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味道】小吃篇
1、铜锅饼

有多少人跟我一样,喜欢吃铜锅饼是因为它的星星造型呢?一勺子雪白的面糊舀在星形的小铜锅里,调过味的萝卜丝必须纤细而绵长,面糊漫过萝卜丝,入油锅,三两分钟的时间,金黄闪亮的铜锅饼就炸好咯!铜锅饼浓郁的香气总是能让小伙伴们雀跃欢呼,尤其在冬天,孩子们的回家之路需要这些美味的小惊喜...

米饭饼的材料以普通粳米磨成粗粉,将酵母、糖混合拌匀,加适量清水拌成酸奶状粉浆稠粘,再用厚棉裹上,通过室温发酵。制饼需用平铁锅,中火加热,锅中少许抹油,将发酵后的粉浆用勺舀入锅中,加盖数分钟,单面蒸烙,待蒸气逸出,饼底成金黄色即可。

记忆最深的就是这叮叮当当的响声。每每巷子口一响起换糖师傅敲着铁片沿街叫卖的声音,小朋友们便纷纷拿出“家当”追上去。那个时候的“笃笃糖”不像现在,必须用钱买,可以一物换一物。牙膏皮、破布、鸡鸭毛、鳖壳,都可以换上一袋麦芽糖。

4、海棠糕

记得小时候,每天下午三四点,海棠糕的香气早已从小店里飘出来,店门口挤满了争先恐后的小脑袋。等到火候一到,一只只海棠糕从模子中脱出,早已付过钱的孩子们纷纷伸出小手,等不得糕冷,先轻轻咬一口,立马烫得吸气也不是,哈气也不是,因为烫,双手轮换着拿,却死也不肯松手,小心翼翼边走边吃,法国梧桐茂密的浓荫下,小街笼罩在甜蜜的香气中,童年就这么悠长而快乐的溜走了...
5、重阳糕

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有长久、长寿的含义。所以,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提醒人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为人的本分之一。
重阳糕作为重阳节必不可少的经典糕点,早就不单单只扮演食品的角色了,在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体系中,人们把最重要的主粮米制成的糕点奉献给自己的长辈,以表达对上天的敬畏,对祖先的感恩,对亲人的爱意。重阳节也是登高节,但也不是处处有山可登,于是,就有人由登高联想到了吃糕,以吃糕代替登高,表示步步升高。
宜兴的重阳糕配方比较简单,用粳米粉和少量糯米粉混合,加入豆沙馅,在模具中压制成形,上蒸笼蒸熟即可。宜兴传统在办婚嫁、乔迁等喜事时,娘家人会准备“糕、粽、团、圆”作为贺礼,此时,重阳糕又被赋予了吉祥平安的寓意。
6、韭菜饼

韭菜饼这种草根小吃原先是上不了台盘的,如今有些饭店也把它端上了正席,只是做得更小巧、更精致。韭菜切碎,加入碎肥肉、盐、味精备用,面粉加入酵母、糖、清水揉和揉匀,醒后分成面团,用擀面杖擀成面皮,将拌匀的馅包入面皮制成饼,煎锅煎至双面金黄,加入少许清水,加盖烧干即可。
宜兴韭菜饼的特点在于,上好的韭菜饼用的韭菜是当地乡下的韭菜,条形细短,性子软,异味轻。
7、烘山芋

一个大油桶,里面烧了好多火红的炭火,将整个油桶都烤的发烫,然后山芋放在里面烤,那个香味是谁都抵挡不住的,山芋必须是黄金山芋才诱人。在冬天,寒风飕飕的街头,有那么一群人围在炉边等待烤熟的山芋出炉。刚出炉的山芋被双手捧食,既可暖手,又可品尝。

8、油老鼠

一种颇有特色的面粉油炸食品,因形似老鼠,故叫油老鼠。将面粉搅成浆糊状,上劲,放桶中待用。做时,用木片劈刀舀出一块面糊,放到凸字面板上,用木片劈刀蘸水摊平,摊平后加馅料萝卜丝等,然后将水面皮合拢成老鼠状,也就是类似一个大水饺造型。然后轻轻放入油锅里滚炸,当饼色现出金黄色时,即可出锅,趁热享用。外皮类似油条,油香扑鼻,松脆爽口。内馅,清淳甘辣,妙不可言,吃过一次会上瘾。还有种油炸老鼠,比较简单,就是长条面饼在炸前拧一拧。
9、油炸糯米糕

糯米糕妙在口感的软糯,炸过之后的糯米糕,外层变得酥脆,香味变得更加浓郁,又给那层软糯的口感加上了一层仿佛蓄谋已久的铺垫。
10、油绳绞
麻花,宜兴人叫油绳绞,相比更形象。
炒米糖

一种是砰砰作响的热闹,一种是精雕细琢的年味,米对于江南,对于宜兴,不仅仅是最重要的主食,也是很大一部分快乐的来源。
炒米糖用的是“冻米”。
糯米洗净,用水泡半天,放蒸锅里蒸一下,水开后大概十分钟左右糯米就熟了,糯米最好平铺在蒸锅里,1到2厘米的厚度,蒸好了铺开放在太阳底下晒干透,蒸熟干透的糯米已经变成透明,就像冰粒一样,所以叫冻米。锅烘干烧热以后把冻米放进去小火慢炒,炒到米粒变黄,闻到香味就好了。把麦芽糖倒在锅里加热到冒泡,趁热把冻米倒在里面拌匀,手上沾上凉水,把炒米糖压紧,也就是整形了,放温后用刀切成块就行了。讲究点的人家也会在炒米糖中加入花生、核桃仁之类,那样的炒米糖简直就是奢侈品了。

以前家里孩子多,妈妈怕孩子们争抢,总是把切好的炒米糖装入若干个小瓮头内,一人一瓮头,孩子们抱着瓮头小心翼翼地藏在自己的床头,这就是孩子们一个新年最珍贵的零食了。
爆炒米

村头不时响起砰砰的声响,那个爆炒米的人又来了。这个在乡村四处巡游的人是孩子们心中的偶像,一手拉着小风箱,一手转着转锅,眼睛瞄着烧得红炎的块煤,还要不时瞄一眼转锅顶部的压力表,这个脸膛黝黑的汉子看上去很是厉害。差不多火候已到,压力表上的数字也接近限值,移开转锅的一头,对准接着长长袋子的橡皮笼,砰一声巨响,白花花的炒米瞬间冲满了袋子,刚才还捂着双耳的孩子迫不及待冲过去,用自家的袋子装着炒米,忙碌中还忘不了往嘴里塞上两把炒米。
这种炒米其实是爆米花,膨膨松松的,可以当零食吃,也可以弄点红糖冲汤喝,再加点馓子或鸡蛋,曾经被当做补品出现在孕妇的床头。

童年记忆中的豆腐花是用扁担挑着或者用板车装着木桶大街小巷的吆喝,桶中白白的豆腐花,水嫩水嫩的,带着升腾的热气,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豆香。
宜兴南门的清汤豆腐花,一副挑担,碗盏家什还是明代的,热豆腐花,热酱油一浇,虾米、大蒜花一洒,站在大街上吃,至今难忘。
13、麻团

麻团,小时候吃得比较多的一种点心,是用糯米粉加白糖、猪油和水揉制成形,再入油锅炸制而成。因其呈圆团形,表面又沾裹有芝麻,故名麻团。
14、撒子

一大块油水面搓成条,盘成一圈一圈的,炸的金黄金黄,吃着香脆可口。小时候大人说只有坐月子的才能吃,一直还是心中之谜。
15、棉花糖

棉花糖从来都不会过时,像是天上的云朵,卖棉花糖的手艺人那儿总是排长队,那时的设备比较简单,有脚踏的,也有手摇的,现在都是电马达了。
16、琵琶梗

枇杷梗,顾名思义就是形似枇杷的梗,它又叫油京果、小京枣,常见的是浅金黄色,外面裹了一层糖霜,是甜蜜蜜的滋味。
17、芝麻糖

芝麻糖,用芝麻炒香、熬糖、拌料、擀片而成。轻尝一角,薄薄脆脆的质感绵延成酥酥润润的甜,混合芝麻的浓浓香气,让人仿佛走进了一片充满阳光的芝麻地中。
18、三五桥烧饼
张渚桃溪河上,三五桥边,朱家的烧饼店可是有些名气。

从每天下午的一两点开始,来人就陆陆续续,他们不会挑剔幽暗的店面和简陋的灶具,在他们眼里,就是这个熟悉亲民的样子才顶可爱。
朱姐踏一双老布鞋,脚底生风,动作熟练而矫健。她的烧饼手艺是17岁开始从她父亲那里学的,女承父业,还因此结识了现在的丈夫。做饼是件极累人的活,醒好干面团后,放一块板油和粉加工成的推酥,反复揉,抟成卷。馅料咸味就放香葱和板油,甜味放绵白糖,用木滚子压成饼状,一层芝麻撒上去,就能进烤炉了。
烤炉内壁的滋滋炭火有八九十度,烧饼要徒手打进去,不仅速度快,位置还要准,一炉烧饼大概可以烘烤十多块,烧饼贴在膛壁上,用长火钳才能取出来,层层码好在灶沿上。经过炉火的烘烤,烧饼焦黄,酥脆,还带着芝麻的喷香。
一朝一夕,这样的桥头美食朴实无华,食客偏爱,也是因为这像极了温暖的家。
19、麻糊
过去在乡下吃过一种家常食品“麻糊”,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或许农村还有。逢年过节,麻期是真正的土特产,还是送客送人的好礼品。麻糊自己家里做,自己“搅”,过去在乡下看到过搅麻糊。

家里搅麻糊是桩大事情,全家动员。搅麻糊必须是籼米粉,在家里的大锅子里搅,水和粉要放得恰到好处,要校准,烧火的人火候要掌握好。一般先由家里的女的,“姑娘小阿嫂”上去搅,“纡腰裙”一束,手臂一露,人不高就站在小凳上,拿一根擀面杖,居高临下在锅里搅。锅里像浆糊,越搅越稠,越搅越粘。那时候不能慢,更不能停,锅底下在烧,慢了就要焦。这时候就要小伙子壮劳力上去搅了,小伙子有时候还要换手。据说,小伙子新冲头,有时太用力,擀面杖“嗵”的一下,都会把锅底捅个洞。那可不得了啊。可见,这麻糊不是容易吃到的。
麻糊搅好,就舀起来,放在和面的罐头或洋瓷脸盆里,冷透。凝固以后倒出来,就像皮冻那样光溜溜,像罐头底那样馒头状的一块。如果你当礼品送人,就贴张小红纸在上面。麻糊可以当点心或当菜,像下面条那样吃叫“滚麻糊”,烧得时间不要长,一滚就盛起来吃。还有就是炒了吃,当点心也行。口重的人炒麻糊欢喜浓油赤酱,芫荽大蒜加点辣酱,盛在碗里再滴一滴小磨麻油,吃在嘴里,“韧纠纠”,辣蓬蓬,“的糯”,喷香。
20、桂花篇
糖芋头
桂花盛开的季节,天朗气清,月光如水的中秋是思念的时刻,清幽而甜蜜的桂花香,以及清冷的空气中时有时无的虫声,这温馨和宁静便是故乡永远的调性。
桂花糖芋头是中秋必有的美食。桂花盛开的时候,在树下铺一张干净的床单,用竹竿轻轻拍打那些躲在茂密树叶间的桂花,不一会,床单上便满眼的金黄铺陈。仔细剔除杂质,将桂花平铺在竹匾上晒干,等桂花干透,装入罐子,倒入蜂蜜,蜜桂花就做好了。
糖芋头加入蜜桂花,分外甘甜,清香可口。
桂花糖藕
这些有灵气的食材凑到起总是有精彩的故事。秋天是食用莲藕的好季节,而此时桂花满枝头,何不将两者集为一体烧制一道既有营养又可满足花香收于一体的甜品呢?糖藕的甜蜜加上桂花的清幽,像极了江南的女人,温润可人却又略带幽怨,丝丝情意,让人牵挂。
桂花炒年糕
蜜制的桂花附在雪白的年糕上,犹如金色的精灵,平实的年糕也因比染上些许高贵的气韵,冬日里的年糕,因这桂花,平添许多深秋的回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