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玻璃釉玲盘蛇玲珑球
2003年无锡的鸿山镇,如火如荼的工地,一个家具城正兴建,历史之魅就是在这些不经意间凸显出来,一座座完整的春秋战国贵族墓被发现。清醒的无锡政府毅然而然决定废工停建,拿出一个多亿,不遗余力的开始进行抢救性保护。以丘承墩墓址为核心,扩建成了大型遗址公园。文明的璀璨,再次照亮了已沉睡2000多年膏黄的土地。

门票。

博物馆大门,简洁明快。整个设计平面却像一只弓箭,象征吴越争霸。
鸿山墓群归属于长江下游吴越文化墓群,每个墓主身份不明,断代不确,均划在春秋—战国时期。遗址面积约7平方公里多,大型土台、土墩108余座星罗棋布散落期间。

国保碑。从发掘到申报第六批国保成功,可谓神速。

丘承墩大墓内部。
丘承墩是一座长57米、宽6米多的大型贵族墓葬,规模仅次于绍兴的印山越王陵,为吴越第二大墓。其墓室平面呈“中”字形,在吴越墓葬中也仅此一座。而在江浙一带以往发掘的所有大型墓葬中,无论是墓葬规模、墓室结构和随葬器物的数量、等级,皆无法与其同日而语。
游人在玻璃护板外可以看到墓道、墓室、后室和壁龛,墓室中出土了1000多件包括青瓷器、陶器、玉器、琉璃器等随葬明器。它们在旁边的博物馆里静静的陈列着,恒久的弥射着先古文明之光。

大墓的后部,礼器出土现场。

大墓中部,玉器出土现场。

蛇蛇缠绕的鼓座,青瓷是最早的原始瓷。

錞于。按青铜乐器原型仿制,造型优美。
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很多都精美绝伦,慨叹古人的智慧和匠心。“君子无故,玉不弃身。”玉的采选、雕琢和佩饰,造就了中国特有的玉质文化。3件出土的玉飞凤,虽都只有一元硬币大小,但玲珑娇巧,栩栩如生,体形优雅,呼之欲出,是难得的艺术精品。无锡人将它的外围加了梅花形状,设计成了市徽。

放大镜下的玉飞凤。

龙形璜,身份很高的贵族才能佩戴的饰品。

玉覆面。
《史记》中记载:“击瓮叩缶”,这是把缶当成乐器的说法,但中国所有出土的缶,都是盛浆汲水的陶器。鸿山大墓的三件青瓷三足缶,伴随着钟、磬、悬铃、钮镈等古乐器出土,乐器缶成为实证。奥运缶的形状源于湖北曾侯乙墓的铜鉴缶,无锡鸿山的青瓷缶就成为乐器物的体例,两者结合,上演了开幕式上的击缶大戏。

镇馆之宝-青瓷三足缶。敲击边沿,腹部可产生共鸣共振。

奥运缶实物。

提梁壶。梁把很特殊,像小姑娘的两个发髻。

青瓷虎子,古人用的夜壶。
丘承墩大墓出土的林林总总各种礼器,不仅是墓主人身后豪华奢侈的排场,也折射出生前的高贵身份和政治权力。以丘承墩为代表的鸿山墓群,有着很多解不开的迷:墓群是春秋还是战国的墓?是吴国墓还是越国墓?墓群是什么级别?里面的主人是谁?答案依旧云遮雾绕扑朔迷离。丰厚的遗存,内涵博大精深,值得后人去无限的探讨。

镈钟。随葬礼器,不能测音,更不能演奏。500余件青瓷和硬陶乐器堪称庞大的地下乐器库。

陶制编钟,只是礼器,不像随州的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编钟,是可以敲打出美妙音乐的。

冷光灯照耀下的玻璃釉玲盘蛇玲珑球。其内含秘密很多,有人认为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