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的遗言之一:面对险境 自强自立
文/薰衣草
一部大片《让子弹飞》掀起了一股开平碉楼旅游热潮,循着旅游路线设置的颇具代表性的自力村、立园、马降龙、锦江里碉楼群走个不停,感慨良多。
开平碉楼,几年前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听说过开平碉楼的人,也不少了,然而,把它当作值得旅之游之的人并不多。是《让子弹飞》让碉楼也飞了起来。
单从表面上推断,有影响的影片将它作为主要取景地,是会带来扩大宣传效果的作用。然而,细细思量,却是因《让子弹飞》令人联想到开平碉楼应运而生的时代。《让子弹飞》故事发生的时代,就是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发生、军阀混战、土匪横行,社会处于重大转型的历史时期,开平碉楼群的产生,恰恰也正是上个世纪早期。《让子弹飞》书写的电影艺术,是对已逝时代的凝重表演,因而惊醒了世人对开平碉楼印证历史、反思历史的情感。
开平,是远走异国他乡的华侨众多的地方,数代人的流浪、打工、创业于东南亚、南半球、西半球,不仅集聚了一定的财富,而且学习吸收了他国异乡的文化及生活方式。于是,在故乡处于乱世之秋之际,中西兼容地集防卫、居住,表现自信自尊的的碉楼群就从这块濒临南中国海不远的内陆小平原的地平线上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了。
时代的呼唤,哪怕是扭曲了的变形的时代,同样呼唤出了持家、保家、保族、乃至一方人众的自立自强的精神。这恐怕是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意义所在。正因为如此,才可以称得上世界文化遗产。不然,咋一看来,在今天改革开放经济大潮洗礼着的那些碉楼,不管它们如何如何的中西合璧,大多下面两层是中式碉楼,是中式城垛的样式,三四层外观点缀着西方古堡式的圆堡顶和四角的圆堡型耳朵,残旧不堪,大多空房空屋,与现代化的旅居条件相去甚远矣。既不适用,外观又不伦不类,叫如今的现代人怎么去认同呢?就连这些碉楼的子孙们,谋求发展的也不得不仍然继续远去异国他乡,最近的恐怕也去了广州或开平县城吧!不信,请看看吧!我们在碉楼群里见到的当地居民,大多与中西部山区差不离,是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在新的经济浪潮面前,这些碉楼群所在的地方,似乎经济的再生能力已经弱化了,或被历史边缘化了。
那些残破着的不少处于危房状态的碉楼似乎这样呻吟着……
旅游者们看到的这些不理想的现实,并没有降低对碉楼的崇敬感,反而更加激起了对碉楼群的珍视和缅怀。我们应该读懂这些已失去生命的碉楼留下的至今不能忘记的遗言:无论生于乱世或欣逢盛世,都应当自强自立!
而处于碉楼群地域的子孙们(包括吃官饭的),则更应读懂碉楼寄予的先辈们的遗训,怎么去自强自立的“转型升级”,首先使这些遗产鲜活起来,让旅游者来这儿通过吃、住、行、看,得到时空的穿越,做旺碉楼的旅游产业,复活碉楼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让高端科技产业化。
若不这样,只是脚踩在祖宗残破的身躯上,懒懒地赚来访者的几个子儿,那则是对祖宗的践踏,是吃懒饭的表现。
自强是一个漫漫长河的跋涉过程,但只有自强,才无愧于碉楼留下的静默的遗言。

开平碉楼自力村

开平碉楼立园


《让子弹飞》道具、剧照


那些残破着的不少处于危房状态的碉楼似乎这样呻吟着……
林晓培《战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