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运河畔的皇窑贡砖

(2012-03-23 14:44:27)
标签:

卫运河

丘县

烧制

馆陶县

邱县

皇窑贡砖

文化


    地处山东冠县、临清和河北馆陶县交界的漳卫运河,历史上曾“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凡漕粮入津、芦盐入汴,率由此道”。 经历了隋唐永济渠到卫运河千年演变,承载着鲁西豫北冀南航运昔日的繁荣,现在早已是水退船隐,只留下历史追寻的故人往事。当我们再次踏上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沃土,审视这片神奇的土地,一块块残砖断瓦,却令人充满探寻的目光。

                    周边府县建窑烧砖--遍地开花

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这里的地域属馆陶县管辖,今天的冠县北馆陶镇为馆陶县治所,在距其西北卫运河西岸只有二里之遥的有东厂、西厂两个村,过去称“丘县厂”,历史上是丘县的飞地,为何隔着馆陶这么多村庄,在距邱县县城丘城四十多里,在这里建一个“丘县厂”呢?丘县因避讳孔圣人之嫌早已被改名为邱县,河北邱县学者蒋兆海先生介绍对此颇有研究:据明万历四年《丘县志》载:“在城东(今邱城)东四十里卫河岸,县有官窑场一座,窑夫四名,年俸银32两。”永乐年间烧制粘土砖,质地优良,被朝廷选中,每块砖均钤丘县厂戳记,用黄裱纸封好,装船运抵天津转至京城,专供建筑宫殿、陵寝之用。原来此地就是邱县为皇宫陵寝烧制城砖和墙砖的地方。

在明代,这里不仅仅只有邱县的窑厂,卫运河边仅窑厂就有几十座。据《中国运河网》馆陶篇记载,“沿馆陶卫河两岸的毛圈、刘圈一带有皇窑 72座,主要烧制皇城砖和黑陶。据有关专家考证,北京紫禁城所用砖即产于此地,这一点从窑址残存的残迹和发掘出的古陶制品也大可证实。”这里就是馆陶县为皇家烧造贡砖地方。据清光绪重刊本《馆陶县志卷三-仓厂》记载:“窑厂,在西卫河岸,系临清者凡三:南馆陶厂------,马栏厂-----,拳儿寨厂-----。”今天的冠县东古城镇过去曾称南馆陶,这里的南馆陶厂归属东昌府所属县及平山卫管辖,卫运河北侧有个马栏厂村,这里就有广平府所属六个县窑厂十四座,有“地共九顷三十一亩”。临清市烟店镇拳儿厂村原来叫拳儿寨厂,这里就有广平府肥乡成安窑厂八座,有“地共十二顷七十亩”。时至今日,马栏厂和拳儿厂就成了他们村庄的名字。《馆陶县志》还记载,“考临清设有工部分司,监督窑厂陶造城甓,其窑户匠民俱隶临清,相邻郡县始亦兼有,后奉裁革。”明代,村是馆陶县位于卫运河旁最北边的小村,据《堂邑县志》记载,在今天的临西县尖镇也有堂邑县属的窑厂。

                    工部营缮驻地督办--皇家直管

 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移都北京,为了修建紫禁城和帝后陵寝需用大量的砖瓦,于是于永乐初年,工部专门在临清设有工部营缮分司,并驻有工部侍郎或郎中主持,其规格之高,足见其重要性。其主要任务就是负责督办管理建窑、烧砖、建筑运往京城。当时,每座官窑设两个窑,有负责管理的窑头、负责技术的工程技师把式,再就是窑工,大约五十人左右。每窑大约要烧制半个月,燃料要用八、九万斤,能出三千到四千砖。所用的燃料主要为棉柴和豆秸,都是由专门人员从东昌府属县以及附近东平府东阿、阳谷、寿张等地督办。砖出窑后,要经过严格的检查,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有城砖、副砖、平身砖、斧刃砖、券砖、望板砖、线砖、方砖等,每块砖的规格有二尺、尺七、尺五、尺二等,重的达七、八十斤,用黄裱纸包装封签,借运河之利运至京城,当年运送贡砖是皇差,规定官船每船搭乘量为96100块不等,民船每船船搭1012块不等,运送中不得损坏或丢失,否则包赔治罪。

宫殿宏伟城坚陵固--凝结智慧
    今天北京城里故宫、皇陵那些雄伟的古建筑,历经几百年,仍保存完好,令人赞叹不已,无不得益于贡砖烧制的精湛技艺。

在一般人看来,制坯烧砖是一件粗活,但是贡砖制作工艺却颇为讲究,贡砖烧砖用的土要选用两岸特有的“莲花土”,过完大筛子,还要过一遍小筛子。然后像滤石灰一样,将土用卫运河水(俗称阳水)的水滤满一池,待泥沉淀后,再从滤池中将泥取出,窑工用脚反复踩匀,才能用来脱制砖坯。脱制砖坯要先在砖模里铺上一层湿布,然后从踩好的泥堆上取下一块约七八十斤重的泥团,经过反复摔揉加工,最后用力摔入砖模中,既要保证砖模的四角四棱被填满填实,又要保证不会因泥团太小而添泥。然后,把带泥的砖模倒出,由专人检查砖坯质量,保证棱角分明,光滑平整。就这样,一个最好的工匠,一天也超不出400块砖坯。脱好的砖坯晾干之后便可装窑烧制了,烧砖用的燃料是豆秸或棉柴,以其火旺且匀,必须由经验丰富的火把式掌握火候,烧至半个月方能停火。停火后不能立即出窑,此时的砖是红色而非青色,接下来就是洇窑,在窑顶预留的水槽内放水,让水慢慢渗入窑中,水不能太多太急,否则会使窑体炸裂,洇窑约需六七天时间。经过繁琐、复杂的一系列过程,烧制的砖方能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运河贡砖,堪称火与土的神奇奏章。

这里贡砖的烧制,始于明永乐年间,至明末清初结束,延续了数百年的历史。多年的贡砖制作技艺也影响了这里的百姓的生活,地处卫运河右侧的拳儿厂村,村民们继承了先人们精湛技艺,十几代来制作销售瓦缸、瓦盆等生活用品,一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村中还有人经营此道、乐此不彼。(戴敬仁)

     

 http://s10/small/67a3db87gbbe36d56d259&690
明弘治丘县厂烧制贡砖(图片转自平恩愚夫博客)

http://s16/small/67a3db87gbbe36dcd88bf&690

明正德丘县厂烧制贡砖(图片转自平恩愚夫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