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铁椎传》教案
一、了解作者及文体
魏禧(1624-1681),字叔子,一字冰叔,号裕斋,亦号勺庭先生。宁都县(今江西宁都)人。清初著名的散文家。与侯方域、汪琬并称散文三大家。
文体:人物传记。
二、作者写此文的用意:
武林中人物,在中国古代常活跃在民间,有些人对他们也感趣,为他们立传。本文写的“大铁椎”,就是一个身怀绝技,行踪飘忽的侠士一类的人物,他重情义、武艺高强。
问:大铁椎的武艺高强,但他经常抢夺响马贼的财物,似乎也不是个走正道的人,作者为什么对他怀有浓厚的兴趣,并为他作传?其中有没有更深的用意?
补充:本文有删节。原文后面还有一段评论:“魏禧论曰: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谓大铁椎与汉张良所得力士为一类人。子房,张良,字子房。秦灭韩,张良欲为韩复仇,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狙击秦始皇于博浪沙,中副车。)。大铁椎其人欤(33)?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南宋陈亮,字同甫,文学家,著有《龙川文集》、《龙川词》。其所著《中兴遗传》,为宋南渡前后大臣、大将、死节、能臣、能将各类人物立传,其中有侠士、义勇两门,人物类似大铁椎,故言之,以引出下文之感慨),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形容纷纷消亡)不见功名于世者(35),又何多也!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欤?抑用之自有时欤?子灿遇大铁椎为壬寅岁(康熙元年,1662年),视其貌当年三十,然则大铁椎今年四十耳。子灿又尝见其写市物帖子(购物单),甚工楷书也。”作者是明末遗民,具有民族气节。原来他意图反清复明,由大铁椎联想到秦始皇博浪沙遭刺客椎击的故事,把希望寄托在这样的英雄人物身上,以期有朝一日真正发挥他的作用。因此,本文有所寄托,是很显然的。
三、写作背景:本文属作者所谓“布衣独行士”传。铁椎(chuí垂),古兵器。传主姓名无考,传其勇武,以其兵器名之,题曰《大铁椎传》。传文主体部分采用传中特定人物的视点,叙写传主之非常相貌、诡秘行动、搏斗场面,活现一位隐身民间的豪侠形象,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致。结末论赞亦留有不尽之意。
四、课文赏析:
大铁椎传
【原文】大铁椎,不知何(什么)许(处所、地方)人,北平(北京,明初改元大都为北平,成祖永乐元年改名北京。此用明初名称)陈子灿(生平不详)省(xǐng探望)兄(哥哥)河南,与(与他)遇宋将军家。宋,怀庆(府名,今河南沁阳)青华镇人,工技击(擅长武术),七省(指河南及其邻近的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湖北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因为他)雄健,呼宋将军云(语助词)。宋弟子(徒弟)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zhǎng)子灿七岁,少同学(青年时代同学),故尝与过(拜访)宋将军。
【译文】大铁椎,不知是什么地方人。北平陈子灿到河南去看望他的哥哥,在宋将军家里遇见了大铁椎。宋是怀庆青华镇人,擅长搏击,七省爱好技击的人都来向他学习武艺,人们因他长得雄伟健壮,所以叫他宋将军。宋将军的徒弟高信之,也是怀庆人,力气大,善射箭,比陈子灿大七岁,小时候同学,因此陈子灿曾经与他一同访问过宋将军。
【原文】 时座上有健(善于)啖(dàn吃)客(食量很大),貌甚寝(相貌甚丑陋。寝,貌丑),右胁(右腋下)夹大铁椎(13),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拱手作揖)不暂(很短的时间)去(离开,谓椎不离身)。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椎之铁柄可折叠环绕,如同锁链。练,通“链”),引之(拉开它)长丈许(左右)。与人罕言语(很少说话),语类楚声(说话像楚地的口音。楚地,现在湖南、湖北一带,古为楚地),扣(通“叩”,询问)其(他的)乡及姓字,皆不答。
【翻译】 当时座上有个饭量很大的客人,容貌很丑陋,右腋下夹着个大铁椎,有四五十斤重,吃饭以及拱手行礼时,一刻也不放下它。大铁椎柄上的铁链折迭围绕着,象锁上的链子,把它拉开有一丈多长。他很少跟人们交谈,说话象湖北一带的口音。问他家乡在哪,姓甚名何,都不作回答。
【原文】既(已经)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说完)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用,介词)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银子)。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hān打呼噜)睡(熟睡)炕(用土坯搭制的床)上矣。
【译文】我们同住一个寝室,到半夜,客人说:“我走了。”话音刚落,人就不见了。陈子灿见窗门都关着,就吃惊地问高信之。高信之说:“客人刚来时,不戴帽子,不穿袜子,用蓝手巾包着头,脚上缠着白布,除了大铁椎外,什么东西都没有携带,而腰带中裹着很多银子。我和宋将军都不敢问他。”陈子灿一觉醒来,客人却已打着呼噜睡在床上了。
【原文】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听说)汝(你的)名,以为(把你当作)豪(豪杰),然(然而,可是)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qiǎng)留(尽力挽留)之(他),乃(才,副词)曰:“吾数(shuò屡次)击杀响马贼(结伙拦路抢劫的强盗,抢劫时先打呼哨,或放响箭,故云。),夺其物,故仇我(以我为仇,恨我)。久居,祸且(将)及汝(24)。今夜半,方期(正约定)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客曰:“止!贼能(有本领)且众(而且多),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不能让我痛快搏斗)。”宋将军故自负(本来自以为很有本事,故,本来),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千万勿出声),令贼知汝也。”
【译文】有一天,客人向宋将军告辞说:“我当初听到你的大名时,把你当作英雄豪杰,然而你的武艺全不顶用,我走了。”宋将军竭力挽留他,他就说:“我曾屡次打杀拦路抢劫的强盗,夺取他们的财物,因此他们很恨我。我若久留此地,灾祸将会牵连到你。今晚半夜,强盗们正约我到某处决斗。”宋将军高兴地说:“我骑着马带着弓箭来助战。”客人说:“不要去,强盗本领强且人又多,我想要保护你,就不能杀个痛快。”宋将军向来自以为了不起,并且也很想看看客人的本领,就竭力请求客人同往。客人没办法,就带他一起走。将要到达决斗的地方,客人送宋将军登上一座荒废无人的堡垒,说:“你只许观看,千万别作声,(以免)让强盗们发觉你。”
【原文】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bìlì古簧管乐器,本出西域龟兹,又名羌管,其声悲。)数声。顷之,贼二十馀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围攻),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因恐惧不敢大喘气。屏, 抑制)观之,股栗(两腿发抖。栗,通“栗”,瑟缩)欲堕(32)。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译文】这时,鸡叫月落,星光照着空旷的原野,百步之内能够看见人。客人骑马飞驰而下,吹了几声觱篥。一会儿,二十多个骑马的强盗从四面拥集过来,徒步行走背着弓箭跟在后面的有一百多人。一个强盗提着刀纵马冲向客人,客人大喊着挥舞起铁椎,强盗应声坠落马下,马头也被砸得碎裂。那伙强盗向前包围上来,客人奋力挥舞铁椎左右猛击,强盗们连人带马栽倒在地,三十多人被杀死。宋将军屏住呼吸观看这场恶战,吓得两腿发抖,几乎从堡垒上掉下来。忽然听到客人大声呼喊道:“我走啦!”尘灰滚滚,朝着东方飞奔而去。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五、赏析课文
清初重要古文家魏禧是颇有民族气节的。他早年举家迁居宁都县西北的翠微峰,起先是为逃避明末战乱,求得一方净土,后来则为反清复明。隐居期间,专攻经史,著述颇丰,尤以古文成就最高,“文风凌厉雄健”,“慷慨激昂”。其为人与为文一样,豪放得开,潇洒得起。在《吾庐记》中,他对其弟季子礼“举债冒险危而游”的壮举持赞赏态度,认为季子礼“南极琼海,北抵燕”,“冲危难,冒险阻”是“得行其志为适”,季子礼“举债而饰其庐”也是如此。魏禧本人也曾步下翠微峰,到江淮一带游历,既为广交隐逸之士、明朝遗民,又为筹集活动经费。正因为他终生不忘复明,故康熙17年(公元1678年)清政府开博学鸿词科,打算选拔他去作官,他绝意仕进,托病不就。当时很有资望的李翰林及其好友闵宾连先生不仅尊重他的为人,也很赏识他的文章。王庆麟也深爱其文,盛赞“魏叔子之文,最长人见识。”(王庆麟《书<</FONT>魏叔子集>后》)魏禧以写人物传记见长,他曾为众多的侠客、高士、君子、烈妇纵情放歌过,他笔下的人物“个个呼之欲出,赫然如立眼前”。(徐起云语)《大铁椎传》是魏禧传记文中独具特色的一篇,他将自身的追求与感慨寄寓文中,让人“观其文,想其人德。”(钟嵘《诗味》)
《大铁椎传》分序文、正文、评论三部分。序文主要交代写作时间与材料来源,其中作者对陈子灿的一句发问“数游南北,逢异人乎?”是传文的引子。这说明作者是喜欢“异人”,特别赞赏“异人”的,也说明他与“异人”具有某些相通性,为“异人”立传能自然地抒写自己的志趣、抱负。
作者在正文的开头部分,有意布设一个又一个迷魂阵,简笔勾勒出主人公大铁椎“异”的种种表现。“健啖”写其食量之异。“貌甚寝”写其容貌之异。右胁之下的大铁椎“重四五十斤”、“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从重量、形状与构造上写其武器之异。“右胁夹大铁椎”、“饮食拱揖不暂去”写其对武器的态度之异。还有“不知何许人”底细之异,“与人罕言语”、“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言谈之异,以及初来乍到时的装束之异,夜半时分的诡秘行动之异。作者定要读者疑团满腹之后才去将疑案一一揭开,让读者睁眼将“异人”的庐山真面目看个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给人种种神秘感的大铁椎到底是何样人物呢?作者先通过人物的简洁对话揭示其性格特征,将其光彩照人的形象刻划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这番辞行前的内心表白道出了他投奔宋将军的原因,将军“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将军威名远播,雄健有加,他是慕名而来,必有所图的。“皆不足用”的结论绝非轻率作出的,大铁椎考察不全面,论据不充分,判断不准确,就不会当面向将军下如此断语,否则,将军想必也不会允许的。事实上,将军显然是默认了大铁椎的看法。“强留之”便是“固自负”的将军在大铁椎面前无可辩驳、自惭形秽而借以掩饰自己窘态的表现。因此,“皆不足用”一语,既说明大铁椎极有抱负,想寻找真正英雄干一番大事,又表现他有知人之明,豪放而坦诚,足令将军佩服。“吾去矣”三字,语气何其坚决,感情何其沉郁!它交织着大铁椎频频失望于现实而又执著于理想追求的复杂情感,也寄寓着作者对其现实遭遇的深切同情,对其矢志不渝、奋发自图的深情礼赞。这里面何尝没有作者自己复明心态的曲折流露呢?大铁椎要离去,有些话是不便明说的,由于“将军强留之”,才迫不得已道出自己的隐秘:“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原来他干的是仗义除暴、劫贼济贫的大事,这种正义之举非有超人的胆识、过人的勇力是绝对行不来的。读者由此可以解开心中一连串疑团,领悟前文所写食量之大、武器之奇乃暗示其有超群的武艺,武器随身携带、片刻不离,是写其高度的警惕性,其言谈之异则是表现其深沉的性格。尽管将军不是自己真正的志同道合者,大铁椎仍有“久居,祸且及汝”之虑,他对朋友的关心,行事敢作敢当、不连累他人的大丈夫气慨令人肃然起敬。
将军听说“今夜半”有决斗,摩拳擦掌慨然请战“吾骑马挟矢以肋战”,大铁椎则以“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阻止他。于此可以想见大铁椎与豪贼必定有过多次交锋,对对方的所作所为与人员实力当了如指掌,也足见大铁椎在强敌面前凛然无畏、乐观自信的大将风度。由此想来,一个“止”字便是高度浓缩了作者对大铁椎谙识兵谋兵法、知己知彼、胆识超人的赞赏与钦佩。将军在遭到拒绝后仍是“力请客”。迫于无奈,大铁椎只得带他前去,却是“送将军登空堡上”,并叮嘱“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关心朋友,办事负责的态度令人倍感亲切。
作者深深地喜爱大铁椎,他要让大铁椎永远活在天地人间,活在读者心中。旷野决斗便是作者精心描写的惊心动魄、以寡敌众的一场撕杀,它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大铁椎的威武雄姿。作者先以“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的阴森环境渲染肃杀的气氛,烘托大铁椎从容上阵、沉着应战的姿态,再以豪贼人员之众、来势之凶从侧面反衬大铁椎“大呼挥椎”的非凡气慨和“奋椎左右击”势不可挡的神威。而威名远播的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的反应也从侧面写出了这场决斗之凶险惨烈、天昏地暗、惊心动魄,同时也形象地应证了大铁椎的知人之明与泣天神威。恶战之中,大铁椎大呼一声“吾去矣”,话音才落,人已溃围而出,眨眼间消失在茫茫夜色中,行动神速得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这一句“吾去矣”不仅是大铁椎对豪贼的蔑视,写出他挫败众豪贼的阴谋、得胜而去的雄姿,也是大铁椎对将军的告别,传达出对将军好自为之、善加保重的祝愿,更深含着作者对大铁椎寻找志同道合者之不易,实现抱负、施展才能之艰难的沉重叹惋。
如果说作者在正文中淋漓摹画大铁椎的威武形象,还只是曲折隐晦地抒写自己的志趣,那么评论部分则是明显地坦露了自己的心迹。作者花了相当的精力研读《左传》,写了十卷《左传经世》探讨治道与兵谋兵法,又曾广泛结交复明志士,但终无回天之力,难酬复国之志,只好在翠微峰筑易堂讲学读书来打发时光,其内心难以平静是必然的。“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一句实是作者复明愿望之强烈的真情流露。大铁椎是他心目中的“力士”,是能干大事的真正英雄,他极为敬佩。然而由大铁椎身怀绝技而终不能为世所用,沦落街头靠“写市物贴子”为生的不幸遭遇,回头来看自己的蹉跎人生,难免心生哀戚。捧读南宋爱国作家陈亮的《中兴遗传》,也就难免要产生深深的感慨了,作者借评论大铁椎而在抒发自己的真挚情怀。总之,作者神化大铁椎,美化大铁椎,以极大的赞赏热情淋漓尽致地刻划大铁椎胆识过人、豪放坦诚、威武深沉的形象,就是要在大铁椎这个终生蹉跎、难酬报国之志的人物身上寄寓自己真挚深沉的人生感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