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钟楼街(一)

(2021-10-03 13:43:36)
标签:

钟楼街

开街

分类: 乡土情怀

走进钟楼街(一)

上世纪50年代初,曾住在五拐巷,大水巷、小水巷、察院后、泰山庙、二市场、钟楼街、柳巷……这些老街巷在童年记忆中都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印象。

919日,经过一年多提质改造的钟楼街开街,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争先一睹钟楼街的新面貌,每日人流量接近25万人次,组织者不得不组织力量来维持观赏秩序。走进这条步行街,首先感到的是“面目全非”,完全没有了改造前的影子。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似曾相识的仿民国建筑,据说不少店铺都是按照历史照片复建的,还在街的南侧矗起了一座消失百年的“钟楼”。打量着这些应该在影视拍摄基地才能看到的场景,似乎有一种历史穿越的感觉。

走进钟楼街(一)
走进钟楼街(一)

开明照相馆变样了。在自己不多的童年照片中,好几幅就是在开明照相馆拍摄的。那时使用的还是木制座机,拍摄时见摄影师把头蒙在黑色的布子里操作,取景装底片按动快门,洗出的照片都标示着照相馆的名称。太原有照相馆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这种曾被人们以为会“摄取魂魄”的洋玩意已经从宫廷走向了大众。1901年诞生的摹真照相馆是太原最早的一家,后来陆续开了许多家。而存续到现在历史最长久的照相馆当属“开明”。开明原名“光明照相馆”,由任德华创建于1921年,1932年原店铺转让刘启亭后改为“开明照相馆”。刘重金聘请经理、技术员,订立铺规若干,使生意日渐兴隆。20年代钟楼街规模最大的照相馆是开办于1911年的“美丽兴”,股东为阎子安、李官庭等4人,启动资金1万银元,照相的技术人员从京津聘请,从业人员有6名。以前都是黑白照,最初还有玻璃底片,照相的后期制作也很重要,在暗室冲洗、还要修版、放大、着色,都是技术活。这家照相馆有背景、有实力,月营业额占到了当时全行业收入的三分之二。

1950年时,全市有照相馆33户,1953年增加到47户,从业人员二百多人。位于柳巷的工人照相馆是唯一的公营照相馆。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美丽兴”照相馆还在,其他还有同生、福利、鼎章、华昌、建华、和平、永顺、新生等,不过此时排在照相业规模第一位的已经是“开明”了,从业人员有23人。1958年“开明”进入辉煌期,声名大振。1990年由市政府和饮食服务总公司投资改造装饰了门面,“开明”再次跃为实力雄厚、技术高超、经营有道的同行业之首。随着彩照进入寻常百姓家,“开明”较早引进了彩扩彩色放大设备,开设了婚纱摄影服务,创出业务新记录,曾跻身于全国先进照相企业行列中。时过境迁,传统照相业也遇到了挑战。一位在照相馆的朋友说,摄影从胶片发展到数码,过去都得冲扩出来看,现在直接存在电脑里就可观看,洗印照片的数量大为减少。相机也非常普及,手机拍照更是得心应手,几乎人人都成了摄影师。

走进钟楼街(一)

在新建的钟楼街里,以卖“老鼠窟”元宵起家的“恒义诚”堪称鸟枪换炮,店堂变大了,也显得富丽堂皇了。想着单靠元宵应该满足不了这样的门面吧,因为这种食品季节性太强了。人们都知道,“老鼠窟”元宵的创始人是太原松庄人,大名申友,乳名三货。他家境贫寒,十六七岁就出来打短工,在给一些食品店做季节工时,一有空就盯着师傅们制作。师傅们看他忠厚勤快,诚信好学,也经常教他一些制作食品的工序和技艺。1928年申三货开始在街头摆摊卖元宵,后为了获取较多的利润,他开始自己制作元宵,并从选料、浸米、配馅、滚制上精心琢磨,终于做出香甜可口、与众不同的元宵。使一条街上其他几家元宵店黯然失色。

1907年正太铁路通车,太原与外埠的经济交往逐渐扩大。随着城里人口的迅速增加,出现了许多新的商机。省内省外的买卖人瞅准了机会,竞相来太原投资掘金。随之而来的是市场洋货风行,洋油、洋灯、洋布、洋袜、洋火、洋车、洋镐、洋钉、洋酒、洋片、洋旱烟……许多名称在我小时候还常能听到。当时的钟楼街、按司街、东羊市可谓商贾云集,热闹非凡。除了申三货这样的摊贩及游商,还有临街座商一百多家,有百货店、五金行、电料行、绸缎店、副食店、杂货店、调味店、钟表店、印刷局、银号、饭铺、茶庄、药店、车行、鞋店、帽店、浴池、干果店等等。经历了历史风雨的涤荡,许多繁盛一时的字号都消失了。申三货却在晋钞贬值、商号纷纷倒闭的1931年盘下了萧条的“恒义诚”肉铺,改为元宵店。靠着勤劳、质量、信誉,支撑了下来,使“恒义诚”成了今天存世不多的老字号之一。也成为太原人十五排队买元宵的唯一店铺。

走进钟楼街(一)

钟楼街还有一家老字号是“亨得利”钟表眼镜店,我的第一副眼镜就是在这里配置的。钟楼街最早的钟表眼镜商店是1911年由李萃丰、苏金章合资经营的“聚合”钟表眼镜店,规模不大。而同年“亨得利”钟表店开始在上海起步,经过几年经营,有了声誉,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除上海设总行,还在天津、北京、武汉等地开设了分店。1917年又在太原开设了“亨得利”分行,资金两万银元,在桥头街占用了200平方米的一幢三层小楼,成为太原规模较大的钟表店,专售各种名表和“亨得利”本牌钟表,本牌货是上海总行向瑞士厂家定做的。

1950年太原“亨得利”与上海总行协商改组后成为独立经营的商店,1954年迁移到钟楼街北侧现址。1956年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中,“亨得利”与“金华”“新中国”等10家同行合并,改为“公私合营亨得利钟表眼镜店”。1963年转为国营商店。1971年政府投资在解放路南端西侧给“亨得利”新建了一座营业楼,前些年两处“亨得利”经过多次扩建装修,营业面积增加到1500平方米,成为华北地区同行业最大的老字号商店。一切都在变化中,现在带手表的人少了,经营眼镜的商家多了,老字号也得与时俱进。后来看到“亨得利”除售卖各种名表、座钟、眼镜外,还把黄金珠宝首饰也摆上了柜台。

走进钟楼街(一)

太原以前的庙宇不少,在钟楼街有几家商场就是在庙宇的地面起步的。比如开化市,比如大中市。开化市是太原最早的商场之一,原址为寺院,创建年代不详。宋绍圣年间(1094-1096)重修后,改名汉封寺,明正统年间(1436-1449)又重修,门前建一牌坊,上书“敕赐开化禅林”,遂称为开化寺,为当时太原最大寺院之一。清末因年久失修,墙倒殿塌,成为乞丐寄居之所。1913年开化寺北部被辟为“共和市场”,到1919年,“新化泰安房产股份有限公司”将开化寺全部改建为市场,久而久之“共和市场”为“开化市场”所取代。这里汇集了200多家商号,成为当时最大的市场,被誉为太原的“大栅栏”。市场里小百货商铺多,山西饭菜馆多,茶馆茶楼多,人们需要的东西,从钟楼街进来逛一趟,就都能买齐全。其“兴隆帽庄”“桃园春烙饼店”“同善公书店”“太乙医馆”还一时成了名店。在开化市场东夹道有个新化戏园,云集了不少晋剧名角,有冀美莲、梁小云、任玉玲、狮子黑等,连须生大师丁果仙也会来显露一把。还有唱京戏的,说评书的,说相声的,著名评书演员狄来珍的一本《三侠剑》在这里说了三年,吸引了众多忠实听众。

解放后开化市经过多次整修。1956年对这里的私营业主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9年对开化市进行了大修建,加盖了屋顶,变市场为商场。当时分为开化市商场和南边的开化市场,记得六七十年代经常从钟楼街进入开化市商场,再出南门进到开化市场。印象中商场里采光不好,路面也不平坦,顾客也不多,而外面的市场则显得很热闹,开化寺说书场一直延续到1966年。“文革”起开化市商场更名为“灭资商场”。1972年更名为“山西轻工产品商场”,经营山西产的绸布呢绒、鞋帽服装、五金交电、文具纸张、塑料制品、皮货寿衣、土产日杂和食品等。198912月改建后的开化市商场开业,为三层仿古迷宫式建筑,装饰有“大禹治水”“水母娘娘”“五台山传说”等浮雕壁画,还有人工瀑布、仿古水车,有电动扶梯可直达三楼。营业面积7400平方米,设有百货、针织、纺织、鞋帽、服装、家电、钟表、家具、五金、文化等十大商场和一个租赁商场,各个柜台商品丰富,顾客盈门,着实让人们惊叹了一阵。南边的开化市场在1990年也进行了改建,三四层的商铺分东西南北四个区,由2000米的内外曲线走廊及三座大桥相连,可容纳千余个体户经营。南宫古玩市场取消后,有部分商贩把地摊改在了这里。去年在这里参观过一个唐卡展,看到南边“开化寺古玩市场”的招牌十分醒目。

走进钟楼街(一)

大中市位于钟楼街西口,原址也曾是寺院,名寿宁寺,初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金大定十六年(1176)重修。明永乐年间(1410)寺内建起钟楼一座,有和尚按时打钟,因此俗称“打钟寺”。有资料介绍,寺院门前有哼哈二将,进门往北有三大殿,东西十个配殿,再北有千佛殿,雕塑精美,整个庙宇十分雄伟。1900年时,庙宇两廊空房开始有摊贩留住,售卖京广杂货、金银饰物、钟表眼镜、吸毒灯具等。辛亥革命时有乱兵抢劫纵火,整个寺庙被焚毁,只留的佛殿一座。这场大火还波及了附近的大宁堂药店。1913年阳曲商人刘占元集股将寺院辟为市场,在寺院中间建起乌龟型二层楼建筑以辟邪。楼下西边以古玩店为主,东边以南津货为主,在楼上则开了一家高级澡堂,聘有搓背、修脚名手,富豪士绅常来光顾。还有理发店、茶馆、烟馆、小戏场等,顾客游人络绎不绝,成为当时太原最热闹的市场。打钟寺也渐渐被人们称为“大中市”了。

走进钟楼街(一)

解放后,人民政府大力扶持工商业,大中市也开始欣欣向荣。经营范围扩大了,有百货业、古玩业及委托寄卖行业等。1957年后先后改为了珠宝玉器商店和信托贸易商店。因为对市场售卖的东西不感兴趣,后来很少来这里,只记得在里面的大中剧院看过几场电影。在改革开放初期曾与街上的伙伴在这里闲逛,在一间寄卖店看到挂着一排排二手西服,有伙伴好奇还试穿了一件,看那宽大的尺寸,估摸着应该是从境外弄进来的。1988年底改建后的大中市商场交付使用,基本保持了原建筑风格,由主楼和东西两侧配楼及临街门楼四部分组成。院内红柱绿瓦,外古内洋,别具特色。也记不清哪一年了,这里变成了“21世纪书城”,里面分门别类的图书还挺多。流动的市场,静静地书香,反差何其之大。

(文图  达熙)走进钟楼街(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