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第三怪,三处人文古典门堪罗雀

标签:
游记贵阳 |
据知情人说,某州如今在搞全域旅游,让每个州都有旅游景点,据我所知,某州或某阳市驴 友 菊,每年好几次到广州来推介旅游项目,还给老广们门票等方面的优惠,驴 友 菊的做法很成功,你看贵广高铁,每天38趟车直达某阳,好的时间段的车票还很难买到,票价也从去年的280多元上升到323元,满车几乎都是说粤语的。
来某阳多次,但市内的景点还真没去打过卡,这回认真地看了几处古迹。
那天(10月29日)晚上,问酒店前台,甲秀楼的夜景是不是很好看?她说去了你就知道了,并告诉我们怎么走。
出了酒店,左走,过马路,右转……反正每到一个路口就问人,走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到了灯光闪烁的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城南胜迹”的牌坊,这里就是甲秀楼了。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上至皇帝诸侯,下至州府官员,都喜欢于风景名胜、江边河岸处修建楼阁。明清以来甲秀楼便是文人骚客聚集之处,高人雅士题咏甚多。现楼内古代真迹石刻、木皿、名家书画作品收藏中,清代贵阳翰林刘玉山所撰206字长联为一绝,比号称天下第一长联的昆明孙髯翕大观楼长联还多26个字。
甲秀楼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浮玉桥;第二部分甲秀楼主体建筑;第三部分翠微园。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这种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华灯初上,南明河两岸灯光璀璨,楼与河水天光一色,灯光水色交相辉映,人影散聚楼桥,游艇飘荡波心。舞厅传出的音乐,如夜雾一般,洒在碧波鼓楼之上。晚上的甲秀楼,那就是一个化了妆的美女,可谓绚丽多彩,婀娜多姿,美不胜收。




第二天白天,查百度地图,得知文昌阁距酒店只有300米,出门,走了五六百米,未见古建筑,打算过马路再问,没想到一过马路,竟然发现马路对面的阶梯上,露出亭子的四个角,估计那就是文昌阁了,问一路人,那人用嘴的功能代替手了,嘴往对面一努:“对面”!于是再过马路,其实就是刚才走过的地方,几十个阶梯阻挡了我们的视线,阶梯中间有一个小广场,几十个大叔大妈开着强劲的录音机,跳着广场舞。
登上石阶,看到文昌阁的半个身子,经过一面城墙,有人靠着或睡在城墙边上。再下阶梯,经过武胜门,就到了文昌阁,不用买门票,但要登记身份证才能入内。





(我吃的是肠旺粉)
阳明祠建在山上(贵阳城东扶风山麓),我们上了很高一个斜坡,才到达阳明祠的门口。从外窥探,阳明祠似乎并不大,只有亲自走进去,才知道别有洞天。


阳明祠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阳明祠是三组古建筑的总称,它包括阳明祠、尹道真祠、扶风寺三部分。三组古建筑共同组成环境清幽、景色秀丽的扶风山风景区,清代西南巨儒郑珍曾赞之为“插天一朵青芙蓉”。
扶风寺,是三组建筑中最早修建的。乾隆五十九年(1794)冬,贵筑知县王湛恩偕郡人何泌、翟翔时,在何鹤川清淑阁的基础上扩建。缘其地原有寺,新建殿宇也托寺僧代管,故人们沿称为寺,所谓约定俗成,但世人并不以佛寺视之。
阳明祠是后人为了纪念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心学的创始人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1472年—1528年)而建立的祠堂。祠内殿廊相接,林木葱茏,清幽宜人,诗文碑刻甚多,文物荟萃,引人注目。
穿过礼门,继续往里走,穿过一个长长的走廊,便来到了阳明祠的主体建筑——阳明祠。准确来说,阳明祠是一个小四合院,由享堂、正气亭、桂花厅及游廊组成,在这里,可以沉下心来,慢慢了解王阳明的生平和学术成就。
向左,走过一道拱门,能看到门楣上镶嵌着石刻“尹道真先生祠”,这里便是尹道真的祠堂。整个四合院地势有高低,最高的位置是尹道真的享堂,享堂背后是扶风山,青山如黛,古老庄严。尹道真祠得名于尹道真,他是贵州从事教育的先驱者之一。早年求学于中原,拜著名学者许慎为师,学识广博,历任尚书承郎、荆州刺史等职。成名后,他不忘家乡,讲学故里,受教益之人颇多,为促进中原与西南边陲地区的文化交流与普及作出了较大贡献。尹道真祠建于民国五年(1916年),是由享堂、游廊、厢室、戏楼形成两级整体的四合院。
有意思的是,尹道真先生祠的四合院里还有一座戏楼,牌匾上写着“思齐”,正下方的墙壁上挂着不少残存木梁。哪怕经历了历史年轮的碾压,经历了自然的风吹雨打,这些精美的雕花仍然倔强地矗立着,供后人欣赏、抚摸。我看到的是那里好像成了商店,还有人在那下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