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已,知音知心两相知

标签:
情感 |
这是个很古老的话题,先来看个故事(不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哦):
在下了一场大雨之后,洪水开始淹没那个小村庄,一位神父还在教堂里祈祷,眼看着洪水就要淹到他的膝盖了。
一个救生员驾着舢板来到教堂,对神父说:“神父,赶快上来吧!”
神父说:“不!我深信上帝很快会来救我的,你先去救别人好了。”
过了不久,洪水已经淹到神父的胸口了,神父只好勉强站在祭坛上。这时,又有一个警察开着快艇过来,神父再次拒绝了救援。
又过了一会,洪水淹没了整个教堂,神父紧紧抓住教堂顶端的十字架。一架直升飞机缓缓地飞过来,飞行员丢下了绳梯。
神父还是意志坚定地说:“我要守住我的教堂!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你还是先去救别人好了。上帝会与我同在的!”
洪水滚滚而来,固执的神父终于被淹死了……
神父上了天堂,见到上帝后,神父很生气地质问上帝:“我终生奉献自己,战战兢兢地侍奉您,为什么你不肯救我?”
上帝说:“我怎么不肯救你?第一次,我派了舢板去救你,你不要,我以为你担心舢板危险;第二次,我又派了一艘快艇去,你还是不要;第三次,我以国宾的礼仪待你,再派一架直升飞机去救你,结果你还是不愿意接受。所以,我以为你急着要回到我的身边,可以好好陪我。”
生活中太多的障碍,都是由于过度的固执和愚昧的无知造成的。在别人伸出援手之际,别忘了,唯有我们自己也愿意伸出手来,人家才能帮得上忙的!
要知道,这个世界能帮助自己的人,已经少之又少,难得遇到一个能帮助你的人,这个人一定是你的知己,为什么你还那么吝啬?为什么不伸出你不管是温暖还是冰冷的手,接受帮助呢?如果你因为拒绝帮助而失去了生命,就等于什么都失去了,你,还谈得上感恩吗?你,还能够为谁奉献?留住生命,我们才有机会做更美丽的事;关爱生命,我们才能走得更远获得更好;珍惜生命,我们才能享受浪漫的春华秋实!
我国历史上几对足以让人羡慕的知己。
欧阳修与梅尧臣,是北宋文坛领袖,也是志同道合的知己。
两人在飘浮尘世中总是相互挂念,梅尧臣曾采了家中银杏不辞千里寄给欧阳修,欧阳修睹物思人,作诗《梅圣俞寄银杏》以答谢,诗中说“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物以人贵人贤弃而论”。拳拳之意,尽在诗中。两人聚则乐而游,别则思而梦,可谓知音典范。
李白与杜甫:唐诗天空下的日和月,代表了唐诗最高成就,《唐诗三百首》,他二人就占了65首。
白居易与刘禹锡:四海齐名刘与白,唐诗江湖,诗魔与诗豪棋逢对手,惺惺相惜。
刘禹锡钦佩白居易,在《白太守行》中赞其政绩斐然,离任时“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白对刘的诗也十分推崇,称他为“诗豪”,在刘禹锡71岁逝世时,白居易写了《哭刘尚书梦得二首》,诗中说“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足见两人的深情厚谊。
……
鲁迅在赠给瞿秋白的一副对联中写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一个人也许能有很多朋友,却一定不会有很多真正知己。所以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知己是能够在心灵上相通,能够相互了解相互敬慕的人;
知己是能够相互体谅,以心相悦、以心相伴的人。
真正的知己不一定是夫妻,也不是能整天相互厮守的人;他们可能近在咫尺,也可能相隔遥远;他们相互想念时不一定会告诉对方,但一定在心里时时牵挂,彼此都有一种心灵感应,这就是人相远,心相近。
他们不在乎对方的相貌,也不在乎对方的身份地位;他们无须刻意隐瞒自己,能容纳对方的所有瑕疵;他们肯为对方付出关爱,能为对方舍弃自己的欢娱。
他们能互相读懂对方的每一个眼神,能明白对方每句话的含义;不管是说出来的话,还是藏在心底的话,他们都能听懂或读懂;他们无须花言巧语,也不一定朝夕相处,但一定会把对方放在心里,阴晴圆缺时能给对方一个问候。
当你心情愉快时,TA也会把自己的快乐告诉你;当你有所成绩时,TA会送上最真心的祝福,与你共享那份喜悦,理解你付出的点点滴滴。
当你感到疲惫时,TA愿意默默陪伴在另一边,只为给你快乐让你释放压力。
当你心情不好时,尽管此时TA的心情也欠佳,但TA却不会和你一样满腹愁怨,而会用TA的幽默(不管他是否强颜欢笑)来替你排遣烦闷,给你一片宁静的天空。
当你遇到挫折时,TA会为你送去温馨的话语,用心鼓励你,给你足够的信心,做你背后的力量与后盾;当你意气用事时,TA会循循善诱,对你理性规劝;当你感到迷惑时,TA能给予指点,会不厌其烦的帮助你。
知己没有相互间的占有欲,知己只有默默的奉献自己,知己就是彼此的牵肠挂肚。
知己就是彼此的心领神会,知己就是一生的朋友,知己也是心灵的依恋。
上文已说过,能帮助你的人一定是知己,人生得一知己是一种幸福,但何尝不是一种无言的痛?
写到最后沉思片刻,这世上能懂你的有几个,你是谁的知己,谁又是你的知己?
(图片来自网络,顺致谢意 24576,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