放祖国而献身的决心是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当他知道了伐尼娜正是向敌人告密、陷害了他的9个同志的人之后,他没有一秒钟的迟疑,扑过去要亲手杀死他曾经热爱过的美人。这种凛然不可犯的(司汤达称之为毅力)革命精神,在小说中得到了极为生动的刻画。
伐尼娜也是一种毅力的化身,她为了自己的爱情,牺牲了名誉、地位和一切,只要能得到米西律里的爱,没有她不敢干、不屑干的事。不过她的毅力表现在自私自利的男欢女爱上,而米西律里则是在争取祖国的解放、争取民族自由的事业上表现了无比强大的毅力,这是不能等量齐观的。
总之,小说刻画的米西律里和伐尼娜的形象是很生动的。
1981年2月25日(星期三)
电影《第二次握手》以其感人的艺术形象,催人泪下的科学家的爱国之情,深深感动了我的心。
这部影片拍得还是成功的,它比较忠实于原著,演员演得也不错。唯一不足的是,饰演苏冠兰的演员康泰是位五六十岁的老演员,在演年轻的苏冠兰时,演得十分不自然,显得过于老气了。为什么不让年轻人来演呢?或许会比老演员演得好。也许导演认为,让老演员来演吸引力更大,说明导演对这部影片的拍摄很重视。不过我认为,不能用老眼光来看今天的年轻人,年轻演员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塑造出好的艺术形象,演得更加自然朴实。这是后话了,因为电影已经拍出来了,质量也不错,只是希望导演们要重视对青年演员的培养。
1981年2月26日(星期四)
冒着凛冽的寒风,下午又赶回学校过组织生活。
组织生活的内容是选举系团总支;宣读评选优秀团支部的条件;讨论今后如何使组织生活既有意义又不浪费时间。
前两项内容只用了15分钟,后一项内容却浪费了许多时间,原因是分组讨论时,团书刚好在我们组,明明讨论完了也不放我们走,她自己却和班长聊起天来。这不是明目张胆地浪费时间又是什么?口口声声说得比唱得还好听,说不要浪费时间的是她,正在浪费时间的也是她,真是自相矛盾,自讨没趣。然怪我们这些爱发牢骚的“落后分子”,每次过完组织生活都要大发脾气。这样的团书我们不要也罢,她与同学的关系很差,同老师的关系却好得不得了,这纯粹是谄媚巴结。
1981年2月28日(星期六)
看完了茅盾先生的长篇小说《蚀》。
这部小说分为《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反映了1927年大革命时期,革命青年参加革命以后,觉得幻想破灭的阶段、参加革命后的动摇阶段和革命青年动摇以后不甘寂寞、继续活动的阶段。正像作者本人说的:“我将《幻灭》等三篇合为一卷名曰《蚀》,除了上面题词中讲到的意思,尚有当时无法言明的:意谓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只是暂时的,而革命的胜利是必然的,譬如日月之蚀过后即见光明;同时也表现我个人的悲观、消极也是暂时的。”
作者的本意是好的,但书中所描写的青年大部分沉浸于谈情说爱之中,接吻拥抱等镜头频频出现,真是不堪入目。这些青年人并没有进行什么革命活动,而是为自己的事到处奔忙。在这本书里,我看不到一点正义的呼声,看不到当时青年的革命热情,看到的只是青年人的颓废、堕落的过程。然怪我们班有人说:“看这本书,觉得天都是黑的。”且不说这话是否正确、是否合乎事实,反正我认为这本书对青年人没有什么教育意义,也许作者当时有自己难言之处,且不去管它,总之,这本书比作者同时期的小说《子夜》更差一些,显得更加色情,难道当时的青年是那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