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伾山在浮邱山东,相隔不远,浮伾路一街衔起东西2山。此山不高,文脉贯穿,是浚县几千年的历史记忆。山上庙宇繁密,碑碣如林,摩崖题刻和造像,琳琅满目无处不在,赋予了此山文化热度,可以谓之为“豫北第一山”。造访,绝对不虚此行。



恩荣坊是进山的第一路遇,牌坊原建在卫贤乡,1998年搬家到此,开始享受风景区级待遇。其建于明万历45年(1617年),是神宗彰表孟氏一门出了3个进士而赐建的石质牌坊。4柱3开间起5楼,敦实沉稳。上面遍布浮雕,人物、花草、动物和文字,精雕细刻,无不流显主人荣贵。




天齐庙是供东岳泰山神黄飞虎的小庙,正殿单檐歇山是近些年重建的,原建筑30多年前一把大火让它灰飞烟灭,难得的是正殿前2根明代龙柱和其他方形廊柱劫后余生。高浮雕石柱上龙滚云飞,呼之欲出,它也成为天齐庙夺目的亮点。






太平兴国寺看寺名就知,它是北宋太宗造佛寺运动中的一庙,现存的都是明清遗存,主建一殿二洞,即佛主殿和朝阳洞、观音洞。朝阳洞后,面南的崖壁上有唐建中、元至正等摩崖题刻和造像,造像不多属于点缀,也多有损坏。




观音洞开凿于1914年,是大伾山最晚的建筑。






天宁寺是大伾山最大的佛教寺院,院内碑碣林立,是大伾山的“碑林”。21.33米的弥勒巨佛在此后进院,这个中国北方最早、最大的摩崖大佛为坐像,左手扶膝,右手施无畏印,仰之弥高,肃然起敬。其石胎泥塑,凿于北齐,完于唐初,明成化年间补修过,一如麦积山的一些摩崖有着“北魏心隋唐脸”一样,这大佛聚集着很多时代的细部特征。








大佛的东边摩崖题刻比比皆是,陡崖无闲石,有宋宣和、明弘治、明正德、清乾隆等等题刻,或文或诗,或简或繁,中国的汉字,在金石木上那一描,感觉永远在创造美。尤其是时间赋予的,不管文字隽秀或拙笨,都有着呼吸感,一种穿越,让后人和古人有了心的交流。







顺路线走就是龙洞,龙洞依山石开凿,外面为木构建筑所包,里面一凸岩,正中是深度不大的券形小洞,洞壁外左右2条张牙舞爪云中腾跃的飞龙,经年的触摸,石龙油光发亮。洞内有宋元祐2款题刻,“鲁元翰再观龙穴”当是苏东坡朋友鲁元翰“到此一游”的感觉。






洞的旁边便是北宋宣和《康显侯告碑》,此碑通高3.7米,由碑额、碑身和底座组成,碑身上有6段文字,前5段为蔡京书法师所写,第6段记文为宣和元年立碑时,浚州州学黄翰撰写的。 由于洞内光线幽暗,外加玻璃罩,拍碑文实在是困难至极。


碑额,汉文篆书为“康显侯告”,梵文草体是佛教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蒙语则为“大名路浚州达鲁花赤题”。后2体文字是为后朝涂鸦。
天宁寺至龙洞往北的山崖上,是大伾山第二处密集摩崖题刻的地方,国保“大伾山摩崖大佛及石刻”中包含的9个国保小项,其中“王铎摩崖题记”就在上面,此处野草凄凄,小路时隐时现,游客多不选择来看。题刻有元至元、明隆庆、明崇祯等年款,民国痕迹也为数不少。

王铎,明末清初的书法家,其“仙崿”也被罩上了肮脏的玻璃。









这是刻在地上的2个大字“挟飞”。
从观音寺往下山路走,吕祖祠、阳明书院、太极宫、万仙阁、禹王庙等建筑群栉比鳞次,山道旁、悬崖边,摩崖题刻盈斥其间,丰满了风景中内涵,是大伾山第3处摩崖密集高峰,行楷草隶,书法斗彩,是一座山的精神世界。

万仙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