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2019-06-01 19:26:50)
标签:

教育

历史

情感

时尚

文化








  《黄河颂》

  作者:邱承彬

  巴颜喀拉 黄河源湶

  东营河口 河海相连

  五帝伊始 建都两岸

  中华文明 肇启扬传

  母亲河兮 生养黎元

  滋润大地 五谷丰产

  山飞海立 壶口震天

  万马奔腾 群龙浪掀

  呼应嵩泰 山河壮观

  万里长河 怒吼急湍

  民族魂兮 气壮波澜

  百折不挠 奔涌向前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邱承彬诗黄河颂


  《黄河颂》为四言诗,全诗分六章,每章四句,共二十四句。二0一七年十二月十六日

  黄河是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黄河是世界第五大长河(尼罗河、亚马孙河、长江、密西西比河、黄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黄河每年都会生产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农业种植。

  黄河在上游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数千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大多是少数民族。其中,主要是由羌族等古老民族演变而成的藏族人民。他们根据黄河上游的地形景观,将上游诸河段取了更有特色的名称,如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扎曲、星宿海、玛曲、析(赐)支、河曲、九曲、逢留大河等,藏语称 “河”为“曲”。所谓九曲十八弯只是一种概数的说法,用来形容河套平原上黄河的曲折性。九曲十八弯久而久之就成了黄河的代称,因此有“九曲”黄河、“十八湾”黄河之称。

  壶口瀑布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黄河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黄河龙门是黄河的咽喉,位于陕西韩城市北30公里的黄河峡谷出口处。此处两面大山,黄河夹中,河宽不足40米,河水奔腾破“门”而出,黄涛滚滚,一泻千里。

  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境内,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就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而成。黄河入海口的淤积延伸摆动,入海流路相应改道变迁。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经清水沟淤积塑造的新河道,利津以下为黄河河口段,是一个弱潮陆相河口。

 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黄河文明形成期的五帝邦国时代,黄帝都有熊,颛顼都帝丘,帝喾都亳,尧都平阳,舜都蒲坂;黄河文明发展期的夏商周王国时代,夏都阳城、阳翟、斟鄩(xún)、老丘,商都亳、隞(áo)、相、殷,周都丰镐、洛邑;黄河文明兴盛期的帝国时代,西汉至北宋一直建都在西安、洛阳和开封。百姓沿河而居,都城建在黄河流域,使得黄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神州大地曾经出现了许多地区性文明,如长江流域有成都平原文明、江汉文明、太湖文明等,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在黄河流域有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济南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在东北有燕山地区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是红山文化。各个地区的区域性文明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学术界都给以高度评价,但是到后来有的文明中断了,有的文明走向低谷,只有黄河文明如中流砥柱,朝气蓬勃,吸纳、融合了各地区文明精华,向更高层次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华夏文明)。

  黄河流域有泰山、嵩山、华山等名山大川,大山与黄河遥相呼应,山河壮观,黄河文明融合吸纳了山岳文明,形成了中华文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