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每月的第三个星期五,问一个市场部同事知不知道这是什么日子,同事楞了一下后茫然地摇头。同事的反应很正常,因为这天是股指期货的交割日,搞金融工程的人对此才较为敏感。借此时机,咱就来聊聊股指期货这个话题吧。
到目前为止,股指期货推出已经两个月,除刚开始几天在媒体上还比较热闹,往后就渐渐没了声息。不是媒体不想写,实在是没有太多吸引眼球的东西。期指老实巴交的跟着大市亦步亦趋,远没想象的惊险刺激,连结算日也波澜不惊。据说有记者天天盯着营业部问是否有炒股指期货爆仓的,试图挖点猛料,得到的答复却是没有,连被动催缴保证金的都较少。一句话,太稳了。
曾几何时,股指期货一直被视为资本市场的潘多拉魔盒。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自2006年成立时起就致力于推出股指期货,而第一份合约却直到四年后才上市,期间全球金融市场大起大落,连新一届世界杯都开始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担心股指期货推出后对市场可能造成的各种冲击。
国内对股指期货的担心可以类推到整个金融衍生产品,前有权证之鉴,后有次贷危机添砖加瓦,一时间,人人对金融衍生产品口诛笔伐,意欲除之为快。事实上,金融衍生产品本身并不可怕,最可怕的,却在于使用它的人,以及使用的目的。正如板砖可以用来修建高楼大厦,也能用来打架斗殴。金融衍生产品可以用来对冲风险,并用于开发保本型产品;也可以用来投机获利,让人输得一无所有。你如果怀着一颗天真的心,认为总能通过投机来安身立命的话,那才是最可怕的。当然,如果你真的有什么投资的独门秘籍或者很有钱并希望通过输钱来打发时间者另当别论。权证的风险,次贷危机的风险,就在于被某些不能承担风险的人拿着去投机、去博傻了。
人们对未知的东西总是恐惧的,这一点可以理解,亦如世界杯上各个国家都害怕朝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实践经验的总结,人们会慢慢剔除对股指期货的恐惧感,并大力发挥它的积极作用。监管层的思路也是对的,先通过抬高入市门槛进行限制,让一小部分能承担风险的人进行试错,再逐步放宽进入条件。“摸着石头过河”,这是我国改革中一条非常成功的经验。
谈了这么多,最后又说回来,本人是做金融工程的,自然熟悉股指期货的交割日;市场部的同事负责发行和宣传,不知道股指期货交易的细节当然无可厚非。每个人都做好本职的工作,公司、乃至整个社会才会更有效率的往前推进。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就是这个理儿。(金融工程和风险控制部
刘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