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境内卫运河寻踪
(2022-12-02 09:59:46)
标签:
北馆陶镇运河研究 |
分类: 聊城日报 |
聊城境内卫运河寻踪
http://www.lcxw.cn/news/liaocheng/cjwt/20110104/53198.html
随着梁水镇运河古船闸的面世,运河聊城段一时又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而在人们把目光聚焦于隶属于元代开凿的会通河这段运河时候,却在不经意之间忽视了对流经聊城西北部的另一段历史更为久远,与会通河有着承继关系的运河的关注,那就是人们通常称之为的卫运河。
来到位于山东与河北接壤之处的冠县北馆陶镇之前,我们没有想到,这段古运河依然水流畅通,而正是这段古运河,分界了山东与河北的辖区。两岸高高的大堤十分开阔,堤上生长着层层的树木让我们想到,如果是炎热的夏季,这里定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
自小在北馆陶镇长大,目前在镇政府工作的戴敬仁对家乡的历史文化颇有研究。据他介绍,卫运河历史悠久,它在战国时称为清河或清水,汉时为屯氏河。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黄河决于馆陶,分出屯氏河一支流。据唐《元和郡县志》载,屯氏河在馆陶县西二里。而馆陶的古县城就在现在的冠县北馆陶镇驻地。东汉时期,曹操遏淇水入白沟。东魏都城自洛阳迁都邺城,就曾利用黄河、白沟通运,邺都可由运河直通河北平原北端,屯氏河的部分故道成了黄河以北地区的水运干道,基本形成了今天航运的态势。而隋炀帝时开永济渠,一部分就是利用屯氏河故道修浚而成。戴敬仁说,隋朝以前,原馆陶县治本在今天的冠县东古城,但和永济渠相距十几里地,因此隋大业2年(公元606年)馆陶县城沿永济渠北迁40华里,也就是今天的北馆陶镇。
据了解,在聊城境内,卫运河流经冠县和临清两个县市。唐宋时期永济渠的流经路线,已有近人详加考证,在聊城境内有永济(北馆陶)和临清(今临西)。
卫运河名字的由来,是与隋炀帝开挖大运河有渊源的。隋朝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开凿了规模巨大、纵贯南北沟通中国五大水系长达2700公里的南北大运河。其中,永济渠是最长的一部分,永济渠分两段,一段从沁水入黄河口到今天津市,一段从今天津市到北京市南部,全长
1900多公里。此后永济渠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和变化,隋唐称永济渠,宋称御河,元明清称卫河,近代称卫运河。
治所在今北馆陶镇的馆陶古县城地处永济渠漕运码头,在唐朝曾改称永济县。隋唐时期,馆陶大运河最主要的作用是漕运,当时每年漕船达到2万多艘,连同水师和商船达到3万多艘。宋代改称永济渠为御河,至北宋初年永济渠即御河仍能通航。《辞海》1999年版载:“中国封建时代,往往称皇室御用河道为‘御河’……
宋元时代所谓‘御河’,专指今河南、河北境内的卫河,即隋所开永济渠的一部分。”
元代开凿京杭大运河会通河,至元19年(公元1282年)开通海运,开创了漕运的新纪元。但是随着会通河的开通,卫运河漕运日趋衰落。大德四年(公元
1300年),为解决卫河水源不足,开引漳河之水。明朝,燕王朱棣率兵驻扎馆陶,进攻东昌平燕将军盛庸。永乐18年移都北京,卫运河再次迎来漕运的春天,沿河州县雇车把贡粮运抵码头,由递运所负责直运北京,卫运河畔,粮仓林立,现在,在馆陶卫运河边上有一个村名字叫徐万仓。古城之中漕运的水次粮仓就可储粮万石,1584年,主管粮运的赋粮监兑所迁到了原馆陶县北门外。
清初,把漕运、河务、三藩列为国家三大要事,咸丰9年(公元1859年),在馆陶西街设厘卡,派专人掌管漕运,自馆陶城至码头的街道商铺、饭店等林立,卫运河码头,商船、漕船来来往往,一片繁忙景象,卫河秋涨,成为馆陶8大胜景之一。而在唐代时,馆陶曾称毛州,直到今天,在这一带,人们常说“走过京(北京),串过卫(天津),赶过三年毛州(馆陶)会”,就是形容一个人闯当过江湖,有见识。
刘庆功 路子强 许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