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姚古镇:一院三时代
一镇一千年
石峰次第围成岭,
古街依水尽入怀。
精致小桥水上卧,
古榕身躯伸天外。
奔行在直往广西贺州市昭平县黄姚镇的高速路上,遥想着被评为AAAA级景区的黄姚古镇是个什么摸样,真的如同网上宣传描绘的那样:有周庄的“小桥流水人家”,有丽江的“古香古色”,有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还有“小桂林”之美誉……?
这只不过是比喻的词句,而古镇应当自有古镇自个儿的身形面容,就像记入史册和出现在文艺经典中的古今中外的美人儿一样,全数皆美,而各自的美又是风韵独就,唯美留芳。
近了近了,风驰电掣般的车速将视野触及到了不远外的山峰,鳞次栉比,有的独自屹立,有的腿部相连,环环地绕出一片平坦的原野。这是喀斯特地貌的山,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山一个样儿,然而另外的三面依旧是常见的缓缓的山岭,看见这外境的模样儿,心中下了结论:这绝不是桂林,也不是什么小桂林。
现代的坐骑拴进了镇政府院落之后,人类用了几万年的腿脚儿恢复了原始以来的功能。无论你愿不愿意动腿走路,此时此地不能不承袭先人的优良举止。行车的唯一的一条路是今人现代化建设才修成的。这镇子的过去,千年的印迹,是用脚板踏出来的。
向下边的老房子走去,一级级石板托着如今时尚的高跟鞋。鞋底与街道里巷里铺成路的石板来了个岁月千载的亲昵和碰面。这些被沧桑岁月磨得光亮光滑的石板,灰黑色的,强硬而坚韧,没有破损,没有移位。宽宽的或窄窄的石板街道,耸立起了石墙、砖墙、土墙撑起的房,黑瓦遮雨的房又演化为亭台楼阁、庙宇祠堂、楹联匾额高悬的深宅院落。鞋底亲昵着的石,如此强韧,是石灰岩地区难得的石中英烈啊!
走出有老街字样的街巷,两眼向下看见了清清浅浅的溪水,有竹筏在此等候游人,高距离的石板路伸到溪边,溪边的平台上,耸立着根部扎在溪中的石与土混着的土石堆上、粗如柱的树身树干散开来撑起一片云天,这是一株千年古榕树。
以机械为动力的竹筏缓缓地在溪流中行进了,倒映在溪水中的喀斯特山影、岸边的竹影与溪水中柔柔水草合体成形。这里没有丽江或周庄溪水里的房影,因为这儿的古房街道并不凌驾在水之上。竹筏似乎走出了半个弧形的航路,抵达那座叫带龙桥的去处,也就是黄姚古镇标志性的画面。这桥虽然叫“龙桥”,并无龙的庞大与威风,却是小小的、静静的,朴静正是她古老的风韵,然而四周的石,上下流淌着的水,给她遮阳蔽日的榕树,使她别有天地,是不见龙颜的龙依带难舍的腹上佳丽啊!
走石阶,行水路,穿街过桥,还走过一墩墩石头立在溪水中的石跳桥,绕到这古街的周边,举目四望,突然发现:这古镇是生存在一片平野临溪的缓坡地形上,上不占田原,下不浸河床的地方。这是古人珍惜产粮之地,又避水淹之灾的取舍,与山形水势同居,真是从实际出发啊!
当走进具有抗战文化遗迹的一处深宅,想到的不止是八年抗击小日本的血雨腥风,而这院落里的石、墙、瓦、樑、匾,不由得让人倒朔明清至宋朝年间的千年岁月。小镇的兴盛与衰落,到如今以旅游名胜(到处是客栈,而且客栈的名字都很有诗意,比如“偶然间”、“黄姚故事”、“远方的家”等等)再入现代潮流,人们,应当想到些什么呢?
人与自然的依存,过往的岁月无处不是自然天成的景区。人与自然的分离,才使未被历史车轮辗破的原居地显得异常珍稀。珍稀就是珍贵,少有就是风景。
让我们珍视岁月的留存,留住人与自然和谐的脚印吧!
千年岁月瞬间过,
追忆往事偶然间,
古屋古桥古石街,
留得英容有来年。




















(发图太花时间,暂且如此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