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若水依依
若水依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19
  • 关注人气:1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赠别》(之二)教案

(2012-10-27 23:11:20)
标签:

离别诗

难舍难分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教育

8 杜牧诗二首  《赠别》(之二)

授课者:廖美玲      授课班级:12服装     授课时间:1016日(周二)34

                授课班级:12汽修1班     授课时间:1022日(周一)56

 

教学目标

1. 在反复吟诵中体味诗的韵律和语言。

2. 领会诗中所蕴含的惜别感情。

3. 反复诵读并背诵。

 

一、导入

1、我想问一下大家,面对离别,大家是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回答)

   哭、伤感、依依不舍,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复杂的。

2、一般你们会如何表达你们的离别之情呢?(学生自由回答)

彼此赠送东西、说些安慰的话、拥抱、K歌、聚餐、哭、发表说说

   这是我们现代人对离别的表达,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去体悟和理解离别之情的呢?

   写诗。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总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离别而落泪,因伤怀而赋诗,那么杜牧笔下的《赠别》诗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来品读杜牧《赠别》,一起去领略一下古代诗人笔下的离情别绪。

(板书:赠别   唐.杜牧

 

二、介绍诗人

大家之前学过杜牧的诗吗?谁能背一首?

1、杜牧写过一首关于秋天的诗——《山行》,大家还有印象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那有谁了解这位诗人?

杜牧是晚唐时期很有才华的一位诗人,与李商隐一起被后人誉称为“小李杜”。那有小李杜,就会有大李杜,大家知道“大李杜”是指哪两位吗?——李白和杜甫。如果说李白、杜甫共同创造了盛唐诗歌的一个几乎无可企及的巅峰,那么李商隐和杜牧则在晚唐业已没落的诗风中添上瑰丽的一页。

(板书:大李杜:李白和杜甫; 小李杜: 李商隐和杜牧

杜牧(803-852),字牧之,长安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杜佑既是大官又是学者,著作甚丰。这一世家传统无疑对他的影响是极大的,使他常以天下为己任,特别喜欢引古论今地给当政者写信议论政治、军事、经济,可惜这一切也不过是他的书生意气,当权者并不采纳他的那些纸上谈兵式的乱谈。所以他的仕途也并不是太顺利,26岁中了进士以后的十年时间里,大多在幕府中沉沦下僚,直到四十岁才做了个州官。

因而他的心里常常又充斥着一种心灰意懒的情绪,无可奈何之余也只好以一咏一觞,歌儿舞女来打发生活了。杜牧在扬州的十年“幕府”生涯,不敢说花天酒地,夜夜笙歌总是有的。他那种“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放浪形骸,与“嗜酒好睡,其癖已痼”的懒散颓唐,和他先前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合起来,正好是一个完整的杜牧。

三、写作背景

杜牧以《赠别》为题的诗共有两首,都是为送别一位妙龄歌女而作

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里选的是第二首。此诗作于唐大和九年(853年),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赶赴长安去做监察御史。“赠别”的对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歌妓。面对离别,一起喝个告别酒,说几句告别话,人之常情。所以这是杜牧离开扬州时为当地一位美丽的年轻歌女所写,为抒发两人离别时不舍和感伤而作。

 

四、分析诗歌

   同学们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觉?
   生:离别的愁苦、伤感、惜别、难舍难分。

1、题目“赠别”可看出这是一首什么诗?——临行时的离别诗

2、“多情却似总无情”“多情”与“无情”这组词是什么关系?——是完全相反的

这里怎么说它们相似呢?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

我们之前说了,面对离别,大家是什么感受呀?

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复杂的。

“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总无情”呢?

 爱得太多,情感太深,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什么方式都无法表达,只有无言以对,倒像彼此无情。而且一个“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3诗中表现出的离别是愁苦的,作者为什么想“笑”?却又为何“笑不成”?

离别愁苦,作者为什么想笑?

着酒杯道别,强颜欢笑,是为了使所爱的人得到安慰。

那为什么又“笑不成“呢?

面对别离想以笑打破离别宴席上的沉闷气氛,给对方以慰藉;但因为感伤离别心情太感伤,想笑却无论如何也笑不出来

所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

(板书:想笑——“多情”,“笑不成”——太多情

4、“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借物抒情。

蜡烛有心吗?——“蜡烛”本是有烛芯的,但“烛芯”是哪个“”?诗中用的是这个“心”,所以说“蜡烛有心”;

蜡烛燃烧有什么特点?——液体会顺着蜡烛流下来,像不像一个人在流眼泪?

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所以说是借物抒情。

    作者赋予蜡烛以人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借写“蜡烛”来反衬人的感情。写蜡烛“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

诗中的蜡烛燃烧了多久?——一个晚上,面对离别,不舍,不忍心去睡觉。

“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5、“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如何读出伤感惜别的感情?

    用舒缓、低沉的语气,其中“蜡烛有心”和“替人垂泪”稍重读。

6、 这首诗是作者为送别一位妙龄歌女而作的,通过分析你认为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惜别之情?

    老师提示一下,有三个方面:①写内心感受———“多情却似总无情”;②写宴席上的表现———“唯觉尊前笑不成”;③借蜡烛“流泪”表现———“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拓展

拓展一:收集表达离别之情的诗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3、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

5、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

拓展二:收集表达离别之情的意象

(一)折柳赠别 

“柳”在离别中有什么含义?——

“柳树”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长长的、细细的柳条,微风吹,像在招手送别。

 在别离词的意象群中,“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蓄的离思最深,因而也最为引人注目。“柳”者,留也。这一字音上的联系,已足以使柳获得诗人的青睐,更何况它那长条依依的体形活脱就是一种款款惜别的天然姿势。

    正是鉴于它在字音上和体形上的这些特征,柳不仅成为送别时约定俗成的赠物,更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主要意象:《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出现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因为有了袅袅的柳枝为意象,离别的伤感仿佛更多了些春意与诗情

(二)芳草惜别 

唐宋两代是诗词高度繁荣的时期,而“芳草”意象的内蕴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绵延不绝的连天碧草,不正应合了诗人心中无限的别思吗?

(播放背景音乐李叔同《送别》,情真意切激发学生情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阳光下翠绿的野草一路蔓延连接着荒城。又要送走了那出门远行的友人,萋萋的芳草不也象极了我们此时依依不绝的别情?

(三)长亭饯别

古人长途远行,由于道路崎岖,水陆交通都不发达,山河阻碍,跋涉艰难,且风餐露宿,路上有各种危险,亲故分别,再见难期,因此各地都有自己的送别之地。当时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饯行送别是古人怅惋兴悲、触动心灵之事。“长亭”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送别之地。

)饮酒劝别

饮酒送别是一种起源更早、且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覆盖面的习俗。正因为这样,酒也就与别离文学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

借酒抒离情的诗句中,传诵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推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两句看似脱口而出的劝酒之辞,却是作者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映现。作者“劝君更进一杯酒”,用意是极为深长的,其中既有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也有对友人处境与心态的深刻体察,同时还寓有前途珍重的恳切祝愿。在作者想来,友人多饮一杯美酒,就多带走自己的一份情谊——这酒,可是浸透著自己的相思、关切与祝愿的感情的琼浆啊!不仅如此,多饮一杯美酒,还可以使相聚的时间多延长一刻。这普普通通的一句劝酒之辞,意蕴是多么丰富、多么深厚!似乎可以说,酒之所以被后代作家一再袭用为别离诗词的意象之一,王维此句功莫大焉!

挥泪泣别

在中国古典别离诗中流动着两种液体,一是酒水,一是泪水。酒的味道又辛又辣,泪的味道苦,可以说是五味俱全。这种纯感性的特色几乎构成了别离作品的全部。而酒与泪的飞洒,于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意义,它们也因此成了常写常新的题材。

在别离的场合,泪总是适时地挥洒而出,以致“挥泪而别”几乎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常用语。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

在以泪为意象的别离诗词中,有唐代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既然“蜡烛有心”,那就难免为“多情”所感,而主动加入“惜别”者的行列。于是,在作者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也就带有惜别的意味了。较之正面描写离人自己通宵垂泪,这样著笔自然更加纡曲有致。

显然,泪的介入,往往不仅使别离的氛围变得更加惨淡,也使别离曲的旋律变得更为哀婉。别离,之所以为“黯然销魂者”,不就是因为它能催人泪下吗?作为内心苦水的结晶,泪的挥洒,说明离人已伤心到极点。而古往今来,有多少这样的伤心人啊! 

)以水喻别

水,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水的纤柔,象征着离情的缠绵;水的悠长,象征着离思的绵邈。(此处插播歌曲李之仪《卜算子》,在悠扬乐曲中品味离情的缠绵)

李之仪《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析读]词写得言短意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展现一个女子的思念与离恨,表达了她“定不负相思意”的决心,感情由低向高层层发展,起伏跌宕。上片重复长江而有变化,下片又紧扣江水写思念而不得的怨恨。语言明白如话,质朴自然,既体现了民歌的艺术特色,又极好

地传达出相思情深的意味,是一首充满民歌风味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

 

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借月咏别

借月咏别,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段几乎家喻户晓的名言以月之圆缺比喻人之离合,兼具诗情与哲理,曾激起古往今来多少离人的强烈共鸣!

 

六、总结

全班有感情的读一遍

同学们刚才得很有感情,面对旧日时光以及朋友的别离,我们应该怎么面对呢?是相互哭泣,还是相互勉励,笑着分别?

对了,我们不能总流连在伤痛之中。友情不但是相聚时的欢乐,更是离别后的相互勉励。我们不需要“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式的孤独与惆怅,不需要“斜阳落尽天山外,望断天涯路”式的痴迷与等待,豁达一点,开朗一点,要知道只要心意相通,友谊常存,即使身在天涯,两心仍是“若比邻”。

古人分别了不知什么时候见面,但是,我们现在通讯那么发达,想念了,可以打电话、上网聊聊天;想见面了,又有四通八达的交通。所以,当我们再次面对离别时,让我们微笑吧,乐观的看待,彼此祝福,因为相聚就在不久的明天。

 

七、板书设计

赠别   唐.杜牧

 

大李杜:李白和杜甫

小李杜: 李商隐和杜牧

想笑——“多情”,“笑不成”——太多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