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俘营旧址不好找,出了沈阳长途汽车站,千寻百问,在七扭八歪的小胡同的尽头才找见。这里免费参观,现留存的建筑有一号战俘营房、看守所、医院、水塔和烟囱等,院里还有一座新建的陈列馆及“死难者碑墙”,它也和潍坊的“敌国侨民拘留所”一起,成为亚洲最大的战俘营、集中营,也是二战记忆。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倭日横扫一片,俘获盟军二、三十万,在本土寺院建了第一个战俘营,随后遍地开花,12国逾百所。在中国,有上海、潍坊、沈阳等地都有。沈阳是小日本侵华的大本营,在此建一个永久性的战俘营,视为必然。
盥洗室,洗漱如厕在此,它是一号营房的附属建筑。
一号营房,两层砖木结构,当年有3座,现只残留这一座。
一层里的漫画展
苦中作乐画漫画,消遣时光。
My god,我还发现有一颗豆子啊。
洋人兄弟也和中国人结成了深厚的革命战斗友谊。
二层的大通铺,当年也活跃着虱蚤一族。
战俘营建成于1943年,称“奉天连合军战争捕虏收容所”,起先俘军暂押在原东北军驻地北大营。这些人主要是较高级的将领和机械类人才,都是东南亚战中的美英澳荷等6国人。沈阳营占地5.2万平米,规模甚大,关押超过2千余人。
战俘就是敌人,营地就是监狱。他们是要为MKK公司服劳役的,这些在远东的洋人一样是饥寒交迫、缺医少药,与苦大仇深的中国人无别。他们也斗智斗勇、不屈不挠,有似欧人版“红岩”。天皇鹤音的第二天,美军怕节外生枝,代号“红色行动”派B-24飞机直飞沈阳,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亲人星条“解放军”。噩梦算是结束了。
新建的死难者碑墙
陈列馆
日军的办公用房
新乐遗址毗邻皇太极先生的北陵,是一处史前文化的村落遗址,距今有7000多年,和中原的仰韶文化,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差不多同期,是住在白山黑水的远亲。
遗址共存有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和青铜时代三种文化叠压,但他们没有承继关系,也说明新乐人在大都市沈阳居住了N年后消失了。“XX去哪了?”这里有遗址复原区,半穴式草房似乎有着温暖,他们才是真正的吃有机穿皮草一族。
7号遗址
8号遗址
2号遗址
博物馆是1984年建的,母系氏族公社的东西也别多几分渴望。新乐人大概是最早用煤的居民,煤精、石墨之类的也成了艺术品。这也是新乐文化独特一面的闪现。黑吉辽三省的新石器时代国保遗址有17处,新乐遗址也是我至今去的唯一一处东北史前遗址,算是记忆一下。
石凿
碳化谷物,非黍即稷。
压印“之”字纹斜口器,取火或保留火种之用。
精煤泡形器
精煤球形器
石墨
锦绣卡换取的免费门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