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县黄寨子村发现清道光“志励冰霜”匾额

分类: 文化纪事 |
冠县黄寨子村发现清道光年间一块旌表匾额。这块山东学政题“志励冰霜”匾额高75厘米,宽218厘米。匾额正题“志励冰霜”,匾上款:“钦命大理寺卿提督山东全省学政加一级记录一次王(一正方形篆书印“堂邑县印”空格为满文)为刘宗汤之妻李氏立”,
下款:“大清道光十三年年岁次癸巳孟春毂旦”。

匾额正中上部正方形篆书印,右部汉文“堂邑县印”,左部为满文“堂邑县印”
其中上款款识“钦命”意为皇帝任命。“大理寺”是掌平决狱讼机构,相当于今最高法院,大理寺卿是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卿是部门最高首脑。“提督山东全省学政”
曾在山东省主持科举考试全面工作。此节表明题匾人的职务等级。
“加一级纪十次”指受过特殊奖励,三级一般来说最高,并被入档案记录十次
(清制,凡官员考核成绩优良或有各种功绩者,交吏部核议,按照等级、次第给予奖励,称为“议叙”。其奖励方式一是纪录,二是加级。纪录分一次、二次、三次三等;加级亦有加一级,加二级,加三级之别。原则上加到三级为止,也有超过三级者。加一级当纪录四次。)此节表明题匾人的功绩。
下款也称尾款,其“刘宗汤之妻李氏立”,表明该匾额的旌表人。“大清道光十三年岁次癸巳孟春榖旦”则是题匾时间,大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正月,“榖旦”是良辰吉日的意思。
匾额属于赐匾,用于旌表刘宗汤之妻李氏的节烈情操。李氏嫁入刘门之后不久,丈夫便撒手人寰,李氏坚守妇道,不改初心,从始而终。以“志励冰霜”喻其操守纯洁清白。
旌表节孝指的是女人,是政府为表彰妇女的节孝而立的。
无论宫匾还是赐匾,都要按请匾手续来办。如果是宫匾,就由内务府总管上奏;地方请匾则由地方最高长官,通常是总督或巡抚大人上奏请匾。请御匾是个很严肃的事情,理由要充分,比如哪儿一新的建筑落成了,哪个官员立功了,地方上哪个老人活过了100岁、“五世同堂”、“亲见七代”,都可请御匾。但是,在请匾奏折中一定要附带注明请匾内容、数量和尺寸。
清代题匾送匾之风颇为盛行,匾额的应用已成定式,除了其基本的标识功用之外,在朝廷,它成为赏赐大臣、培植亲信的一种工具;在地方,它成为褒奖耆英、宣教贞节、弃恶扬善的一种措施,封建统治者通过旌表匾额来作为尊老敬老、表彰先贤节烈、树立典范达到推行教化的目的。
此匾题写者当是时任山东学政的王丙,他于道光十二年上任,次年便离世。王丙(1749—1833)原名景涑,字润之,号兰卿,浙江归安(今湖州)人。嘉庆进士。历官翰林院庶吉士、山东道监察御史、提督山东学政、太仆寺少卿、中议大夫。清代学政负有宣扬教化、表彰乡贤节烈的职责,封建时代官吏是封建道德礼仪和民风教化的主要推动者,他们通过树立功德碑记、旌表牌坊、颂扬匾额等具体方式,化无形的道德操守和伦理规范为有形的教化方式,或带头尊老敬老,或旌表乡贤节烈,达到其推行民风教化的目的。

王丙画像
学政题匾也因其职掌所在而多援笔题匾。学政作为清代中央选派任用的管理地方学务专职官员,专司管理、督察一省文化、教育事务,由皇帝直接任命,多从六部侍郎、其他京衙正印官及翰林院、詹事府、给事中、监察御史中选任,多以进士出身者担任,其书法水平无疑是当时文人中的佼佼者。清代学政之书法,绝非等闲之作,现今存世作品多以手卷、中堂、册页和对联小型书作为多,至于榜书的原额大字作品留存至今少之又少。
前一篇:聊城堂邑县名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