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足球宝贝的看点与足球的卖点

(2011-01-03 22:30:26)
标签:

杂谈

体育

足球宝贝的看点与足球的卖点

 

足球宝贝的看点与足球的卖点



    卖,在今天已经不是个简单的事儿。它是一个学科、一门学问。上世纪八十年代,刘晓庆、张金玲、陈冲、张瑜们,只要微微一笑,露出点洁白的牙齿,就能粘住男人的眼球。报纸、杂志、年画、挂历,只要印上明星头像,就有了“卖点”。如今,她们后辈的脸蛋即使美如天仙、艳若桃花,也提不起男人的兴趣了,倘若没有“过硬”的“露点”,已经构不成看点更成不了“卖点”了。

 

    酒香不怕巷子深。对此深信不疑的茅台人曾经吃了大亏。上世纪末,五粮液凭借“老字号”加“新创意”,席卷白酒中高端市场,生生把茅台酒压制在巷子深处。

 

    茅台酒不伤肝。醒悟了的茅台人尝到了“创意营销”的甜头。本世纪初,茅台人凭借这个“新卖点”,打赢了一场绝地反击战,再次成为白酒市场的霸主。

 

    中国职业足球,照理说“职业”了十几年了,该在“卖球”上有所收获了。遗撼地是,十几年来,足协、俱乐部似乎都没有把“卖”作为职业足球的应有之意。没有把“卖”纳入中国足球的“要务”,是中国足球“伪职业”的主要标志。没有交易,算什么市场呢?

 

    与中国足球在“卖”上无所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足球宝贝。足球宝贝,源于西方。她们衣着性感、身材健美、舞蹈火辣。原本是为球队加油助威、活跃气氛,制造卖点的。但在我们这儿,比足球更接近市场的“宝贝”们,却把足球“创意”成了自己的“卖点”。彭久洋、张馨予、刘羽琦、韩瑗瑗等所谓足球宝贝们借助足球平台之上的注意力资源,迅速快捷地把自己的丰乳肥臀与市场链接起来,把视觉的妖娆转化为物质财富。

 

足球宝贝的看点与足球的卖点



     为中超、为中超的每一场比赛找到“卖点”,是中超及其俱乐部急需要恶补的功课。不能赚钱,不能自立,永远也没有地位。中超经营的主要产品是足球比赛。参赛的双方总要有赢家、输家或没有赢家。你要把某一场比赛卖出去,卖个好价钱,并让消费者满意,就必须于输赢之外寻找新的“卖点”。也就是给足球比赛的消费者一个愿意看球、愿意掏腰包看球的理由,一个花了钱还觉得舒心至少是不冤枉的理由。只炒作输赢这一个“卖点”,中超是火不起来的。如同茅台仅靠“风来隔壁千家醉,雨过开瓶十里香”,火不起来一样。中超火不起来,踢球这个行当在社会公众心中就不是一个好职业,就不能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局长蔡振华最近所说的从青少年足球基础抓起,也只能随风而去。人才与资本向高利润的行业积聚,这是市场机制的基本原理,不以那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卖点”从哪里来?它有的是蕴藏在产品之中的,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人把它提炼挖掘出来;有的是通过营销策划者的创造力嫁接出来的,是“无中生有”的。

   

足球宝贝的看点与足球的卖点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我们眼睛盯着生产的时代,从没有生产出什么好产品。当我们把眼睛盯紧了市场之后,我们就有了花色多、质量好的东西。一手抓足球比赛质量,一抓足球营销。两手抓,两促进,才有可能使中国足球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体育当局需要拿出智慧,推出让职业体育组织把眼睛转向市场的体制机制。一旦他们不再单纯关注“赛点”,开始研究“卖点”,中国足球就有了上升的“拐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