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炮台占地约1万平方公尺,呈不规则四边形,建于明神宗年间(公元1617年),原为耶稣会大三巴教堂(即大三巴牌坊的前身)的祭天台,保护耶稣会在澳门的产业,后被澳葡政府转为军事防御设施的大炮台城堡。大炮台的建筑历时10年,1626年才完成。大炮台与妈阁炮台和东望洋炮台组成一道坚固的外围军事防线,以防范海盗之用。
大炮台经历了300年的沧桑历史,终于在1966年解禁,成为向公众开放的旅游景区。现今,大炮台的中央为1998年建成的澳门博物馆,而大炮台城堡的顶层则为大炮台花园,可以俯瞰澳门360度的风景。
啊!人类群落无论用石头、刀剑、火炮、战马、战车、战船或战机甚而至于原子弹核武器或商贸、移民、殖民的方式争斗着,而人文这只无形的手却又如此无声无息把人类拉在了一起。
走累了,肚子也饿了,被一个招牌引入了巷子里的小吃店,点了一个咖喱牛腩饭、一个猪扒包吃着,货真价实,牛腩饭有好几块牛腩,在两块面包之间夹着的猪扒很厚实,咬下去肉质很嫩。


喂饱了肚子,拐入一小路,忽见门口有一卢家大屋的指示牌,于是走了进去。
位于大堂巷的卢家大屋为澳门著名商人卢华绍(卢九)家族的旧居。据屋内左次间天井檐口的题诗年份显示,该大屋约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
年)落成。卢家为广东新会人,大约于清咸丰六年(1857年)移居澳门。

该建筑为三开间三进上下两层的格局,包括厅、房、厨房、杂物房、天井等。建筑内布置着多个天井,便于通风和采光,整个中轴线上的空间是通透的,但有屏风隔断。内部融合中西方装饰材料和手,既有粤中地区常见的砖雕、灰塑、横披、挂落、蚝壳窗,又有西式的假天花、满州窗、铸铁栏杆,两种特色装饰共冶一炉,饶有趣味。正立面窗户全为葡式百叶窗,其中以上方左右两扇最为精美。窗扇以金属包角,百叶窗上加半圆形彩色玻璃窗,玻璃窗上是灰塑装饰。大宅反映了澳门特有的中西建筑风格合璧的民居特点。

澳门卢家大屋是用厚青砖建造的中式两层建筑,是典型的中式大宅,也是晚清时期粤中民居温婉纤细建筑风格的典型。有两个取光的内庭,依风水原理,主入口有阻挡煞气的屏风。主立面入口部分内凹,为中式典型形式;而窗的设计,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我很喜欢这里的窗花,所以多拍了几张。

后卢氏家族没落,业权辗转到外人手上。大屋被分租出去,曾有大批难民涌入进住,最高峰时期曾有二十多户住客,且在八十年代前缺乏维修;亦因此大屋很多部份被拆掉改建。澳门文化局于2002年7月为此进行复修,并列入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份。为配合“澳门历史城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澳门特区文化局对卢家大屋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局部开放,让居民及游客参观,了解大屋历史价值及建筑特色。


时间飞逝,担心误了回程,到新葡京酒店的三楼拿了免费巴士票,坐上中巴回到拱北海关,殊不知又发现了免费去不少地方的车,那接送去威尼斯人度假村酒店的巴士又是那么强劲地传递着诱惑。
咫尺之遥,就是威尼斯了,何乐而不去?
坐上大巴,穿越填海而成的的路道、过桥,可见路旁海波荡漾,水城威尼斯就该在茫茫的水天里。


近了、进了,走进“威尼斯”,大堂的宽敞明亮,天顶的逼真油画、居室的豪华细腻,街市的货品百样,够吸引人的,不知不觉成了威尼斯人里的一人。然而,当迈入运河街,又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中华人。这小小的运河弯曲着,倚身在河道上的石拱桥接二连三,河道中有戴着牛仔帽的船夫摇桨咏唱,举目仰望上方,蓝天白云,甚至点缀着几颗星星,这人造的空中景象,却是栩栩如生。刹那间,仿佛到了古老大运河的杭州段,江南运河,运河江南,就被浓缩到人造密闭的天地间了。





人类无法构造一个地球,却可以仿造地球上的任何一个点。
这样的思索很快被双腿踩出的新场景打住了。远胜于葡京赌场的豪赌大场景出现了,这时才得知,这“威尼斯人”是由美国赌业巨头金沙集团投资24亿美元建成的,是亚洲最大的酒店。








繁华与喧嚣,过去与现在,发展与赌业,两制与社会,澳门为人类的进程做出了怎样的回答?

夕阳西下,在从珠海返回广州的车上不时回首,“澳”,原本是海边弯曲可以停船的地方,古时指房屋的西南角,也就是偏僻的旮旯之处。数百年前远在大西洋一角的葡萄牙人首先有了远航的船,因而来到了东方中华的华南这一角停靠、营生,进而书画着无情与有情、无声与有声的前行画卷。冲突与交融,固本与兼收,赌欲与希望,欲望与动力……奥,又是那么神奥、古奥、玄奥啊!难道澳门不是玄奥着岁月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