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四十二章经》
(2023-12-18 06:09:12)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他山之石 |
闲翻闲书第19篇
初读《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是传入我国的第一部佛教圣典,因此具有特殊意义。
读这本经书,让我想起《论语》。该经因分四十二段而得名。每一段都很简短,言辞平易,直接了当,相对容易阅读。许多章节,只看名字,也能略知其义。比如:断欲绝求、割爱去贪、善恶并明、财色招苦、意马莫纵、正观敌色、垢净明存、舍爱得道、生即有灭、直心出欲等。
也有些段落,单看文字,不太容易理解。比如:“喜施获福”一章中说,看到别人做善事,心生喜悦,那么获得的福报,比做善事的人还要多。
从世俗的立场看,啥也没做的人,比做了善事的人,福报还多,好像道理不通。可转念再想,他没有任何付出,却白白收获了喜悦,可不是福报大吗?如果人人都这般如此,见别人做善事,就心生喜悦,人间岂不就是乐园?
从菩萨智慧看,这就是无我执,无分别心。别人受苦,就跟自己受苦一样;别人行善,就跟自己行善一样;所以,见有人得到帮助会心生喜悦,见别人帮助别人也会心生喜悦。这样的人,自然福报多多。
再比如“名声丧本”一章,说“声名显著,身已故矣”。意思是:名声就像香一样,烧香之时,人尽闻香,然香已被烧得干干净净,随风而失。
从世俗的角度看,有个好名声是受人尊敬的,可以流传后世的,怎么会“丧本”呢?可仔细一想,传播就会失实失真,就是耗损耗散。因此,刻意求名,有意传播,便有危身之火,跟在其后,或损外表,或伤根本。有一定德行者,会为名所累;无德行者,会为名所害。今天,层出不穷的“网红”翻车,便是现实例证。
从菩萨智慧看,求名重名,便是“无明”,便是住相,也就是执着于由“六根”所生的幻觉幻相,难免在喜乐与烦恼间纠缠不尽,终归是要破灭。不求名,是为明,是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