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是大东那里来的。他的原话是----(唐仨(任?)君墓志盖,篆书水准不论,表面一片混乱:其实原来是赵君墓志盖——赵君之铭,被直接拿来改刻了——“大唐故仨(任?)君墓志之铭”,也不把原来的字迹铲一下,当时不知道仓皇成什么样子鸟!汉人真是百无禁忌嗄!然后就变成开头那个状况鸟!估计当时怎么也得用颜色之类滴区别一下。就地取材破坏文物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习惯,跟制度文化等等无关。)
中唐李阳冰学习李斯篆书遂开一代新风气,有唐一代以阳冰为第一。民间大量墓志所用篆书区别于官方正统的巨制,别开生面。文字结构活泼,间架不再正襟危坐,随处可见萧散风气。唐后学篆书者取法唐代民间篆书的极少。其实,唐墓志篆额于篆书、篆刻创作还有许多资料可以参考。尽管讹写文字多。
大唐李府君墓志铭实际上是以楷书法写篆书,起笔、笔画转折处尤其明显。尽管不是秦汉古法,新意倒是有的,这种情况在唐墓志篆书里面比比皆是。赵之谦写魏碑,其篆书也存在相当魏碑笔法,论者说以隶书入篆也有道理;我认为骨子里还是魏碑的作用。李、故等字放到一些武则天时代的墓志里面也是浑然一体,几不可辨其本来面目。九个字,分三行排列,唯一端正的是起手的“大”字,还正襟危坐,仪表堂堂。从“唐”字开始,一律姿势向右上倾斜,齐刷刷的。“唐”、“墓”等几个字笔画本来该圆转的地方都处理成圆中见方的状态。相对于李阳冰的严谨,这个墓志简直散兵游勇般的放荡不羁。阳冰的书风有庙堂气象,这个墓志则如浪子般随便,到处是漫不经心。颜真卿郭虚己的篆额属于高级的、精美的,书写严谨。与民间的、庶民的墓志风格相去不啻天壤。
下面之一方墓志是刻了两次,不用说是后人破坏前人墓葬,利用旧的石头重新刻制的结果。推测是赵君之铭在先,文字少,再重新刻制简单。如果是文字多,没办法下刀。估计干这活的家里穷,连打磨石头这道工序都直接省略了。苍山城前村发现的一座汉墓出土有元嘉元年长篇题铭,不仅记有明确的年代,而且对画像石内容记述较详。对于考证墓主的身份、画像题材的定名、东汉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是一批较为重要的资料。这
个墓实际上是埋葬了年代不同的两个人。简单说就是后人盗了前人的墓,把画像石重新利用建墓而已。所以,当时有专家提出异议,就是因为汉画像、随葬品的错觉。
赵君之铭结构有点随便,书写没有楷意。但是“赵”字居然有汗简文字的味道。另类。九字的篆额起收笔方折,捺笔多,像魏碑的斧凿效果。斩钉截铁的用笔掩盖不住活泼泼的结体----方笔的感觉是刻板、生硬的,结构的随意代表着活泼、自由、生动------两种矛盾就这样结合一起,无论是书法、篆刻,这个墓志篆额对我们的创作都具有启发性。
http://s6/middle/67b2cfcft92129712d465&690
http://s2/middle/67b2cfcft922512a30d31&690
http://s8/middle/67b2cfcft92129e73b187&690
http://s8/middle/67b2cfcft92129e924ac7&690
http://s14/middle/67b2cfcft92129ea190bd&690
http://s8/middle/67b2cfcft92129eb0d427&690
http://s13/middle/67b2cfcft92129ecf4e9c&690
http://s6/middle/67b2cfcft92129ede9fc5&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