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汾市区坐公交101路,西钢下车,步行个一二百米就是魏村牛王庙。其建在一缓坡上,有人值守,免费。一进到院子,左为戏台,右为献殿和大殿,南北对视。牛王庙主祭牛王、药王等诸神,乡间信仰品种多杂,多属于不在祀典范畴的淫祠系列。
旧时戏台大多是庙宇的附着建筑,为酬神而演。形式多为倒座,人神共赏。世说中国现存的金元戏台都在山西,这个说法比较靠谱,至于其中元代有几个,众说纷纭,但在国保名录中有7个:临汾王曲东岳庙戏台、河津古垛后土庙戏台、临汾牛王庙戏台、翼城乔泽庙戏台、临汾东羊后土庙戏台、石楼后土圣母庙戏台和翼城四圣宫戏台。现藏于晋博的北宋景德2年(1005年)《河中府万泉县新建后土圣母庙记》碑,上有“修舞亭都维那头李廷训”文字,它是中国最早的修建舞亭的文字记载。而今天宋代的瓦舍勾栏、戏台已无实体,金元有零星遗存,明清的则数不胜数。
牛王庙戏台建在约1米的高台上,单檐歇山式,后置折弯音壁,挂上帘幕后,可做化妆更衣之用。舞台从露台到亭,从四面观到一面观,也在不停的进化。牛王庙此款属于三面观,从受众方面来看,明显看戏的人要多。当年这里也是大鼓涨声,笛板鸣扬,旦丑粉墨登场,是很多宋金墓和壁画里都能看见的活化场面,如今沉默是今晚的笙箫。
戏台前有两根肥硕的棱柱,东柱斑驳,刻有童子,上部有阴刻“社人施石柱壹条”,旁边有阳刻“维大元国至治元年岁次辛酉孟秋月下旬九日竖”“石匠赵君玉”文字。西柱完整清鉴,刻有“蒙大元国至元二十年岁次癸未季春竖”“石泉南施石人杜秀”,图案雕的是两个童子戏牡丹。
资料说,戏台初建于至元20年(1283年),大德年7年(1303年)因地震倾塌,至治元年(1321年)予以修缮。但庙头给的我说法是,两柱相差38年,那是一柱刚弄好,就发生了村村之争,烂尾了几十年。不知谁是信史,有待考证。
牛王庙大殿前有十字脊献亭,大殿为单檐悬山,建于康熙年,清同治三年维修,里面还有半新不旧的塑像,岁龄我看不逾几十,一睹罢了。
土门镇的东羊后土庙离魏村镇牛王庙其实只有几公里的路程,但彼此间不通公交,只得打车,来回30。大门开着,庙也免费,就是庙头一脸的苦大仇深。这地原来是东岳庙,实体店拆了,东岳神也下架了,现在只剩后殿圣母殿和前面的戏台成了主推产品。
后土庙戏台和牛王庙戏台同庚,那年地震同死,修复于至正5年(1345年),比牛王庙的要晚些。戏台依旧是坐南朝北呈倒座状,方形,一面观,屋顶为十字歇山,两柱上雕刻是流行款,童子夺莲、童子戏牡丹,右柱最上端隐约残有至正五年、石匠王二等字迹,是这戏台的身份证明。梁架还是元大额枋风格,内有藻井。南墙上绘有大型壁画,钟馗骑着龙头麒麟身鹿蹄据说叫“贪”的怪兽,介绍说它是元代,我看就是一款清画而已。
金元杂剧流行,有村就有庙,有庙就有戏台,有戏就有捧场。杜仁杰的《庄家不识勾栏》和睢景臣的《高祖还乡》都是搞笑文艺,乡村没有那城市货瓦舍勾栏,只有戏台,但庄家虽不识高雅的勾栏,可也知舞台和大戏,见识不见得陋鄙,因为戏台的群众性基础太强。
过了小牌坊就是圣母殿,有明代彩塑,里面正开着中国妇女发展大会,圣母、娲皇、碧霞元君和侍女等等仙神罗列。手法细腻,视觉不丑,美姿和神力是女神征服世界的法宝。返回门房,央求庙头开恩开门,并出示人民币20大元,结果庙头冷若冰霜,不为所动,无奈只得隔着肮脏的窗口瞅瞅算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