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教案 汪 凯
(2013-06-13 16:17:41)
标签:
报告方其系世界观原文几个 |
分类: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
《伶官传序》教案
【从容说课】
欧阳修是宋代散文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议论文逻辑严密,反复曲折,饱含着一种“幽情雅韵”,呈现出婉曲柔美的风格。《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五代史》中的《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先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馓杜渐,励精图治。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述中心论点。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第三部分(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文章采用对比论证,使阐述道理更确凿可信,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含有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论述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不仅突出了中心论点,使阐述的道理深刻透彻,而且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更具有说服力。文章语言富于变化,气势旺盛。长短句交错使用,错落有致,多用短句。显得简洁有力,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气势充沛之感。加上陈述与反诘反复出现,使得议论更具情韵。文末“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对称句式使用更表现词语简练,意义深刻,既是格言式的警句,又是全文归结。
本文短小精悍,意旨鲜明,阐述的道理比较简单,布局谋篇也不复杂,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教师的简要提示读懂课文。再者本文与《六国论》都是史论,都是借古讽今之作,又是同时代作品,可作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原、赐、负、抑、遗、系6个实词
2.积累归纳:与、其、归、易、告5个词的义项和用法。
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名词活用为动词)。
2.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法,并背诵课文第三节。
德育目标
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识记11个词语,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地点到即可,也正因如此,给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教学方法】
1.《伶官传序》中的纷繁的头绪,众多的史实,往往让学生们搞不清楚,教师也不易找到解决课文难点的好办法,教学效果住往不尽如人意。受《庖丁解牛》中语句“依乎天理,批大郁导大窾,因其固然……”的启发,力求找准一个进刀的窾部,创设愤悱情景,让学生在积极思维中明了该课文由时到事,由事及理,最后导出教训的写作特点,所以要花点时间读注释。
2.文章一开始就用反问形式提出中心论点,同时简明地举出史实来论证论点,而后正反对比深入论证,最后引出教训,可以先掌握警句和对称句来带动完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利用注释、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理解作者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说六国灭亡的原因,以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勿蹈六国覆辙。今天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也是借古讽今,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现在听录音,轻声跟着阅读,思考庄宗李存勖17岁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有什么事。
二、解题
同学们根据注释,谈谈作者与《新五代史·伶官传》,教师补正。
明确: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谥号文忠。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并且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于他的门下。他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作家。《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他的作品主要有《新五代史》。与宋祁合写《新唐书》等。
三、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解释词句。
(1)辨析本文中的词类活用(学生解答,教师补充更正)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明确:“原”,名词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盛以锦囊
明确:“盛以锦囊”是“以锦囊盛”的倒装,用锦绫做的袋子装着。“盛”,形容词用作动词,装着。
函梁君臣之首
明确:“函”,名词“匣子”,用作动词,装在木匣子里。
抑本成败之迹
明确:“本”,名词用作动词,溯本,推求,跟“原”的意思相近。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明确:“兴”,振兴,使……兴盛,动词的使动用法;“亡”,使……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明确:“夜”,在夜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时间;“东”,向东,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明确:“为天下笑”即“被天下笑”。“为”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于”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
【原文】呜呼(唉)!盛衰之理,虽(虽然,即使)曰天命,岂(难道)非(不是)人事(由于人事)哉!原(名词用作动词,推原,推其根本,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庄宗(后唐庄宗李存勖,885~926年,在位三年:923~926年)之所以(的原因)得天下,与(跟)其(他)所以(原因)失之(它,天下)者,可以知之(这道理,盛衰之理)矣。
【译文】
2.分组讨论,指定回答:
(1)提问:“虽曰……岂非……”是一个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学生解答,教师补充)
明确:“虽曰……岂非……”是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强调“人事”的作用,即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点拨:凡反问句都是以疑问的语气表达字面相反的意思,无疑而问,语意表达的比陈述句更确定、更有力、更发人深省,有更强的感情色彩。
(2)看课文,当文章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用“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句式,接着又用“岂……欤?”“抑……欤?”的句式,各是什么句?有何作用?
明确:(讨论后定人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这是两个感叹句,又是对称句。感叹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前一句表示对庄宗胜利的赞赏之情,后一句表示对庄宗失败的悲叹之情。
对称句,节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是本文的对称句在内容上都是正反对照的,不仅有音乐美,而且给人鲜明的对比感,表达了作者褒贬、扬抑的立场,气势十分充沛,感情色彩浓郁,加强了论证的力量。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是反诘语气的选择关系的复句,前者被否定,被舍弃,后者被肯定,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
(3)请同学们再找出几个对称句和反问句,念给同学听
明确:对称句:“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反问句,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3.概括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经历。
(1)提问:通过阅读课文,给李存勖编一个履历表(课文P97注释:李存勖885~926),主人公李存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的几个年代里,年龄分别是多少岁?
明确:908年是23岁;912年是27岁;923年是38岁;926年是4l岁。
提问:在这几个年头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尽可能用课文的原句回答)
明确:①李存勖23岁时的事: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齐声朗读:“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点拨:从这铿锵的节奏中,可以看见一位胸怀大志,雄姿英发的年轻统帅形象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②主人公27岁时的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这是公元912年,李存勖派兵攻破幽州,俘获刘仁恭及其家族,刘守光逃到沧州,乃被捕获。父子都被处死,灭燕)
③主人公38岁时的事:
“函梁君臣之首”(亡梁),然后“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建立了后唐。李存勖从受命到立国,经过了整整15年。
④主人公4l岁时的事: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指导读文(慢节奏)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学生在凝重的气氛中静思两分钟,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泪下如雨的悲惨情景,并和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雄武进行对照比较。
(4)点拨,提问:在这无声的静寂中,学生们心潮翻卷,历史的风云变幻掠过心头。在这生生死死、盛盛衰衰的变化中,不正寓含着某种哲理吗?
请同学们思考:
①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然而由盛至衰,只有短短的3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论点:“盛衰之理,岂非人事哉!”
②呼应论点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③提问:庄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一百多年后的宋代中叶重提这件史实,他要人们记取什么样的历史教训呢?
明确:“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④这一句让同学们共同诵读,并翻译此句。
点拨:从庄宗李存勖的履历表上,可以看出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经历——一盛一衰。那么一盛一衰的关键问题是由于“人事”和呼应这一论点的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它揭示了“人事”的内涵,从而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深刻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在这里讽谏了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
四、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五、课堂小结
从唐庄宗李存勖的履历表上可以看出“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篇文章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以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以论带史,以史论证,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六、布置作业
阅渎下列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帮域之内,成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参考答案:
(1)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一一尽忠心,有益于世的人虽仇必赏;违犯法令,怠慢职事的人虽亲必罚。
(2)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花言巧语,掩饰罪过的人,罪虽轻也必加严惩。
(3)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善再小也无不奖赏,恶再细也无不贬斥。
(4)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一—大概随机应变的军事谋略不是他的特长吧!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讨论《伶官传序》与《六国论》在写作上的异同,并背诵《伶官传序》第三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伶官传序》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为其《新五代史·伶官传》所写的一篇序文。此文作为宋代文学的名篇佳作,与苏洵的《六国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国家兴衰的道理,都总结了历史经验,都有劝谏统治者之意。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两文,回答问题。
二、提问
1.《六国论》与《伶官传序》两文的中心论点各是什么?
明确:《六国论》是一开始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
《伶官传序》也是一开始采用反诘句式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中心论点。
2.提问:《六国论》与《伶官传序》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相似点?
明确:《六国论》提出论点时从反面否定,与正面肯定两方面提出论点。反面否定是“非兵不利,战不善”,正面肯定是“弊在赂秦”,然后作者承题作两方面分析,一是赂秦的国家“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不赂秦的国家“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所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紧接着论证赂秦国家灭亡的原因与不赂秦者灭亡的原因。赂者,用引证“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不赂者,用例证,(齐人)“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赂者与不赂者正反对比论证了中心论点,并以议论兼抒情,假设论证反面推进,似乎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实是告诫北宋“为国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点明了本文的主旨。
《伶官传序》采用正反对比推理,使读者读后深感道理确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文章依据史实对比推理,自然得出结论:晋王临终授矢庄宗,告以遗恨,叮嘱庄宗不忘世仇,实现遗愿。是时,庄宗重任在肩。兢兢业业,用兵时负矢直前,惟恐有负先王。终于获得成功;及至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至政纲倾颓。衰败随之。文章以成功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失败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十分鲜明地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对此,作者未直陈己见,而是用反诘句式予以表达。“岂……欤?”“抑……欤?”充满感慨之情,增强了感染力,写到这里又用古训“满招损,谦得益”,追本求源,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照应上文,揭示了人事的实在涵义。最后推而广之,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着眼于历史教训,收束全文,论证中同样用例证与对比论证方法。
点拨:《六国论》《伶官传序》两文的作者都以讽喻现实为写作目的。史论性的作品,往往名为论古,实为喻今。因此,透过作者对纷繁的历史事实的评述,弄清他们讽喻现实的写作目的,是理解课文的突破口。
3.讨论,提问:《伶官传序》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讨论后指名回答
明确:(1)例证法。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使用例证法,可以以论带史,以史论证。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件。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选材的匠心。
(2)对比论证。本文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
4.提问: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呢?
明确:(1)语言委婉,气势旺盛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
(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发出嗟叹,提出论点,语势突兀而起,随后落到立论根据上,再缓缓落人“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发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本文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5.讨论,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讨论后指名回答,补充更正
明确: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的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三、课堂小结
全文以“盛”“衰”二字为中心,先以反问指出国家盛衰与人事有关,而后对庄宗用兵报父仇作了肯定叙述,也为表述其功业之盛张本。第三段就盛衰对比提出设问,最后得出论断,亦即全文的中心论点,末段再次将盛衰对比,进而指出庄宗困于伶人具有普遍意义,这就是写《伶官传》的缘由。“兴亡规律”——即是“规律”,就要用事实来检验它看是否正确:
四、布置作业
1.继续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2.指出下列各句句式。
(1)此三者,吾遗恨也。
(3)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盛以锦囊。
参考答案:
2.(1)……者,………也
(2)……,……也
(3)“为”字表被动
(4)“……于”表被动
(5)介宾后置
(6)省略句
四、板书设计
论点
盛
衰(得)
之
理
岂
非
人
事
?
五、结合课后练习,积累语言。
六、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原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五年,亮住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曰:“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亮卒,以琬为尚书令。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延熙元年,诏琬曰:“寇难未弭,曹睿骄凶,辽东三郡苦其暴虐,遂相纠结,与之离隔。今有此变,斯乃天时。君其治严,总帅诸军屯住汉中,须吴举动,东西椅角,以乘其衅。”
东曹掾扬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修饰为先
C.须吴举动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主雅敬亮
B.寇难未弭
C.以乘其衅
D.或欲构戏于琬日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1)不如因善遇之;2)先主尝因游览奄至广都
c.以:1)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其:1)君其治严,总帅诸军屯驻汉中;2)王之好乐甚,則齐其庶几乎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琬起先为广都县长,因为众事不理,时又酩酊大醉。曾被刘备发现,差点处死。后幸得诸葛亮识才说情,才仅罢官免职。
B.蒋琬深得诸葛亮的赏识和器重,选为僚属,委以重任。他全力以赴给诸葛亮提供充足的粮械。以助其攻魏,成为诸葛亮的得力助手。
C.诸葛亮临终之际,向后主推荐蒋琬为尚书令;蒋琬不负重托,在元帅新丧的危急时刻,镇定自若地控制局面,终于赢得众人的信服。
D.东曹掾扬戏索性简略,对蒋琬大不敬;但蒋琬却有知人之明,不计个人恩怨,反为之辩解,正确对待他。这种品质值得肯定。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
参考答案:
1.C(A.指讲求形式;B.指多次出兵北伐;D.高傲而不讲求礼节)
2.A(A.素来,一向)
3.A(趁着。B.于是,就;竞。C.把;而。D.应当;大概)
4.C(诸葛亮并未推荐蒋琬为尚书令)
5.(1)公琰品德忠诚高尚,应该和我一起辅佐君王成就大业。
(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当面顺从而背后言语,这是古人就劝诫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