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运河畔的皇窑贡砖

标签:
卫运河丘县烧制馆陶县邱县皇窑贡砖文化 |
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这里的地域属馆陶县管辖,今天的冠县北馆陶镇为馆陶县治所,在距其西北卫运河西岸只有二里之遥的有东厂、西厂两个村,过去称“丘县厂”,历史上是丘县的飞地,为何隔着馆陶这么多村庄,在距邱县县城丘城四十多里,在这里建一个“丘县厂”呢?丘县因避讳孔圣人之嫌早已被改名为邱县,河北邱县学者蒋兆海先生介绍对此颇有研究:据明万历四年《丘县志》载:“在城东(今邱城)东四十里卫河岸,县有官窑场一座,窑夫四名,年俸银32两。”永乐年间烧制粘土砖,质地优良,被朝廷选中,每块砖均钤丘县厂戳记,用黄裱纸封好,装船运抵天津转至京城,专供建筑宫殿、陵寝之用。原来此地就是邱县为皇宫陵寝烧制城砖和墙砖的地方。
在明代,这里不仅仅只有邱县的窑厂,卫运河边仅窑厂就有几十座。据《中国运河网》馆陶篇记载,“沿馆陶卫河两岸的毛圈、刘圈一带有皇窑 72座,主要烧制皇城砖和黑陶。据有关专家考证,北京紫禁城所用砖即产于此地,这一点从窑址残存的残迹和发掘出的古陶制品也大可证实。”这里就是馆陶县为皇家烧造贡砖地方。据清光绪重刊本《馆陶县志卷三-仓厂》记载:“窑厂,在西卫河岸,系临清者凡三:南馆陶厂------,马栏厂-----,拳儿寨厂-----。”今天的冠县东古城镇过去曾称南馆陶,这里的南馆陶厂归属东昌府所属县及平山卫管辖,卫运河北侧有个马栏厂村,这里就有广平府所属六个县窑厂十四座,有“地共九顷三十一亩”。临清市烟店镇拳儿厂村原来叫拳儿寨厂,这里就有广平府肥乡成安窑厂八座,有“地共十二顷七十亩”。时至今日,马栏厂和拳儿厂就成了他们村庄的名字。《馆陶县志》还记载,“考临清设有工部分司,监督窑厂陶造城甓,其窑户匠民俱隶临清,相邻郡县始亦兼有,后奉裁革。”明代,尖塚村是馆陶县位于卫运河旁最北边的小村,据《堂邑县志》记载,在今天的临西县尖塚镇也有堂邑县属的窑厂。
宫殿宏伟城坚陵固--凝结智慧
在一般人看来,制坯烧砖是一件粗活,但是贡砖制作工艺却颇为讲究,贡砖烧砖用的土要选用两岸特有的“莲花土”,过完大筛子,还要过一遍小筛子。然后像滤石灰一样,将土用卫运河水(俗称阳水)的水滤满一池,待泥沉淀后,再从滤池中将泥取出,窑工用脚反复踩匀,才能用来脱制砖坯。脱制砖坯要先在砖模里铺上一层湿布,然后从踩好的泥堆上取下一块约七八十斤重的泥团,经过反复摔揉加工,最后用力摔入砖模中,既要保证砖模的四角四棱被填满填实,又要保证不会因泥团太小而添泥。然后,把带泥的砖模倒出,由专人检查砖坯质量,保证棱角分明,光滑平整。就这样,一个最好的工匠,一天也超不出400块砖坯。脱好的砖坯晾干之后便可装窑烧制了,烧砖用的燃料是豆秸或棉柴,以其火旺且匀,必须由经验丰富的火把式掌握火候,烧至半个月方能停火。停火后不能立即出窑,此时的砖是红色而非青色,接下来就是洇窑,在窑顶预留的水槽内放水,让水慢慢渗入窑中,水不能太多太急,否则会使窑体炸裂,洇窑约需六七天时间。经过繁琐、复杂的一系列过程,烧制的砖方能“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运河贡砖,堪称火与土的神奇奏章。
这里贡砖的烧制,始于明永乐年间,至明末清初结束,延续了数百年的历史。多年的贡砖制作技艺也影响了这里的百姓的生活,地处卫运河右侧的拳儿厂村,村民们继承了先人们精湛技艺,十几代来制作销售瓦缸、瓦盆等生活用品,一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村中还有人经营此道、乐此不彼。(戴敬仁)
明弘治丘县厂烧制贡砖(图片转自平恩愚夫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