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书豪一夜成名,引得全世界一片惊叹。在大部分人都为这一传奇故事而赞叹的同时,却有那么几个人沮丧之极。火箭总经理莫雷在twitter上写道:“我们本应该留下林的。真的不知道他有这么出色。我的判断被别人误导了。”不能责备莫雷。发掘一名有潜力的球员,始终是一个难题。过去,负责发掘球员的是球探。他们穿梭于全美各高校或NCAA的各赛场之间,凭经验找球员。球探常有看走眼的时候,好不容易首轮选秀挑来的人,可能都打不满一个赛季。而林书豪这样的球员,也难入球探的法眼。
难道,我们就没有任何方法识别出林书豪的潜力?并非如此。媒体报道说,居然在两年前,就有人预测了林书豪的成功。2010年5月份,一位名叫沃尔兰德的业余体育数据分析专家在为Hoops
Analyst做的选秀预测中,将林书豪排在新秀控球后卫榜单的第二名,仅次于最终的状元新秀。面对媒体的采访,沃尔表示,他从2分球命中率和40分钟防守综合能力(每40分钟的篮板、抢断和盖帽)这两个常被忽视的数据中,发现林的效率并不比艾弗森、佩顿这样的历史巨星来得差,从而预测他将成功。
看来不是没有办法,而是需要依靠一些非传统工具才行。
体育是这样,股票市场或许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事实上,基金经理挑选股票的过程就好比是球探选球员。传统上,基金经理们依赖于经验来做判断:他们去上市公司调研,了解公司经营情况,考察管理团队,询问第三方人士的评价。根据这些信息和过去的投资经验,基金经理进行综合评判,决定是否买入股票。差不多,这一套流程也是NBA球探们所做的工作方式。可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在进行同样的工作,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凡值得买入的公司,也是其他基金经理的目标,可能还没等做完调研,股价早已被买上去了。如果要想做好业绩,只有找潜力股,冷门股。换句话说,必须找到股市中的林书豪才行。
但是,除非你有纽约尼克斯队的运气,否则,传统方法无法一直有效。因为竞争的日益激烈,要想真正找到未被挖掘的潜力股,必须深入到股市中的每一个角落。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沪深两市个股总数已达2500余只之多。任何一位基金经理,都不可能把所有上市公司都看一遍。在这种情况下,球探们的方法也已经不适用了。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学习沃尔兰德,用一些其他非传统工具?
回答是肯定的,这个工具就是数据分析——依靠数学模型发掘股市中的林书豪:首先,我们尽可能收集上市公司的所有相关数据,包括产业链数据、行业数据,财务数据、股东成分数据,价格数据、预期数据,等等;其次,我们使用计算机和数学工具,分析股票表现和各项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我们拼着掘地三尺的精神,穷尽数据和方法,最终找到那么几个可能预测股价走势的数学模型——某几个冷门指标的组合居然是挖掘牛股的灵丹妙药!
利用上述做法投资股票市场的实际上就是量化基金。近些年来,数量化技术被广泛的使用在金融市场。美国最出名的一只量化基金——大奖章基金,近20年的平均业绩甚至要高出巴菲特不少。而在国内,今年以来,数量化基金也表现抢眼,股票型基金的前十名就有3只量化产品。显示出现代数据分析方法应用到金融市场的巨大魅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有理由对量化基金产品的表现给予更大的关注。
最后,推荐大家看一部有趣的电影:《点球成金》,该剧获得2012年奥斯卡奖六项提名。剧情大意是,美国奥克兰运动家棒球队没钱买大牌球员,却依靠一位耶鲁数学系毕业生发明的数据分析方法,在较小的预算下,为各个位置配置了最适合的球员,最终赢得了当年的常规赛冠军。
21世纪什么最有价值?数据分析!
本专栏作者:金融工程和风险控制部副总监 刘 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