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逸致 。今

标签:
今之言进行曲兄弟情感 |
分类: 今之言 |
http://s2/middle/67b41a1ex91ad007a4884&690
天高云淡,也许没有更合适的词汇,来形容此刻这大山里的秋天了。
温度不高,但阳光正烈,是本地人都会晒脱了皮的那种。对着电脑,眼角余光里有一个活物,转眼一看,一个张牙舞爪有六七厘米的大蜘蛛匆匆钻进了房梁里。
村子里的生活平淡安逸,也只是对我这个外乡人来说。院子里的木工还在做,只是最后高难度或者细致活,我插不上手了,看来命里注定是只能做每天60块的小工。什么时候,每天能挣上100,真的可以考虑改行了,呵呵!
这个上午,你带着外甥男女到镇上买书,给了你一些建议。又叮嘱你,一定买两张地图,一张中国的,一张世界的,给他们钉在墙上,可以带着他们做做找地名的游戏,让他们把课本里学到的地名都从地图上找出来。
看似简单的游戏,其实可以让他们建立一个空间的观念。记得一位老师说过,学习,其实就是一个建立大脑图书馆的过程。乱麻麻的堆进脑子,不仅堆不多,而且用的时候也很难找到。而按照科目、空间、时间建立一个书架,不仅用的时候顺手拈来,更重要的是,新学的东西也能很顺利的分类归档,虽然杂,却不会乱。
学习,真的是人类一件不可思议的本领。而如何去学,却因人,因所处的文化和自然环境而异。就像在这辽阔的高原上,很多人对中国的朝代没有概念,而对于生长在中原的人来说,也许就会简单一些。一直想带你去一座小城,短短一条街上,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的建筑一个不缺,天天走在那样的地方,看看新旧大概就知道朝代谁先谁后了。
不同的地域,有自己不同的文化,人们精通于眼前世界里的每一个细节。所以,才有了culture shock,可以翻译为“文化震惊、文化震撼、文化冲击、文化震荡”。但在shock之后,仔细琢磨,都有生活环境的合理逻辑在里面,这样想,就会见怪不怪了。
也许自己就是很奇怪的一个人了吧,所以很少大惊小怪。城市也好,乡村也好,能容下我这样一个怪物,已经足够宽容。我只有心怀感恩了吧。
说起感恩,这两年总会听到一种奇怪的说法:“感恩你们!”“感恩全国人民”,甚至由打一些文化名人口中说出,总是觉得别扭。
稽考一下词源,语出《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解释为:戴:尊奉,推崇。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试着分析,“感恩”属于动宾短语,与“戴义”形成联合式结构,在原文里做形容词性成分。
一个词可以充当不同的句法成分,但是词性可能只有一个。比如,“感恩的心”,在这里它是在定语的位置上,我们一般认为定语由形容词性成分或者名词性成分来担当。“你要知道感恩”,“感恩是一种美德”,分别在宾语和主语的位置上,我们一般认为宾语和主语由名词性成分来担当。因此,问题就变成名词性成分和形容词性成分之间的纠结了。个人倾向于名词性成分,因为取二者共同的部分,也就是说,“感恩”从词法上来说,它的词性是名词;从句法上来说,它在句中可以作主语、定语和宾语。
与其他词汇比较,“担心”、“负责”、“签约”都是动宾短语,都经常用作动宾式动词,后面若再接宾语,有几种情况:受事宾语,“还原”历史。施事宾语,洛阳“出土”汉代文物。当事宾语,“登陆”中国市场。等同宾语,“挂职”副县长。范围宾语,“入围”世界杯。因此,“感恩中国”可以看做此类中的受事宾语用法。
“感恩”在实际的语境下,可以做主语、定语和宾语,而且大家都已经接受。但做谓语的用法似乎是新近冒出来的,从“感恩中国”被广泛接受,从此将感恩用作动词的就越来越多。但将它作为及物动词,多少还是有些不习惯,例如“感恩学校”、“感恩解放军”。倒不如“感谢老师”、“感谢解放军”这些传统用法听着舒服。
在网上请教语言学的一位博士,他说,“感恩你们”深究起来,就是语病。但语言本身是变化的,所以这是一个没有正解的问题。
小弟,你说我费了半天功夫,考证了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不是闲情逸致又是什么呢?也许,说是吃饱了撑的更合适。呵呵,那就放下这个问题,去吃饭,继续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