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钟楼街(二)

标签:
走进钟楼街太原 |
分类: 乡土情怀 |
自古民以食为天,一条成熟的商街自然少不了餐饮业。说起钟楼街的饭店,人们第一个就会想到上海饭店,如今这家消失多年的饭店也回来了。当年逛钟楼街时总会路过上海饭店,不过只是一晃而过,因为这是一家高级饭店,很少进去消费,毕竟不似“老鼠窟”那样贴近普通百姓。上海饭店是1956年迁来太原的,其前身是上海的“鸿运楼酒家”,创建于1926年。1987年曾投资对旧店进行过改造,成为古典式的二层楼,营业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400人就餐。以经营沪菜沪点为主,名菜有葡萄鱼、红烧狮子头、全家福、鲜肉小笼包等,听着也让人有食欲。另外元宵、奶油花色蛋糕、麻仁糯米凉团、双色雪糕等小吃也誉满并州。90年代卡拉OK歌厅火爆时,上海饭店一层成了华中饮食娱乐城。
其实,太原还有一家有名的饭店当年也开在钟楼街,这就是“林香斋”。这家饭店的创始人是河南杞县人许振江,他11岁就在开封的“得意楼”饭庄学徒,后从开封来到太原经营包饭。1919年在钟楼街路北开了“林香斋”饭馆,东边靠近泰山庙,西边靠近“高等法院”,斜对面就是开化市,地理位置挺好,在这里开了34年。最早经营馄饨、锅贴,以后增加了面条、米饭、包子、花卷、烧饼、炒菜,都是大众化的饮食。30年代“林香斋”的“十大碗”颇有名气:米粉肉、红烧肉、小酥肉、酱梅肉、黄焖鸡、江米甜肉、红烧鱼段、八宝饭、红烧牛肉和坛子肉。1953年因钟楼街原址拆建,“林香斋”迁到阴阳巷内,1955年迁到帽儿巷路西,大众化的经营方针始终保持着。以后又多次迁移店址,南仓巷、羊市街口,如今店铺遍布太原:平阳路、铜锣湾、西华苑、千峰南路、晋阳湖……这家老字号繁衍了不少,真不知哪家是正宗。
除了吃还有穿,钟楼街乃至太原最有名气的服装店是“华泰厚”,这也是一家老字号。“华泰厚”服装店曾经有三个门市部,第一门市部位于柳巷西侧,占地1600平方米;第二门市部位于钟楼街中段南侧,占地700平方米,二层建筑;第三门市部位于大中市。“华泰厚”的前身是1929年在郑州开设的“华泰厚新衣庄”,不久因店堂失火而倒闭。1930年店里的经理孔兆祥带着徒弟吴秀岭来到太原,在首义门内(今五一路)路西租了间半门脸,挂起“华泰厚成衣铺”的牌子开张。1933年又搬到柳巷,由于讲究工艺,认真经营,信誉日增,人员增加到60人。1943年店名改为“华泰厚洋服行”,曾为“八大洋服行”之一,后被日伪警务厅以其违反物价为由,罚没的一蹶不振。1947年由田瑞庭、李世嵩等五人接管铺底,1949年店铺被战火焚毁。
解放后,田瑞庭、李世嵩、马砚铭集资接下柳巷路西庆华布店的铺面,恢复了“华泰厚”服装店。1955年公私合营时有职工21人,资金已占当时全市服装店资金总数的近半,主要生产男女高档服装和承制全省出国人员服装。1956年将24家服装店合营,改为“公私合营华泰厚缝纫厂”,人员增加到107人。缝纫车间在西羊市,下属6个门市部。1965年把人员从缝纫厂分出,恢复了“华泰厚”服装店,设柳巷、钟楼街两个门市部,都是前店后厂。在职工们的共同努力下,随着工艺不断改进,服装式样新颖别致、美观大方、舒适合体,得到顾客的赞扬,被誉为“山西第一家高级服装店”。1966年曾被改名“东方红服装店”。1979年5月恢复了“华泰厚”的店名,招牌又重新挂了起来。1983年在柳巷原址建起了四层大楼,门首有虹川先生书写的推光漆黑底金字招牌。进口了锁眼机、电动高速缝纫机、蒸汽整熨烫机等。“华泰厚”进入了从服装设计到生产销售的最好时期。山西机床厂五七工厂还组建了缝纫车间,承揽“华泰厚”的服装加工任务。在流行西装的那几年,我在桃园四巷做过一套,但还是华泰厚师傅量身定做的那套最合身。
在钟楼街的最西头有复建的大宁堂药店,它与开办于1932年的乐仁堂同样有名气。小时候走进中药店会闻到一股浓浓的中药味,看着柜台里一个个装药的小抽屉,还有精致的小杆秤都倍感新奇。大宁堂药店创建于明末清初,傅山先生曾在这里坐堂行医,“大宁堂”三字即为先生手迹。傅山先生还与店掌柜陈又玄共同研讨,配制了“和合丹”“二仙丸”“脾肾两肋丸”“血晕止速散”等中成药。傅山先生并为该店题诗,刻于堂前东西两侧墙壁上:不学韩康隐市中,好将妙药学雷公;者番更得夷夷木,劫火徒输一炬红。寿世婆心为货殖,青囊方术古今灵;阎浮病苦能除却,不愧堂名是大宁。该店曾在1990年新建了前二层后三层的仿古建筑,成为传统药材和中西药批零兼营的新型药店,经营品种达三千多种。1992年被国家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颁发了铜牌。
钟楼街邮政支局这次也换了新装,仿民国建筑的门口上方挂了“钟楼街邮局”的繁体字招牌。1878年7月,清朝海关发行了试办邮政的大龙邮票,1896年3月20日光绪皇帝批准开办国家邮政。直到1901年7月,才在太原南仓巷洋务官署创办了大清邮政的分支机构,称太原邮政副总局,并在繁华街道设置邮政代办处。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太原邮政副总局易名太原邮政总局,局址迁至大剪子巷。1913年又改名山西邮务管理局,迁址到按司街(今钟楼街邮政支局所在地)办公。虽然管理局1943年搬迁首义街新址(今五一大楼北侧),这里仍是邮政支局所在地。解放后,中华邮政改称人民邮政,成立太原邮政管理局。钟楼街邮政支局作为邮政办公场所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钟楼街开街那天,这所老邮局还发行了主题纪念封和极限明信片,受到集邮爱好者的追捧。
……
看过一些老照片,上世纪初钟楼街店铺的招牌很有特色,不少商家挂着商幌,十分醒目。这种形式可谓源远流长,大体分为文字幌、模型幌、实物幌和象征幌。那时认字的人不多,目不识丁者根据商幌就能知道是什么店铺。有些商幌解放以后还能见到,如有的店铺挂着牌匾,有的挂着布做的幌子。有档次的字号还是要悬挂文字幌,多请名家书写牌匾,白底金字,或黑底金字,号称金字招牌。药店的招牌是用四块方形木牌相连垂下,上面画着圆形黑色膏药。修车铺是挂个实物,用一个自行车轮圈,中间用红绿色毛圈编成“车”字样,挂在门口。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商幌自然都被淘汰了,换上了现代化的门头招牌,霓虹灯曾是最显气派的一种。现在商店招牌更有了不同的形式,以不同的字体、不同的材质、不同的造型展示,更显五彩缤纷。复建的钟楼街商铺招牌算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