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少辉:在平和中追求以艺养学

(2011-03-05 17:03:48)
标签:

文化

分类: 时光走廊

    繁忙有时也许不是一种借口,而是一种事实。对少辉兄那场采访晃眼间过去两个月了,键盘却一直跳动不起来,原因不外乎自己的杂务繁多,而诠释少辉兄,需要一段相对独立的时间去思考和审视。《风雨尘泥》、《皈依理性》都没有读过,新出炉的《圣经密码》已经翻得有点松弛了,抛弃浮躁,以一种平和且理性的心态去洞察社会的各种事物、各种人、各种思想乃至宗教,是《圣经密码》一书以及少辉兄在言谈中给笔者的启迪。而其向往的以艺赚钱,以艺养学的文学历路,已经成为笔者本次采访的额外收获,那就是有了一个同样的新的追求目标,去圆自己遗失更久的文学梦。

    生于七十年代的王少辉兄是中国作协会员,著有散文随笔集《风雨尘泥》、《皈依理性》、《忧郁的芦苇》、《渐行渐远》,学术论著《圣经密码——一部宗教经典的文化人类学诠释》,与人合著文艺批评专著《中国名画家全集——李照东卷》,现为广东工艺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广东工艺美术杂志副主编。

    出生于潮阳农村的少辉兄幼年时幸运地在一个文化气息比较浓的环境里熏陶,他父亲只读过初中,但爱看书会写毛笔字,还经常代村里人写信。少辉兄邻居中有一户人家属于华侨地主,家中也颇有些藏书,时常可以去浏览,而其堂兄收藏的连环画,则给他些许文学或绘画的启迪。真正让他走上码字之路的,是初中时那些小说,当时的村委书记有机会到香港去,带来许多繁体版小说。书记的儿子是少辉兄的同学,可以借来书看,少辉兄读书很快,一下子就把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全读完,当然,还有一些古典小说。阅读的结果让少辉兄喜欢上诗词,而不是小说。他把小说中的诗词全都抄出来,反复咏读,其中相当一部分会背诵。那时候他正值青春期,感情比较丰富,于是就开始写诗填词,直抒胸臆。当然,一开始写的东西并不规范,后来他才找到一些格律方面的书去学平仄、押韵等。王少辉的文学创作,就从这里开始。

    在县城读高中的时候,少辉兄开始接触鲁迅和周作人的作品,周氏兄弟成了其写散文的范本。当时他还读过北岛、舒婷等人的朦胧诗,所以也开始写些新诗。读高二时,少辉兄开始创办民间刊物,那时候许多文学作品,都发表在自己或朋友创办的刊物上。后来,他到广州读书,又创办《清泉》,和朋友们一起坚持了四、五期,因为陆续毕业参加工作,因为生计,大家都不写东西了,对此,少辉兄说有一种悲凉的感觉。其实笔者觉得到是很正常,文学不能当饭吃,靠点稿费过日子,除非超级大师,不然就得饿死,为了不被饿死,就要割舍。真正应该悲伤的是,文学圈里总讲诗是痛苦的结晶,愤怒出诗人,没有一种相对冷静或者低潮的、极端的思想状态,是写不了什么好东西的,普通的作家在阳光灿烂时,在异性甜蜜的柔乡里,没有什么悲伤,温饱思淫欲,也就不会去从事文学这一苦行僧般的生活了。因而,少辉兄如今在温饱的中还能很平静去思考和写作,却使笔者敬佩不已。

在汕头工作期间,少辉兄接触到地方上的文学前辈和众多爱好者,开始出书、加入作协。渐渐的,少辉兄的创作开始从纯文学过渡到杂文、时事评论、文化评论,读的书也从文学扩大到学术。寻寻觅觅,渐行渐远,目的无非是为了解决精神饥渴,其实,少辉兄一直就是一个无法被条条框框约束的人。

少辉兄说,到广州工作的头几年主要是搞宗教人类学研究,经过那段时间的“闭关”,确实收获颇丰,领悟到不少东西,出版《圣经密码》这本大部头学术著作还在其次,关键是弄明白了做学问的方法,获得学术上的自信。后来,又因为家庭的原因,少辉兄被拉回现实世界中,对此,他感到十分遗憾,因为这样一来,他再也没有足够宽裕的时间来对人类文化的本源进行考究了。

    近年来,少辉兄开始涉足书画艺术,写了一批评论文章。虽然小时候喜欢绘画,青年时代也练过书法,但他认为现在这么做多少有些无奈。笔者调侃说,吴冠中说过他原来是喜欢文学的,但因为文学不能解决生存问题,所以他才从事绘画,少辉兄说,实现以艺养学的设想,也需要许多年的时间。

窗户还是那扇窗户,窗外那礐石海还是同样被太阳荡得金光斑斓,突然间想到,如果沿用少辉兄的“元结构”提法,走到海中央去捧起一手海水,手中的海水必定没有金光、甚至会觉得很清澈,清澈得掌心都看得很清晰,因为那水的分量少了,茫茫的大海细化了,一切的一切,就都变得简单了。在混沌的人生历路上,文学对大多数人来讲,是一种苦涩的事业,能有一方赖以生存的手艺,再去养文、养学,自然就可以把文学这个情结从混沌中清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