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三则  教案

(2012-10-27 23:03:52)
标签:

福祸转化

正确看待得失

善始善终

持之以恒

积少成多

13课《老子》三则

授课者:廖美玲      授课班级:11服装     授课时间:108日(周一)12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子》简短语言背后所蕴含的哲理。

2、在理解、把握原文的基础上,对社会、人生问题进行辨证思考。

3、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向处世的借鉴。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道家思想中关于事物两面性的哲理。                 

2、理解老子的辩证思想,注意区别对待思想中的消极因素。

3、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平时人们在求神问卦的时候一般会怎么呢?“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

(板书:老子三则)

二、走近作者
   老子,春秋末期楚国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兴起以后,老子又被奉为道教的开山鼻祖,尊称为太上老君。相传他母亲当年怀了72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有不是一尘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三、讲解第一则(蒋老师已经讲过)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

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

四、讲解第二则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我想问下大家,听说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成语吗?你知道关于塞翁失马的故事吗?

故事:从前,在边塞有父子俩靠放牧马匹为生。这天有匹骏马忽然逃跑了,儿子怎么追也没追回来。大家都安慰他。他父亲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带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大家都祝贺他。他父亲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祸患呢?有一天,儿子在驯马时,一个不小心,竟从马上掉了下来,把一条腿摔断了。大家都安慰他,他的父亲又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侵入边塞,其他年轻人全被抓去打仗,全都战死在沙场。儿子因腿骨折,免去了从军,因而保存了性命。对他来说,可算是因祸而得福了。这就是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事。

大家听完故事有何感想呢?

1、 福祸相依、好坏共存,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板书:福祸相互转化)

2、当然,并非每个人丢了东西后都能失而复得。那么这时我们是嚎啕大哭,痛不欲生呢?还是抱着“吃一堑,长一智”的态度呢?我想,绝大部分人会选择后者。“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因祸得福,否极泰来”……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得与失,不要因为“得”而沾沾自喜,也不该因“失”而怨天尤人,痛不欲生。

(板书:正确看待得失)

3、师:这个故事形象而具体地表现了老子的观点——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什么意思呢?

生: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进行转化好的一面,也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进行转化

师:明白了这个道理,当我们处于顺境时,该怎么做呢?

生:不要盲目乐观,要保持清醒头脑,避免乐极生悲。

师:那当我们处在逆境时,又该怎么做呢?

生:不能灰心丧气,同样要对未来有信心,积极奋斗。

师:对了,我们来,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总有些高高低低,起起落落,如意与失落交错正像是个连绵不断的潮流,互相推助着前进。所以说,面对变化莫测的世界与万物,最好的态度就是保持一个好的心态,保持平常心,乐观向上,平和、内敛,淡泊。 

众所周知,盛极必衰,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居安思危。

五、讲解第三则

老子运用三个排比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挖金子故事:坚持

    很久以前有两个年轻人听一位云游四方的地理学家说在一座山上有金子,因而他们商量好一起去那座山上挖金子,他们挖啊,挖啊,挖……过了十天、半个月、半年、一年始终没有挖到金子。突然那位告诉他们这里有金子的地理学家在这座山上遇到了他们说隔壁的山上有石油,说完就走了。其中有一位年轻人听到后他再也挖不动了,转身告别了他的伙伴说要去隔壁的山上开采石油去了。就这样一位在这里坚持挖金子,另一位却到隔壁山上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个挖金子的年轻人在他的伙伴走后不久挖到了金子很快成为了世界首富,而那位开采石油的年轻人却在最后成为了乞丐。

大家听完故事有何感想呢?

1、做事要善始善终,持之以恒。

(板书:善始善终,持之以恒)

 

7个包子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肚子饿了,就到一家包子店去买包子吃,由于包子非常小,他不得不吃了好几个。他先吃了一个,没有感觉,然后继续吃第二个、第三个,还是不行,当他吃到第七个,肚子终于填饱了。他突然后悔起来:原来是第七个包子可以让我变饱的,我当初为什么不只吃第七个呢,前面六个全是浪费了。

大家想想,这个人的想法对吗?

1、是错误的,在这七个包子里面不是哪个包子把他喂饱了,而是七个一起才将他喂饱了。

2、我们学习、做事情也是这样的,要注重过程才会有结果。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脚踏实地去学、去做,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积累,我们说“功到自然成”便是这个道理。

(像你们平时綉十字绣,装裱起来很漂亮,但是在装裱之前,那可是要经过一个月,甚至一年、几年的时间,一针一线,慢工出细活的绣出来的,是马虎不得的。)

3、所以,如果我们看到别人成功,或者取得一定的成绩,我们不应该忘记别人在这之前所付出的努力。希望大家能够脚踏实地、好好学习,为将来你们毕业的时候能有一技之长而进行前6个包子的铺垫。现在不努力,到最后一天努力,这个想法是不对的。没有前期的积累,想一口吃成胖子很难,我们说厚积薄发、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

 

老子认为,凡成就大事者,必从小事做起,大的事物总是由小事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

比如:一粒种子,就说西红柿吧,我们要播种、浇水、施肥,等它慢慢生根、发芽,然后长出枝叶,开出小花,在这个过程中,还要防虫防病,还要继续浇水、施肥,才能结出一个个红扑扑的西红柿。

老子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板书:大生于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说的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它包含两层:其一,大起于小,质变来自于量变.所以从反面讲,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也就是说,对于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祸患的环节要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出现。

比如说:“房子漏雨,如果不及时修补,久而久之,房子就可能倒塌,但是房子倒了,不是因为某次大雨倒的,而是因为一天、两天……长时间的雨水冲刷倒的。”

再比如:“一个美好的校园是要靠大家来维持的,如果今天你丢垃圾,明天他丢垃圾,那么整个校园就要变成垃圾场”。

(板书:反面:防微杜渐)

 

从做事的正面讲,就要从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少成多”这个词我想对大家来说不佰生吧,那请同学联系实际生活,举几个例子。

比如说:“你想买一件衣服,但是每个月爸妈给的钱就那么多,你又还没有办法挣钱,那你会怎么做呢?是不买了呢?还是每天攒下一点点,攒够了再买。”

想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节约用水、水滴石穿……

(板书:正面:积少成多)

 

其二,量变不聚积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发生质变,讲的是一个“度”的问题。而人们常常于成功前夕而放弃,结果一事无成,所以我们做事不但要善始,而且要善终,要持之以恒。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如果事情困难,你会怎么做?

事情难,则有计划分步骤一步步完成。比如:记100个英语单词,落实到每天。

 

我们再看一下荀子《劝学》中所写的这几句话:“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什么意思呢?请同学回答。

千里的远行,是要一步步走出来的;大海大江是靠每一滴水、每一条小溪、小河汇聚而成的。

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因为稍有松懈,就可能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

 

许多人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在最后关头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  

 

、布置作业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选取老子中的一句几句格言,写一篇感想

 

七、板书设计

 

老子三则

 

福祸相互转化

正确看待得失

善始善终,持之以恒

大生于小    反面:防微杜渐;正面:积少成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