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1-04-15 20:42:39)
标签:
杂谈 |
分类: 科学 |
《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的结果。
2、通过操作“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培养学生相互配合的精神;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喜欢科学,热爱生活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教学准备:
烧杯、玻璃棒、药匙、适量沙子、铁粉、白糖、食盐、锯末、水、纸巾。
教学过程:
一、
1、师:出示一杯盐水,一杯清水,问:你知道这里装的是什么吗?你能猜一猜吗?(生猜测)
到底是什么呢?最好的验证方法是什么?(尝一尝)
请学生亲自尝一尝,提示学生:如果不明确是什么物质不能轻易品尝。(一杯清水,一杯盐水。)
2、导入:盐水里能看见盐吗?那么盐到哪里去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盐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师:盐水里的盐不见了,那么盐刚刚加入水中时发生了什么呢现象呢?如果将白糖、锯末、沙子、铁粉也分别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展开合理的猜想,教师适当板书。
2、如果要验证预测结果,科学中最好的方法是什么?那好,接下来我们就进行实验验证。不过大家先别急着动手,实验前要明确实验要求。
出示实验要求:
(1) 小组进行合理分工,注意安全,不要大声喧哗。
(2)往每只烧杯中加入同样量的水和固体,搅拌相同的次数。
(3)每种材料只取一药匙(不要太满),药匙取完一种材料要擦净再取下一种;玻璃棒搅拌时尽量不要碰到杯子,搅拌完一杯后擦净再搅拌下一杯。
(4)认真观察每种物质与水混合后有什么现象,认真做好实验记录。
师演示搅拌方法,指导学生认识实验材料。
3、小组进行分工,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汇报
小组代表发言,并将实验结果与自己的猜想对照。(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5、指导分类
师:你能把这五种物质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吗?
小组制定标准进行分类,并汇报分类情况。(板书分类)
(1)根据分类的结果,引导学生围绕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进行讨论,推测盐和白糖可能跑到哪里去了。
(2)出示白糖水,让学生从不同的方位尝一尝,说说有什么发现。(说明白糖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后,均匀分散在水中。)
(3)用高锰酸钾演示溶解过程,
(4)请学生说一说什么是溶解。(师适当板书)
三、应用拓展
1、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能够溶解在水中。(洗衣粉、肥皂、奶粉、咖啡、味精、冰糖、化肥等)
2、介绍:在生产生活中,不光固体能够溶解在水中,有些液体和气体也能溶解在水中。液体比如牛奶、果汁,气体比如我们喝的雪碧,有沙口的感觉,这实际是因为有二氧化碳气体溶解在其中。
四、课堂总结
板书:
《盐到哪里去了》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有趣的变化》单元中的重要内容。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我以此为原则,以生为本,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的活动中,通过“猜测勾起悬念——动手实验操作——总结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学到科技知识,同时也培养了科学探究的技能。做实验、观察现象、讨论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为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整个教学过程从效果看来,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给学生创造了“自由、平等”的探究环境,让学生进行的自我尝试和合作探究。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新课伊始,我在讲台上准备了一杯水和一杯食盐水,然后提问:“同学们,你怎么知道这两种物质是什么?”通过尝的方式判断出一杯是水,一杯是盐水。我借机拿起食盐水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看到这杯食盐水里的盐么?那么盐到哪里去了呢?”这就为后面的合作探究活动做了铺垫。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他们体验到了研究成功的喜悦感、成功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乐趣。同时,在课堂上我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和不足之处:
1、如何放,如何收,如何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如何关注那些接受能力较弱的或是实验习惯稍慢的学生?如果过多关注,会影响课程进度,过少关注又会造成差距的拉大。这也是我们值得去讨论的。
2、在突破“均匀分散”这一关键点时,只举了白糖水的例子,如果让几名学生亲自尝一尝白糖水,会更深一步体验每处都是甜的。再就是有条件的话可以制作电脑课件,形象地演示一下固体颗粒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在水中的过程。
3、没有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是我在这节课教学中的一大遗憾。比如有的学生说盐变成液体了,没有及时进行点拨
4、时间分配不够合理,课的结尾有点仓促,在举例时没有让学生利用溶解的概念作进一步的解释,在实验操作的环节时间用得多了一点。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教学中自认为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的一点点反思,还请各位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