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对惩罚“坏人”的热爱
(2024-06-25 06:16:04)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他山之石 |
闲翻闲书第35篇
警惕对惩罚“坏人”的热爱
《善恶之源》一书讲到这样一个小故事:喜剧演员路易斯说:“我有个5岁的女儿。一天,她的玩具坏了。于是,她要求我把她妹妹的玩具也弄坏,并认为这样才公平。”
所谓公平,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感受、个体体验。事实上,人们追求的公平并不公平。换句话说,公平会让人们感觉不公平。比如:足球裁判的公平判罚,让双方球迷感觉不公平是大概率事件;而明显不公平的判罚,会让一方球迷觉得公平,而另一方球迷则感觉不公平。
人们对公平有着强烈而持久的偏好,这种偏好经常会走偏。我们希望好人得到好报,我们更喜欢看到的,是坏人得到恶报,甚至对他人的不幸、苦难幸灾乐祸。富豪、明星、官员等“翻车”,许多人就会像自己得到福利一样开心。他人的不幸会成为我们快乐的源泉;彼此的悬殊越大,快乐的闸门就开得越大。曾经你在我之上,如今你在我之下,快乐的“堰塞湖”怎么能不决堤而下?
我们对惩罚“坏人”的热爱,很容易让我们失去理智、丧失良心、走向极端,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一旦登上“公平”的道德制高点,就可能让残忍和邪恶以正当理由从阴暗的角落里走出来,把光明正大地作恶视为他人应得的报应。很少人会意识到,类似的情况终有一天会落到自己头上。
给他人制造痛苦,是自我获得快乐的廉价方式。当然,这需要寻找一种“正当”理由,来掩盖问题的本质。这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不幸的是,痛苦终将以延期支付的形式反扑到自己身上。
所以,道家倡导无善无恶,佛家提倡慈悲为怀。“无”不是没有,而是不执着。
善恶来自同一个源头,那就是渴望自己比别人好。而这个“好”又是一种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必须建立在有人不好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