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都挺好》好在哪?喷出原生家庭的血洗干净天下父母心

(2019-03-25 21:35:50)
标签:

情感

剧评

《都挺好》好在哪?喷出原生家庭的血洗干净天下父母心

                 《都挺好》好在哪?     

                        喷出原生家庭的血 洗干净天下父母心

                       (全文4600余字,读完约需25分钟)

如果不是一个博友推了一篇剧评给我,从剧评中就看到自己的影子,我是不会追《都挺好》这部剧的。

 

越看越扎心啊!一直不明白这部一路串红的电视剧为什么叫《都挺好》,明明当权主政的男性都挺糟嘛,母不慈父窝囊,兄不友弟不恭。剧名叫都挺好,但编剧却一把撕开了原生家庭的伪善面具,抖落出那些其乐融融、外表光鲜亮丽背后的隐痛和委屈:在非独生子女家庭里,父母分给每个孩子的爱并不是均等的,甚至相差悬殊,这明明并不好。也许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更吸睛吧!

 

故事发生在苏州,有水乡、苏州评弹为证。每当剧中人物命运有起伏、心情不平静是时,时而婉转时而激越的评弹就会响起。

 

整部剧一开篇,就带着满身的冷漠、愤怒、厌恶、戾气。毫不留情地揭开了一个传统中式大家庭最龌龊不堪的里子。

 

郭京飞饰演的妈宝男苏明成,处处欺压妹妹,很想抽他一耳光;倪大红饰演的爸爸,年轻时懦弱无能,从不敢和强势的妻子对着干,最后成为助纣为虐的帮凶。且在妻子去世后性情大变,作天作地作到让人厌恶;哥哥苏明哲享受着家里所有的好处,却远在美国,只会打电话远程指挥,他的经典语句就是:“明成(明玉),我对你真失望”。 《都挺好》好在哪?喷出原生家庭的血洗干净天下父母心

这部剧看得难受,大概就是太中国式家庭了!现实生活中最为敏感的问题,诸如父母重男轻女、原生家庭对女儿的伤害、啃老、养儿防老、缺位的父亲、老人投资受骗、保姆骗钱骗房等等,在此剧中都得以最真实的反映。

 

父母偏心,在大多数非独家庭里,是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

苏明玉是个从小被原生家庭嫌弃的女孩子,她的原生家庭问题很大,仅仅因为性别,就被母亲厌恶和歧视,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她在这样的家庭里受了极大的委屈。

 

剧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明玉回忆自己上中学的时候,跟父母和两个哥哥同桌吃饭。妈妈心疼两个儿子,给他们一人夹了一个鸡腿,明玉瞪大眼睛盯着妈妈的筷子,然而并没有她的一份。

 

 母亲强势,重男轻女,为了让大儿子去美国留学,可以把苏明玉的房间卖掉,对小儿子更是溺爱有加,有求必应,“借”多少钱就给多少,为了小儿子结婚,又卖掉一间房。

 

苏明玉想考清华,问父母要钱买学习资料都要不到,母亲只允许她去上不要学费的师范学院,而她二哥要2000元去旅游,母亲二话没说立马就给钱。

 

最让人痛心的是,当明玉被二哥打成重伤,骨裂了,血流满地,站都站不起来时,除了她大嫂真正关心她的伤势,其余人包括她的父亲、二嫂关心的全都是小儿子、丈夫,求明玉不要起诉她的二哥。

 

父亲同样重男轻女,再加懦弱自私,面对女儿被不公平对待,只是回避自保,一遇问题不是上厕所就是在一边看报纸,妻子去世之后,他好像没有一点悲痛之感,反倒让人产生“翻身农奴把歌唱”之感,只会在儿女面前各种虚荣和作怪,挑拨是非。

 

明玉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生理、心理上都受到极大的伤害。当你看到明玉在家里的委屈和心酸,就该知道:多孩家庭的纷争根源不是兄弟姐妹的分爱,而是父母的不公正。

 

《都挺好》揭开伤疤的同时,还在伤疤上撒了一把盐。

 

有人说: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伤痕,我们不能全部看到。那些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人,他们身上的“雪”别人看不见,只能自己躲在暗处,默默舔舐伤口。

就像苏明玉对父母的态度也是滋味复杂的,她说过跟苏家没有任何关系,可一旦父母真的有事,又会第一个冲上去。

 

所以,苏明玉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才会默默痛哭。并且觉得自己才是最孝顺的那一个——按理说,她从小被父母嫌弃,18岁就没用过家里的一分钱,自己打工赚钱读书,她是最没有义务管父母的,你可以责怪她对母亲没感情,母亲去世后她好像说别人家的事情一样,但是她可以一出手就是40万给母亲办丧事,父亲没饭吃,远在成都出差的她打电话让厨师给她父亲送可口的饭菜,还可以承担父亲的养老,父亲理财受骗损失6万,寻死觅活,她谎称案子破了,自己拿出6万块给父亲,最后父亲被保姆欺骗,为追求“真爱”擅作主张卖掉三兄妹出钱买的房,无家可归时,又把他接到自己家里住,还现学做饭炒菜给父亲吃……这就是原生家庭割不断的血脉。

 

《都挺好》,做为一部剧,都挺好。但是,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女儿,都过得不好。

 

认识一个姐姐,家里男男女女四姐弟,有出国的有在当地的,她是长女,她说, 印象中只有出生后的两三年父母爱她吧,因为她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随后妹妹弟弟出生了,她56岁就帮父母做饭,放学回来还要干其他家务,妹妹高考时,衣服是她洗的,弟弟出生后,到河边洗尿片也是她的活。

 

晚饭后,母亲带着弟弟妹妹到街上买饼吃,吃完才回家的,从没带一个饼给她吃。

上小学时,和妹妹抢一个新书包,父亲给了她一巴掌,谁叫她是老大(孔融让梨呀,中国传统认为大的就该让小的)?!

母亲出差回来,弟弟妹妹都有礼物,唯独她没有,母亲对她说:“我本来想买件衣服给你,但是又怕你不喜欢(喜不喜欢买回来再说呀)。”

 

从小学到中学学习都很刻苦努力,不是当班长就是当学习委员,从来没让父母操过心。

 

填报学志愿时,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报的是师范院校,可以说,读大学也没花父母的钱,当时大学宿舍紧张,她没资格住校,每天下课回到家还要做饭给一大家子吃的。

 

大学毕业前最后一个假期,用自己攒下来的钱去了趟厦门,出发前那个晚上,母亲问:“还要不要给你多带一点钱?”没等她回答,母亲接着说:“出门还是别带那么多钱,不安全。”那时的她能有多少钱?她只带了90元出门。

……

家里所有好的资源、财物都给了除她之外的弟弟妹妹。父母可以给10多万元让儿子炒股,却不肯给她几块钱买书……

 

大院的叔叔阿姨们都说,老x家的孩子个个都有出息,关键是老大这个带头羊带得好。

 

她大学毕业后全凭自己打拼,没向父母伸手要过一毛钱,果敢坚韧、耐心周到、任劳任怨,刚柔兼济,关键是无私奉献,善良到了极致,自然吃亏的全是她。

 

父母年纪大了,却是离不开她了,父母有事,第一个想到的是她(有事基本不会叫儿子,因为心疼儿子,怕儿子劳累怕儿子花钱啊),父母有病,不会给120打电话,只会把电话打给她,她,就是父母的120呀!十几年如一日,陪父母看病的是她,父母住院,在病床前忙前忙后的还是她,哪怕她自己病倒了,只要还爬的起来,父母要看病,她还是硬挺着、摇晃着自己瘦弱的身躯带父母去医院。

召之即来来之能干,出钱出力,劳心劳力的都是她,把父母照顾得妥妥帖帖帖,但是父母却从不体谅她的艰辛,把她当做丫鬟一样使唤,不需要她时再挥之即去。

她母亲逢人便说:“我的个个孩子对我都很孝顺。”多会说话呀!中国父母都是家丑不可外扬的。

母亲对她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我对你们都是一样的,我就赖定你了!”

凭什么?这是用亲情来绑架你吗?

 

她的大学同学清楚的记得:

“大一的时候我就知道,你告诉我每天要为家里煮粥,做好早餐,你在家吃完早餐,再走路上学。当时我非常惊讶,才17岁,上了大学,还要为家做那么多的事。你还说:妹妹学习很好,正在复习考学;弟弟还小,父母要上班,所以你得做。那神情是说:为家做事,无论如何都是天经地义的(这些事情她自己都忘记了,很惊讶同学记得如此清楚)。


  
“你父母养你的成本极低,等于一个强劳动力。而且学习又不用他们操心,一切自己搞定。上大学来回都是走路的,光是车费就为他们节约了不少,非常懂事,非常知道为父母节省。

   
“当时你跟我说的时候,我内心感到非常震撼。想不到多年后,你的情况那么糟糕,还在跟30多年前一样,为家事操劳。弟妹都读出来了,无一愿意承担义务,还是都由你一人独自担着。

   
“当时交通确实不便利。但是可以想像得到,要做完那么多家务,再走路上学,还不能迟到,你得多早起床!


   
“不是你父母诸多事干,你断不可能像今天这样。都是为了这个原生家庭……”

唏嘘!

 

科学家研究表明,几乎没有父母会坦白偏心这些事情。他们会狡辩道:“我绝对没有偏心,你们手心手背都是我的肉。”其实科学家在研究中还发现,父母的偏爱是瞒不过孩子的眼睛。相信你的直觉,你感受到的偏心绝对就是真的。

 

关于这种伤害,你可以选择不原谅,也可以选择放下。但是对于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人来说,不原谅很容易,放下却很难。上面说到的那个姐姐,父母基本不考虑她的感受,但是,她真的还是放不下,一旦父母有事,父母第一个想到的是她,第一个冲上去的还是她,出钱出力的照样还是她!因为父母觉得使唤她很顺手,亲人们都习惯了她的无私付出。

 

我认识的同学中,有兄弟姐妹全都在国外的,可是在国内的父母病了,国外的兄弟姐妹轮流回国照顾父母,从来不会只把责任推给老大;还有好几个同学,是妹妹侍候父母的,但其他兄弟姐妹专门为妹妹开了个账号,每个人自觉往妹妹这个账号打钱,作为她照顾父母的酬劳……因为对于非独家庭来说,父母是所有兄弟姐妹的,不能出力的自然要出钱,没有钱的自然要出力,这该是人人都懂的常识,总不能出钱出力的几乎都是一个孩子吧?

 

某天,我对姐姐说:“你父母生你出来真是赚大了,你就是上天派给他们的天使!当年你父母为啥没把你弄出国,原来他们留下你就是为了使唤你,给他们养老。我已经够傻了,你比我还傻,孝敬父母是应该的,但你的付出已经足够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父母和其他兄弟姐妹,要知道,你父母不是只有你一个孩子,留点事让别人干吧!你这样拼死拼活干,没人会心疼你的,他们甚至还会怀疑,是不是父母把养老金都给了你,不然你为什么那么积极,天天往父母家跑?要记住,会哭的孩子才有糖吃,招人待见的,永远是蜜语甜言会玩嘴皮子的;没人疼爱的,永远是踏实肯干嘴上不会说的!社会上是如此,在家里更是如此,你就是不说只会拼命干活的那个,所以从现在开始你要爱自己多一些!”

 

回到《都挺好》这部剧,再来看看明玉。

苏明玉这样的女孩,真的了不起。

她有天生的好脑子和上进心,她没有被环境打倒,而是超越了环境,坚韧地蓬勃生长。

 

她的运气也很好,大二的时候做兼职,就遇到了赏识她的伯乐,事业上的贵人。 成年后的苏明玉,虽然因为原生家庭爱的缺失,无可避免地敏感,自尊心强,可能在感情上安全感也不足。可是她凭借自己的双手和聪明头脑,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她买得起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去得了任何想去的远方。她在城里有一套大房子,有装修考究的大书房和衣帽间,有爱慕她的男生,也有优秀的合作伙伴和对手。足以让人羡慕,但别忘了,这一切都是她努力奋斗的结果。

 

总之,她示范了一个女孩子,在充满偏见的原生环境里,可以将自己连根拔起,重新栽种;她没有被爱照耀过,就努力让自己活成太阳。

《都挺好》好在哪?喷出原生家庭的血洗干净天下父母心

这就是真实的人生,它从来不是黑白分明的,永远充满矛盾,充满五味陈杂,充满纠结和变化,唯有接纳这种五味陈杂,因为这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受过原生家庭伤害的女孩子,放下很难,但我还是希望,你无法左右你的前半生,但是你的后半生,可以为自己活。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我们有能力心向光明,创造美好,活出自己的精彩!

 

原生家庭父母心的动脉血管里,也许与生俱来兼容并蓄着对儿女不公道的的血液,虽儿女们均是自己血脉种出的花和果,却不能同等的关爱,或重儿子轻女儿、或轻大的重小的。

这令心痛楚的不公,也许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需要的客观映射,也给天下父母心的血液注入了杂质基因。

 

重男轻女虽一脉相承,但早在千年前就曾经被挑战。唐时白居易的《长恨歌》至今对世人叙述着:“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改观天下父母心的,是因为唐玄宗对杨玉环“三千宠爱在一身”,杨氏家增值了,“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社会价值观往往是心的牢笼,然而无论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如何变幻演绎,而作为天下父母的心,一定不要舍去脉动的本源:无论是儿是女、排行是大是小是几,都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脉动着自己的血和肉,平等公正的关爱和疼爱吧!2019/3/24

《都挺好》好在哪?喷出原生家庭的血洗干净天下父母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