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之人第一章断层:前半生与后半生之间一.震动人心的一幕

标签:
报告文学情感 |
分类: 大义之人 |
20世纪的1986年,在中外历史上发生了震撼世界的两大事件:
1986年1月28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爆炸;
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
人类科技史上的悲剧,丝毫没有影响人类探索科学奥秘的脚步和信心,而造成重大环境污染的核电站爆炸,无疑引起了世人的恐慌。
1986年5月的一天,初夏的天气并不显得炎热,稀薄的阳光透过窗棂照进了省地矿局宣传处的办公室内,这间办公室很大,木制的十多个文件柜从中间隔开,将办公室一分为二。处长张友生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报刊及上级和本单位下发的文件,而他手头依然在起草着单位的一份文件。
“王书记早!王书记早!”外间办公室传来小伙子们的招呼声。
被人称为王书记的是一位55岁的男子,他径直走到办公室的里间,挥挥手上的报纸,不阴不阳地说:“张友生,你是宣传处长,我刚刚拜读完你们准备发表在《中国地矿报》上的样稿,你真是前途无量呀,我还准备……”
张处长只看到王书记的背影,因为王书记说完这几句话,快速转身离开了宣传处。
没想到平时对人笑咪咪、宽宏大量的王书记,今天对自己却是这样的态度!我们的文章真把他伤害得那么深?张处长心想,此时他已经放下了手中的笔。
半小时后,另一位副书记又来找张处长,很小声地说:“张处长啊,这回你的祸闯大了,王书记刚从野外队出差回来,就看到你的文章,他很生气,今天已经取消了你去党校学习的名额——当然,这是局党委的决定,你好好想想吧。”说完,副书记也走了。
宣传处的小伙子们围了上来,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
“处长,当时发稿时我们就让你慎重一些,你看,这回闯祸了吧。”
“处长,你得罪了一把手,以后他可会给你小鞋穿,有你好看的。”
“处长,赶快去找王书记,当面赔礼道歉……”
其实,这篇《事情并没有结束》的文章,只是样稿,样稿已经经过省工交政治部领导和地矿部领导的批准,拟刊发在《南方日报》和《中国地矿报》的头版头条,后因为这个改革者的文革问题尚未作出结论而推迟刊发。这篇重量级文章是地矿部的一位作家、南方日报记者和张友生记者三人采写的。
张处长那棱角分明、坚毅的面庞上没有丝毫犹豫,他斩钉截铁地说:“为写这篇文章,我们整整采访了一个星期,采访了很多当事人,还去惠州市调查那位同志在文革时的表现,我们写的是事实,新闻记者就是要敢说真话,不怕得罪人,怕这怕那,就不要当记者了!”
深知处长脾气的同事们听了这话,各自散开,回到自己的办公桌上,埋头干活。他们知道,处长如果按他们说的去做,就绝不是他们的张友生处长!
这以后一个月发生的事情,让这位时任省地矿局宣传处处长、中国地矿报驻广州中心记者站站长的张友生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因为书记只把自己当作宣传处处长,没把自己放在新闻记者的位置上。宣传处长是党委书记领导的,有意见可以提,或者越级向上一级领带反映都可以,就是不适合在报刊上发表批评文章,这是组织原则。
张友生深深感到那篇文章的厉害,也怪某些人不是宰相,所以“肚里撑不了船”。张友生经常想到的不是要做官,而是怎样为人民服务。自参加革命工作以来,无论做什么工作,他都做得比别人好,都受到群众的喜爱和赞誉。
改革开放的春风一直在搅动着他的心。他早已开始厌烦纸上谈兵和耍嘴皮子,今天说的话、写的文章,明天可能就错了。他不愿意做这种上层建筑的工作,而乐意做实实在在的经济工作。于是他决心换一种活法,到基层去,到企业去。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经济建设是全党、全国、全社会的迫切需要。
“我现在不离开机关、不离开地矿部门,到其他行业去施展拳脚,发展自己的才能,以后就再也没机会了。”张处长这样想。
决心一下,妻子让他好好想一想,离开地矿局,这就意味着要放弃铁饭碗,自己找饭吃,而当时的张友生上有老、下有小。在客家山村的老父老母需要他赡养,三个孩子分别读大学和中学,另外他的兄弟姐妹全在农村当农民。每个兄弟姐妹都要一碗水端平,都要适当地用工资去扶持一把……假如“下海”失败了,这一家老小、还有一大帮穷亲戚怎么生活?
张友生性格中的倔强表露无遗,他认为没有奋斗的人生将显得毫无意义,只在自己熟知的领域奋斗,就不会有创新,而“下海”,即使有一天真的失败了,我还可以站起来!
张友生经过三天三夜的思想斗争,终于决定了,他先把报社领导的工作做好,让报社领导同意他离开报社,然后再向地矿局递交了辞职报告,王书记立即批下了“同意”二字。
时年,张友生4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