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洛阳白马寺

(2019-03-31 00:17:04)
标签:

时尚

文化

娱乐

教育

杂谈










  《游洛阳白马寺》 

  作者:邱承彬 

  四十二章白马驮 二僧腾兰东土来 

  慈悲传遍桑麻地 禅味熏陶清凉台 

            二0一九年三月二十二日 
            

  部分注释: 

  1.四十二章:指佛教四十二章经,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第一部佛经。摄摩腾、竺法兰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集了四十二段话,编集成了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又绘画释迦牟尼佛像供养,于是东土佛法僧三宝具足,是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佛说四十二章经》集结了佛陀关于持戒、忍辱、断欲、精进、观空等事的四十二段语录。 

  2.二僧腾兰:指古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 

  3.东土:古代称中国。 

  4.慈悲:佛教术语,为慈与悲二者的合称,佛教基本教义之一,也是四无量心的基础。大乘佛教中,佛、菩萨以追求慈悲及智慧为最高目标。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慈悲亦泛指慈爱与怜悯。本诗指慈悲的佛法。 

  5.桑麻地:指有农作物的地方,泛指古代中国。桑麻:桑树和麻。 

  6. 禅味:谓入于禅定时安稳寂静的妙趣。本诗借指佛法。 

  7.熏陶:喻指人的思想行为因长期接触某些事物而受到好的影响。 

  8.清凉台:白马寺建筑,东汉时是摄摩腾和竺法兰译经的地方。现为奉祀摄摩腾竺法兰神像的地方。 

  白话译文: 

  东汉时期白马驮来了四十二章经,古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随之来到中国,标志着印度佛教正式传入了中国。 

  慈悲的佛法从洛阳白马寺开始,传遍了中国。佛法至今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生活,到清凉台游览依然会感觉到浓浓的禅味。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白马寺镇内,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建。 

  相传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并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皇帝)“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大喜,遂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古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并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来到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了《四十二章经》,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邱承彬诗:游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白马寺镇内,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