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承彬浅谈《山海经》之《余峨山》(158)
(2024-09-28 09:42:49)
标签:
情感文化 |
山海经 东山经第四 《余峨山》原文: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余峨之山,其上多梓楠,其下多荆芑。杂余之水出焉,东流注于黄水。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曰犰狳,其鸣自詨,见则螽、蝗为败。
部分注释:
1.余峨之山:即余峨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可能在今江苏徐州附近。峨(é)。
2.芑(qi):应作“杞”。
3.杂余之水:即杂余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4.黄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5.菟(tù):通“兔”,指兔子。
6.喙(huì):鸟兽的嘴。
7.犰狳(qiú
yú):哺乳动物,身体分前、中、后三段,头顶、背部、尾部和四肢有角质鳞片,中段的鳞片有筋肉相连接,可以伸缩。趾爪锐利,善于掘土。昼伏夜出,吃昆虫、蚁和鸟卵等。
8.詨(xiào):同“叫”,大声叫唤。
9.螽(zhong):即螽斯,一类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善跳跃,有的对农作物有害。
10
鸱(chi)。眠(mián)。蝗(huáng)。
白话译文:
葛山首端再往南三百八十里有座山,名叫余峨山。这座山的山巅生长着梓树和
楠树,山坡下生长着荆棘和枸杞。杂余水就发源于这座山,流出山涧后便向东
流入黄水。余峨山上生长有一种野兽,体形像兔,但却有鸟一样的嘴壳,眼睛
似鸱鸟,尾巴似蛇,一见有人便装死,这种兽名叫犰狳。它的吼叫声就像是在
叫喊自己的名字。这种兽一旦出现在哪里,便预示那里的田间将遭受蝗灾。
参照《山海经》
邱承彬(字:木兮,号:六不居士,又名邱六不、邱木兮,藏名:扎西多吉,网名:神奇的天珠,天珠学者、佛学者、传统文化学者,天珠学创始人,肚皮舞学创始人,肚皮舞理论家,旅游专栏作家,旅游文化学者,诗人。著作有《解密天珠》、《肚皮舞教材》《邱承彬诗集》,《中国颂》、《黄河颂》、《雪山圣湖颂》、《高山流水颂》、《泰山颂》、《历山颂》、《石林颂》、《热海颂》、《同学颂》、《章丘颂》、《石榴颂》、《北王庄颂》、《老师颂》、《妇女颂》、《母亲颂》、《父亲颂》、《黄山颂》、《春天颂》、《解密天珠·序》、《四季颂》、《西藏颂》、《中秋月·嫦娥甩袖》、等为邱承彬著名的颂诗,
后一篇:《满江红·国庆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