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三则 教案
(2012-10-27 23:03:52)
标签:
福祸转化正确看待得失善始善终持之以恒积少成多 |
第13课《老子》三则
授课者:廖美玲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子》简短语言背后所蕴含的哲理。
2、在理解、把握原文的基础上,对社会、人生问题进行辨证思考。
3、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向处世的借鉴。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道家思想中关于事物两面性的哲理。
2、理解老子的辩证思想,注意区别对待思想中的消极因素。
3、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老子三则)
二、走近作者
三、讲解第一则(蒋老师已经讲过)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
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
四、讲解第二则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我想问下大家,听说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成语吗?你知道关于塞翁失马的故事吗?
故事:从前,在边塞有父子俩靠放牧马匹为生。这天有匹骏马忽然逃跑了,儿子怎么追也没追回来。大家都安慰他。他父亲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带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大家都祝贺他。他父亲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祸患呢?”有一天,儿子在驯马时,一个不小心,竟从马上掉了下来,把一条腿摔断了。大家都安慰他,他的父亲又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侵入边塞,其他年轻人全被抓去打仗,全都战死在沙场。儿子因腿骨折,免去了从军,因而保存了性命。对他来说,可算是因祸而得福了。这就是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事。
大家听完故事有何感想呢?
1、
2、当然,并非每个人丢了东西后都能失而复得。那么这时我们是嚎啕大哭,痛不欲生呢?还是抱着“吃一堑,长一智”的态度呢?我想,绝大部分人会选择后者。“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因祸得福,否极泰来”……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得与失,不要因为“得”而沾沾自喜,也不该因“失”而怨天尤人,痛不欲生。
(板书:正确看待得失)
3、师:这个故事形象而具体地表现了老子的观点——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什么意思呢?
生: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进行转化;好的一面,也有可能向不好的一面进行转化。
师:明白了这个道理,当我们处于顺境时,该怎么做呢?
生:不要盲目乐观,要保持清醒头脑,避免乐极生悲。
师:那当我们处在逆境时,又该怎么做呢?
生:不能灰心丧气,同样要对未来有信心,积极奋斗。
师:对了,我们来看,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总会有些高高低低,起起落落,如意与失落交错正像是个连绵不断的潮流,互相推助着前进。所以说,面对变化莫测的世界与万物,最好的态度就是保持一个好的心态,保持平常心,乐观向上,平和、内敛,淡泊。
众所周知,盛极必衰,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居安思危。
五、讲解第三则
老子运用三个排比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大家听完故事有何感想呢?
1、做事要善始善终,持之以恒。
(板书:善始善终,持之以恒)
第7个包子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肚子饿了,就到一家包子店去买包子吃,由于包子非常小,他不得不吃了好几个。他先吃了一个,没有感觉,然后继续吃第二个、第三个,还是不行,当他吃到第七个,肚子终于填饱了。他突然后悔起来:原来是第七个包子可以让我变饱的,我当初为什么不只吃第七个呢,前面六个全是浪费了。
大家想想,这个人的想法对吗?
1、是错误的,在这七个包子里面不是哪个包子把他喂饱了,而是七个一起才将他喂饱了。
2、我们学习、做事情也是这样的,要注重过程才会有结果。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脚踏实地去学、去做,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积累,我们说“功到自然成”便是这个道理。
(像你们平时綉十字绣,装裱起来很漂亮,但是在装裱之前,那可是要经过一个月,甚至一年、几年的时间,一针一线,慢工出细活的绣出来的,是马虎不得的。)
3、所以,如果我们看到别人成功,或者取得一定的成绩,我们不应该忘记别人在这之前所付出的努力。希望大家能够脚踏实地、好好学习,为将来你们毕业的时候能有一技之长而进行前6个包子的铺垫。现在不努力,等到最后一天再努力,这个想法是不对的。没有前期的积累,想一口吃成胖子很难,我们说厚积薄发、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
老子认为,凡成就大事者,必从小事做起,大的事物总是由小事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
比如:一粒种子,就说西红柿吧,我们要播种、浇水、施肥,等它慢慢生根、发芽,然后长出枝叶,开出小花,在这个过程中,还要防虫防病,还要继续浇水、施肥,才能结出一个个红扑扑的西红柿。
老子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板书:大生于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说的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它包含两层:其一,大起于小,质变来自于量变.所以从反面讲,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也就是说,对于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祸患的环节要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出现。
比如说:“房子漏雨,如果不及时修补,久而久之,房子就可能倒塌,但是房子倒了,不是因为某次大雨倒的,而是因为一天、两天……长时间的雨水冲刷倒的。”
再比如:“一个美好的校园是要靠大家来维持的,如果今天你丢垃圾,明天他丢垃圾,那么整个校园就要变成垃圾场”。
(板书:反面:防微杜渐)
从做事的正面讲,就要从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少成多”这个词我想对大家来说不佰生吧,那请同学联系实际生活,举几个例子。
比如说:“你想买一件衣服,但是每个月爸妈给的钱就那么多,你又还没有办法挣钱,那你会怎么做呢?是不买了呢?还是每天攒下一点点,攒够了再买。”
想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节约用水、水滴石穿……
(板书:正面:积少成多)
其二,量变不聚积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发生质变,讲的是一个“度”的问题。而人们常常于成功前夕而放弃,结果一事无成,所以我们做事不但要善始,而且要善终,要持之以恒。
如果事情困难,你会怎么做?
事情难,则有计划分步骤一步步完成。比如:记100个英语单词,落实到每天。
我们再看一下荀子《劝学》中所写的这几句话:“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什么意思呢?请同学回答。
千里的远行,是要一步步走出来的;大海大江是靠每一滴水、每一条小溪、小河汇聚而成的。
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因为稍有松懈,就可能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
许多人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在最后关头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
六、布置作业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选取老子中的一句或几句格言,写一篇感想。
七、板书设计
老子三则
福祸相互转化
正确看待得失
善始善终,持之以恒
大生于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