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承彬浅谈郭茂倩《乐府诗集》高适《燕歌行》(51)
(2025-03-03 22:17:45)
标签:
情感文化 |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唐·高适·《燕歌行》原文: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凌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日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白话译文: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遮天蔽日,战士们为扫除敌人辞别家乡上了前线。男子汉本来就看重纵横驰骋上战场,天子又特别赏识给予荣光。军队敲钲打鼓开往山海关,旌旗迎风招展,蜿蜒盘绕在碣石间。校尉从沙漠送来了紧急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烧到了内蒙古的狼山。边境之地,多么辽远;山川寂寞,荒无人烟。敌骑猖狂,恣意侵犯;挟风裹雨,气势汹汹。士兵们在前线拼杀,已经半死半生,将帅们在营帐中看美人歌舞。秋天将尽的大漠上,边地的荒草一片枯萎;落日映照的孤城里,已经没有多少士兵可以作战。深受皇帝的恩德礼遇,战士们根本不把敌寇放在眼里;在关山拼搏死战,仍未能冲破敌军重重包围。身披铁甲的战士,长期戍边非常辛苦;家中的妻子怨恨别离,日日垂泪何其伤心。少妇在城南思念役夫,愁肠寸断;征人在辽远的蓟北空自回头。塞上长风万里,哪能载我飞渡这遥远的路途;边地茫茫苍苍,一无所有。白日列阵沙场,杀气腾腾,天昏地暗;夜晚军营中戒备森严,警报频传。刀光剑影血雨纷纷,誓死报国岂是为了个人的功勋?谁不知沙场征战千辛万苦,人们至今还怀念李广将军。
部分注释:
1·
残贼: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gu 。
2· 摐(chung):击。
3· 金 钲 zhng:
行军乐器。
4· 极边土:临边境的尽头。
5·
胡骑凭凌杂风雨:意谓敌人来势凶猛,像疾风暴雨。凭凌,侵凌, 欺辱。
6·“身当”两句:意谓战士们身承朝廷的恩遇,常常不顾敌人的凶猛而死战,但仍未能解除重围。
7· 铁衣:指远征战士。
8· 玉箸应啼 tí
别离后:指战士们想象他们的妻子必为思夫远征而流泪。玉箸,旧喻妇女的眼泪。
9· 蓟(jì)
北:唐蓟州治所在渔阳,今天津蓟县,这里泛指东北边地。
10· 刁 (du)
斗:军中打更用的铜器。
11· 旌 jng
古代一种旗杆顶上用彩色羽毛做装饰的旗子。
12· 逶迤 wi yi
形容道路、山、河等弯弯曲曲、绵延不绝的样子,
13· 戍(shù)戍守部队
防守边疆,
14·
玉箸(zhù)旧喻妇女的眼泪,
本诗赏析: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作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
诗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埋下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地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的狼狈情景作反衬。“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拼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着意作对仗。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是对将帅的讽刺。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盛唐时,殷璠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此诗确实可以作为代表。
参照郭茂倩《乐府诗集》,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邱承彬(字:木兮,号:六不居士,又名邱六不、邱木兮,藏名:扎西多吉,网名:神奇的天珠,天珠学者、佛学者、传统文化学者,天珠学创始人,旅游专栏作家,旅游文化学者,诗人。著作有《解密天珠》,《中国颂》、《黄河颂》、《雪山圣湖颂》、《高山流水颂》、《泰山颂》、《历山颂》、《石林颂》、《热海颂》、《同学颂》、《章丘颂》、《石榴颂》、《北王庄颂》、《老师颂》、《妇女颂》、《母亲颂》、《父亲颂》、《黄山颂》、《春天颂》、《解密天珠·序》、《四季颂》、《西藏颂》、《中秋月·嫦娥甩袖》、等为邱承彬著名的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