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习心得
(2022-10-17 09:41:39)
标签:
随笔 |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习心得
大学生心理干预对我来说真的很陌生,面对课程真的有如饥似渴的感觉,利用点滴时间,见缝插针的去听、看,通过几天来的集中学习,心理专家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大量案例的分析,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受益匪浅!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特定的心理危机的来源。一般认为,日常生活事件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其中学习、就业、人际关系、恋爱、前途、经济是心理危机出现频率较高的方面。
1、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表现
(1)环境适应问题。环境适应问题,主要发生在大学新生群体之中。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在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中,受教育环境、家庭因素、成长经历、学习基础等影响很大。而学生一跨入大学的校门,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心理方式等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很多学生感觉不适应。由于目前大学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普遍较弱,所以在大学生中环境适应问题广泛存在,使得某些大学新生感觉到一种难以消解的苦闷和忧愁。
(2)学习方式问题。中学时代常依靠教师的安排与督促,进入大学后教师的直接管理减少,而自己独立安排学习进度与支配学习时间的要求大大提高了。那些能力欠佳的学生就会感到明显的不适应,许多困难不能独立克服,因而挫折感增强,不良情绪随之而生,长期下去便会产生某种心理危机。
(3)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危机,常常是由于人际关系的不协调而导致。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封闭、羞怯、敏感与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紧张、压抑、孤独与不安全感,如果长此以往,心理上的各种危机就会产生。
(4)性与恋爱方面的问题。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已经成熟,性心理也有了发展,有了性的欲望和冲动,然而由于受到社会道德、法律、理智和纪律的约束,这种欲望和冲动被限制和压抑着。
(5)竞争与所选专业失望带来的心理压力。多数学生上大学之前,都是同学中的佼佼者,在一片赞扬声中和一片羡慕的目光下跨入大学校门的。然后到大学后,人才云集,群英荟萃,强手如林,以前那种优越的地位和感觉都不复存在,使之在心理上产生失落感,情绪低落,遇到学习上的挫折就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感到自卑和失望。
(6)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也较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猜疑、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对有情绪障碍的学生来说,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喜怒无常,该高兴时反而悲哀,该伤心时却高兴,让人难以理解。
(7)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沟通的困难
当学校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一般会第一时间通知家长来校协同处理,根据心理危机严重程度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于心理异常的学生,由家长陪同孩子到专业精神卫生机构进行诊断治疗,一般有几种处理方式:如果学生不能继续在校学习,在家长陪同下办理休学或请假手续,回家治疗;如果学生可以在家长陪同下能够继续在校学习,则办理陪读手续,家长陪同学生学习直至康复;如果可以服药治疗,学生能够正常学习生活,那么家长需督促学生按时按量服药,定期陪同学生就诊。
2、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突出问题
(1)心理危机的评定标准问题。危机介入前一定要对危机做出准确的评定,这是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科学的危机评定标准。一个人情绪紊乱不一定处于心理危机状态,如果评定错误,会导致干预失败甚至造成终生的破坏性影响。
(2)心理危机干预的主体性问题。在心理危机的处理过程中,自我的作用要大于外界的干预作用;心理平衡失调之后,归根到底要依靠自我的调节才能摆脱危机,他者的干预只能起辅助作用。但目前学术界提出的危机干预机制,只强调外因,忽视内因;只强调他者的主动作用,而且干预力量的传输是单向的,不是互动的;干预机制的主体性问题不明确,干预对象只是被动接受他者的调节。
(3)心理危机的后干预问题。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中,一个重要的步骤是后干预,即强化效果的问题,而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忽略了这一步。至于后干预的具体策略更是有待研究。
(4)心理危机干预的系统工程问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运行需要各方面支持系统的相互联合。目前目光更多聚集在学校支持系统方面,而对其他方面的关注相对较少。毋庸置疑,学校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最直接和最关键的支持系统,但家庭和社会也是其重要因素,要使大学生真正走出心理危机的困境,还必须依靠家庭、社会等系统的支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系统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具体运作方式和模式,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5)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差。由于我国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起步较晚,各大高校也是近些年才开始重视,因此干预的时机与效果都不太理想。很多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名存实亡,反应迟缓,干预能力差。
(6)高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不完善。目前,很多高校把心理危机预警的任务交给辅导员,但是大部分辅导员没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再加上辅导员社会经验不够丰富,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对象过多,有的高校一名辅导员要管理上千的学生,根本不可能及时进行预警。
(7)系统研究欠缺,指导实践不力。专业人员缺乏的直接后果就是对心理危机缺乏系统研究,无法对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产生有效的指导,需要借鉴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由于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国外的理论、方法不宜直接使用于我国的实践工作。事实上,尽管有的高校已经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但通常情况是,勇于走进这些地方倾诉自己的内心秘密的学生还是寥寥无几。
3、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对策
(1)构建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中心。要使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能真正发挥效用,就必须建立健全各级组织机构,既要有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的领导机构,又要有执行机构和信息提供机构。各级机构既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要明确归属、理顺关系。
(2)构建心理危机预警的三种渠道。一是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获取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二是要求三级中心定期提供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三是二级中心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主动获取信息。
(3)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三项措施。结合危机干预理论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我们认为,可以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三层措施:预防性干预(主要由三级中心和二级中心共同完成);咨询治疗性干预(主要由二级中心来完成);应急干预(主要由一级中心来完成)。
(4)突出心理危机干预的“四个结合”。一是要突出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二是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三是心理普查与医院拟诊相结合。四是普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家庭的参与可以促进了解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调动家庭资源帮助学生渡过难关,并预防今后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
大学生心理健康关乎家庭未来,关系祖国未来、社会和谐,做好大学生心理干预工作是高校工作重中之重,相信通过从上至下的共同努力,大学生一定会健康成长,有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