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聊城日报重磅推出专题报道《两河交汇话“永济”》(二)

(2022-11-10 15:06:22)
标签:

历史

文化

大运河

分类: 聊城日报
聊城日报重磅推出专题报道《两河交汇话“永济”》(二)

永济渠畔张桥行市景象繁盛
设置永济县伴随运河三百年
至唐代宗时期,历时百余年的运河带来了两岸经济的繁荣。唐代大诗人李白笔下的“淇水流碧玉,舟车奔日冲”就是对其两岸繁荣昌盛的真实写照。
地处河北三镇魏博节度使下的贝州临清县(今河北临西县仓上村),自南而北永济渠穿县而过。其南部永济渠东岸有个村落叫张桥店,沿渠南接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北通县城,一座桥横跨渠上连接东西,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促其成为繁华的民间交易场所。虽远离县城,但地处交通要道、永济渡口要津,渐渐成为一方定期相聚的集市,人们称它为张桥行市。
唐代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农民有较多的剩余产品可以投入市场,钢刃熟铁农具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水利灌溉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粮食和农副产品产量都有较大的提高,这些因素促使农民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市场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市场的设置和废止是以政府的意志而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但在商品供给与消费需求的刺激下,张桥行市的产生、发展突破了限制,向乡村延伸,以张桥店为代表的农村市场也变得较为繁荣。
聊城日报重磅推出专题报道《两河交汇话“永济”》(二)

《大明一统志》中有关卫河的记载
像张桥店这种以店命名的村落,源于对经营店铺的承载,常见于我国北方。张桥行市这种定期市集,起初以三日、五日为期,定时在永济渠张桥桥头旁相聚交易,村民前往交易称其为赶集。后来随着发展,这里有了固定的屋舍楼馆、商贩业者,并且日日为市,成为新兴的商业人口聚居地,商流物流交汇,相当繁盛。
杜牧在《上李太尉论江贼书》中曾说到:“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有关张桥店的资料阙如,透过这段对草市的描述可略见一斑。对于张桥行市这类草市,虽然官方一直没正式承认,但到唐代中后期,政府逐渐开始在其间设置管理机构,派出兵丁,进行治安管理。
大历七年(772年)正月初六,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向唐廷奏请,析贝州临清县于张桥店置永济县,永济县因临永济渠而得名。
出身行伍的田承嗣为何要设置永济县?这和其发家经历密不可分。田承嗣(705—779年),平州卢龙(今河北卢龙县)人,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唐开元末年,田承嗣任安禄山卢龙军前锋兵马使,治军严整、屡立战功,深受安禄山器重。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安史之乱”,田承嗣为安禄山主将,破蒿城、陷灵昌、下荥阳,势如破竹。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兴兵南下,田承嗣担任前锋,再次攻陷洛阳,被任命为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刺史。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十日,田承嗣以魏州降唐,受封魏博节度使,驻地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大街乡一带),占据今冀鲁豫三省交界一带,与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并称“河朔三镇”。
在张桥行市设置永济县,在一般人看来,这里交通便利,商贸畅通。其实这一年是田承嗣受封魏博节度使的第9年,更深层的是田承嗣想凭借永济渠的便利交通而大肆敛财和扩充势力范围,设县仅仅是这套组合拳中的第一步。
天宝之后,唐王朝再也无法驾驭“河朔三镇”,而实力最强地处“河朔心腹”的魏博镇,则是北方藩镇割据的首府和中心。
在藩镇割据的时代,军队是最基础的保障力量,因此田承嗣不遗余力地大肆扩充军队,其“举管内户口,壮者皆籍为兵”,短短数年就将军队扩充到10多万人,田氏便有了和朝廷分庭抗礼的资本。
田承嗣还在持续扩大势力范围。同是大历七年,他在逼迫唐朝廷承认“天雄军”之后,还自行建立了澶州(治今河南濮阳),将地盘从原有的五州,扩大为魏、博、澶、相、卫、洺、贝七州四十三县,吞并了“相、卫”。
田承嗣不断聚集财富,“版户不籍于天府,赋税不入于朝廷”,且“郡邑官吏,皆自署置”。原本这些官吏应该由中央朝廷委派,但此时,一方面朝廷委派的官员或者不敢赴任,或者无人可以委以重任,另一方面田承嗣“完全不给朝廷面子”,强行委派亲信去担任幕府要职,甚至在抢夺而得的州县,也大肆驱逐朝廷派员,安插自己的部下。
经过多年经营,魏博镇最终被田承嗣打造成朝廷难以控制的藩镇。无可奈何的唐王朝,居然采用了“和亲”的方式,希望来笼络这个河朔第一军镇。田承嗣有11个儿子,其中第三子田华竟先后娶了代宗永乐、新都两位公主,六子田绪娶了代宗第十女嘉诚公主。
聊城日报重磅推出专题报道《两河交汇话“永济”》(二)

隋唐时期河北道南部地图(黑色标注为隋唐时期地理位置,棕色标注为现代地理位置)
元和八年(813年)《元和郡县志》记载:“永济县,临清县(今河北临西县城)之南偏,大历七年(772年)田承嗣奏于张桥行市置,西临永济渠,故以为名。”在唐朝,永济县隶属魏博节度下的贝州(治清河,在河北今清河西北),有35个乡,名下有包括永济县在内的10个县。唐天祐三年(906年)八月十四日,从魏博奏请,割贝州永济县隶魏州,至907年唐朝灭亡时,魏州管辖包括永济县在内的14个县。
五代时期,永济县在梁、唐时期属魏州,晋、汉时期再属贝州。后周世宗(柴荣)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初三,废邺都依旧为天雄军大名府,以贝州之永济县改属大名府。
截至北宋建立前夕(960年),大名府行政区域范围包括馆陶县、冠氏县、永济县等17个县。北宋时期朝廷对行政区域范围做了调整。因大名府为都城,又别称魏都、北都等。河北东路治大名府,辖大名、开德、河间3府和沧、冀、博等11州,永济县属大名府。
黄河自宋庆历八年(1048年)商胡改道后,频繁的决口和改道,也给大名、馆陶下游的永济县带来灾难。熙宁五年(1072年)降永济县为镇后,并入馆陶县,后又改隶临清县。至此,永济县在历史上存在了整整300年。
永济县辖四乡 东西长百里
唐宋时期为土地广袤的大县
永济县大致位于今临清市、临西县南部,冠县、馆陶县北部,具体情况又是如何呢?
永济县下辖4个乡,亦见于《元和郡县图志》:“永济县,紧,四。东至州一百一十里,本汉贝邱县地,临清县之南偏。”“紧”是永济县的等级。京都所在之地为赤县,靠近京都之县为畿县,其余诸县则按地理条件优劣、人口多寡划分为望、紧、上、中、下五等。
著录中所言“四”,指永济县下辖四个乡,但并未言明四乡之名。幸运的是,民国至今在漳卫河沿岸出土的十余块墓志中,有几块详细记录了四乡的地望和名字,填补了史书记载的缺憾。
永济县的北部有白水乡。2016年3月在今河北馆陶县山才村卫运河主流西侧出土《唐故滎阳郡河南府于夫人墓志铭并序》,记载有“以咸通十一年正月廿日祔葬于永济县白水乡山才村先茔之礼也。”志主卒于唐咸通九年(868年)三月十七日,其妻卒于唐大和九年(835年)正月十七日,合葬于咸通十一年(870年)正月廿日。不难发现,白水乡为永济县四乡之一。
永济县的中部有栢社乡。2015年9月,临清市烟店镇王庄村以北长顺渠出土了五代后唐时期租庸使孔谦的家族墓,其父孔昉、其弟孔立的墓志铭现由临清市博物馆收藏。其中孔昉夫妇《大唐故鲁国郡孔府君乐安郡孙氏夫人合祔墓志铭》显示,孔昉“以大顺二年(891年)五月十八日寝疾,终于永济县私舍,享年四十有六,葬于贝州永济县栢社乡西林村。”这表明地处省道323线,冠县和临清市交界的烟店镇王庄村当时属“永济县栢社乡西林村”。
永济县的西部有太平乡。1991年5月15日,河北邱县梁二庄乡靳兴平村村民在村南挖土时挖出唐代及五代汉潘公墓志铭并序两盒。其一为《唐故荥阳潘府君墓记并序》,文中载:“大中三年(849年)二月十七日,定茔永济县西北界八里太平乡孟柤村。”该家族墓志铭表明地处馆陶县和邱县交界的靳兴平村在唐、五代时属“永济县西北界八里太平乡孟柤村”。
永济县的东北部有贝丘乡。今临清市城区南部,汉隋间即为贝丘县地域。民国《临清县志》载有该时期收藏于临清城南三里庄赵子寿处的《大唐刘处士夫人安定梁氏墓志铭》,其表明该墓位于“永济县贝丘乡南苏孟村”,“刘处士惜未详何名,夫人氏族墓铭虽详史亦难徵”,但“其在本邑(临清)无疑,又葬以大中三年(849年)”。这表明,今临清市南部城区尚属于永济县范围,有贝丘乡。
聊城日报重磅推出专题报道《两河交汇话“永济”》(二)

由于缺乏详尽的记载,其规模、边界难以考证,一直成为研究者的憾事。从《元和郡县图志》永济县“本汉贝邱县地,临清县之南偏”,以及《临清县志》“以临清县张桥店置永济县”来看,可以推断其主体大致由原贝丘县、唐临清县部分地域组成,大体辖域或为今临清市、临西县、冠县、馆陶县、邱县等地的部分地域。
关于永济县的南部界,2008年今冠县东古城镇宋庄出土唐《贾府君墓志铭》记载,墓地在“庄(唐时未知其名)西北二百步,东至冠氏界,北至永济界渠”。此墓葬于“大梁国乾化三年(913年)十一月”据此可以断定,今宋庄村当为永济县南界。
另外,据《馆陶县志》(1736年版)段君墓志铭载:“……以建中四年(783年),岁次癸亥三月戊申朔十一日,终于私第。嗣子坚,卜其年三月二十日丁酉祔永济县之西南礼也……”对于此河北省临西县历史文化研究者杨遵义认为,此墓或在今馆陶县北部木官庄村一带,地处永济县西南方,与宋庄墓同在永济县南部边界附近。
其他边界的确定,围绕宋庄出土唐贾府君墓志、临清南三里庄唐刘处士夫人安定梁氏墓志、馆陶县山才村唐于夫人墓志、邱县靳兴平村唐潘公墓志等,从其出土的位置、志文地域记载等信息综合分析,永济县东界至少在临清三里庄—烟店镇王庄—冠县宋庄线以东南;北界至少在临清三里庄—馆陶县山才村线以北;西界至少在邱县靳兴平村西北8里。
综合以上信息,并结合唐代位于贝州最南端,宋代后归属馆陶县、临清县的地理特点,参考唐、五代和北宋行政区划,以及馆陶临清、冠县、邱县等地域变化沿革之趋势,永济县当为西南至东北狭长,东西百里、南北五十余里的地貌,范围包括今临清市东南部,冠县西北部,河北省临西县南部、馆陶县东北部、邱县东南部,在唐宋时期绝对是一座土地广袤的大县。
《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年)完成。书中记载:“永济,上,本隶贝州,大历七年,田承嗣析魏州之临清置。天佑三年(906年)来属。”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七十“量户口定州县等第例”武德令:“户五千以上为上县。”“至开元十八年三月七日。以六千户以上为上县。”由此来看,永济县当属上县行列。有考证认为“唐代一户平均6人”,据此看来唐朝时永济县人口约3.6万人,这也符合其地处大运河要道的经济繁荣实际情况。
历经五代,进入大宋一朝,据《太平寰宇记》54卷·河北道三魏州条目记载:“永济县。北九十里,元四乡。”此时永济县或仍辖栢社乡等四乡,或表明其规模较之唐时相对稳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