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昔者弥子瑕有宠於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教哉!为母之故,亡其刖罪。”异日,与君游於果围,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亡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於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馀桃。”故弥子之行未变於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於主,则智当而加亲;有赠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读了上面的两个小故事。感觉到以韩非子之聪慧,尚不能伴君以善终。究其原因:韩非子知道人在做出决定的时侯,其个人爱憎态度决定了一切!但他摆脱不了辅佐君主的忠诚。以及法家的律己之德。还是名利之心左右自己的行动。倘若真的淡泊名利,不为君王所用。隐逸山林。其因游说君王的死或许可以避免。由此我想到:老子骑上板角青牛,西出玉门关,渡流沙而不知所终!何故?真的智者是隐于世间而保全性命。这才是生命的大智慧。
当年屈原在投汨罗时也有一段与渔父的精彩对话。应该说各有智慧。屈原以死来成就忠君爱国之名。看来自古名利都要靠巨大的代价,乃至生命来换取的。
韩非子知道人主有逆鳞而婴之。是明知故为。难怪人主会震怒。他总是捅到人主的要害痛处。这就难怪人主逆鳞贲张,要他性命了!
为人处世,顺势而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