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文萃(之四)艺人
(2023-10-08 13:49:38)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娱乐情感 |
京华文萃(之四)艺人
参观展览完毕,我走出中国美术馆,去寻找饮食店,将近一点了,肚子实在有些饥饿。迎着寒风匆匆走着,突然,听到一阵悠扬的口琴声,演奏凤阳花鼓的旋律,这是中国口琴名家石人望,根据安徽民歌主题创作的口琴曲,是最具代表性、最优秀的口琴独奏曲之一,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我循声过去,见一个中年男子在吹口琴,我停下脚步,连忙打开相机,抓拍了一张,一曲已终,他旁若无人,又吹起了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所作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精彩名曲:《拿波里舞曲》。我被他精彩的演技表现的优美旋律所陶醉,静静地听着。演奏完了,他朝我笑笑,像老熟人一样,很配合地拿着两只口琴,让我拍照。
我打量周围,除了靠墙立放着一些中外口琴教材和一只坐椅,别无长物。他既不像街头卖艺的,也不像推销产品的,我问他:“你这是一一”他爽朗地笑了:“宣传口琴艺术!”神态充满自豪之色。
他告诉我,他是衡阳人,爱好口琴演奏,在北京开办个培训班,传授演奏技巧和表演。他说:“口琴源于中国,大约数千年前,被称为笙,十八世纪时,流传到欧洲。现在口琴艺术在全世界不断普及和发展,作为中国人不能把老祖宗的东西丢了,要跟上时代潮流。由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组成的国际亚太口琴节暨大比赛,每年举办一次,成绩优异的学员,可以选送去参赛。”
我告诉他我们是同乡,来京探亲的,过了年就回家。他说:“回去干么?北京多好呵!”
临别他给我一张名片,上面有他和两个外国人的合影,我才知道他姓邱。
在红桥大市场,我遇见一个叫小海的小伙子,他专心致志地在雕塑人像,面前摆着一张照片,我仔细对照一下,真是惟妙惟肖,不得不佩服他技艺的精湛。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小海兄弟二人都是民间肖像艺术的传人,他哥在大栅栏那边开店。我问他生意怎样?他说:“可以,旅游的老外最欢迎。反正能养活自己就行,主要是我自己喜欢!”
潘家园古玩市场,有一个狭小的门面,门楣上方赫然挂着“中国央视篆刻赛冠军”木牌,门两边摆着各种材质的印石。我走了进去,一个50来岁的男人在低头刻印,身边坐着一位女士,大概他在为她刻章。
篆刻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传统艺术,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又称玺印、印或印章等。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黄河,祖籍南京,生于云南,自幼喜爱书法,更迷古诗词与篆刻。他从艺20余年,刻章4万余方,曾在云南任教十年的黄河有“刻章第一人”之称。他遍临王冕、文彭、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历代名家作品,又在北京结识刘炳森、启功等高师,1988年有幸成叶浅予的学生,逐渐崭露头角,被知名书法家庞书田称为“画有功底,书有趣味,印有灵气”,2003年荣获北京工美大师称号。
2006年8月,他在“中国中央电视台首届篆刻超人赛”上力挫群雄,当场刻制的肖形印“猴”构图饱满,形象天真,生动可爱,一气呵成,博得现场观众一致赞誉夺冠。
印章本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离人们越来越远。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的产生和北京奥运会比赛项目图标的发布,人们又重新认识这门古老的艺术了,国人中兴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篆刻印章热。
他每天刻印三四十方,最多的一天连续治印90余枚,累得手都不会动了。他为沈鹏刻了“沈鹏七十以后”章,为韩美林、李铎、娄师白、杨利伟、伍绍祖等名人治印上百方,他敬刻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16方章,由中国集邮总公司收藏并在香港发行纪念品。
门面约摸十来平方米,墙上挂着“冠军”黄河先生及他的同行的篆刻艺术作品,另一方是一线玻璃柜,柜內大小印章琳琅满目,一个“中国央视首届篆刻赛冠军”奖杯放在显著的位置,还有这位冠军与人的合影(大概都是“名人”)。我仔细端详了一下,刻印老者并非冠军本人,是他的徒弟、亲戚还是朋友?不得而知,因为刻章的先生始终没抬头,也没说话。店小,再进来一人就转不开身了,为了不影响他的生意,我只得离开。
美哉,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