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记忆种出一片金灿灿的“水稻”——王晓春散文集《剪一段记忆种下》序

(2015-11-27 12:50:13)

  把记忆种出一片金灿灿的“水稻”

                    ——王晓春散文集《剪一段记忆种下》序

                   

 何小龙

 

    因为叙事长诗《丰碑颂》的创作,我对庄浪的历史和今天的变化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曾经,这是一片苦焦的土地。有当地流传的民谣为证:“十山九破头,河水向西流。”经过庄浪人民数十年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把荒山秃岭缔造成“梯田王国”,被列为全国文物文化保护遗产范畴,成为令世界瞩目的“人间奇迹”。而在这场改造山河的伟大接力赛中所培育的“庄浪精神”,已经成为一面精神旗帜,在引领庄浪儿女沿着先辈铺设的梯田阶梯,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攀登。

今年10月,新任庄浪县作家协会主席王晓春邀请我参加了县作协举办的第一届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文风》杂志第二期赠阅活动及在郑河乡关山朝那湫举行的公祭人文始祖伏羲仪式,使我对庄浪的人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我曾以记者身份多次参加过有关平凉历史文化研讨会,记得在崆峒山举行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考古学家范三畏先生根据考证提出:今甘肃平凉市庄浪县桃木山西麓朝那湫即雷泽。传说天帝的女儿华胥在雷泽踩着了蛇迹(又说特大雷神的脚印),因此怀孕而生伏羲。伏羲画八卦、结网罟、取火种、兴嫁娶、造书契、立礼法、尝百药、制历法、创乐器,乃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那么,了解了这段历史,完全可以说,关山朝那湫已经不再是自然层面的高山湖泊,而是一个文化符号,即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作为炎黄子孙,在我的骨子和血液里积淀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这次去探访朝那湫,就具有了朝觐中华文化源头的意义。因此,面对关山朝那湫以及她哺育的一草一木,我的心中充满敬畏的情感。

在当天的会议中,有作家提出自己的希望:“庄浪作家要以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为素材,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学作品。”

可喜的是,近年来,伴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文学创作氛围日益浓厚,特别是随着文学机构的设立完善,《文风》杂志的创办,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热情。王晓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她的新著散文集《剪下一段记忆种下》,是她的又一成果。

坦率讲,她的散文基本还是按照传统手法创作的,没有非常强的“叙事性”,即现在散文界提倡和流行的“在场感”,而以抒情、说理见长,即便有叙事,也是比较概括的。但是,她的学识、眼界和充满豪气的胸怀,却又使她将似乎大众化的文字写得非常到位,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气势,整体看来比较大气。

《剪下一段记忆种下》是一章散文诗的标题,作为书的名字也很恰切。我曾和文朋诗友交谈过这种认识:作家靠记忆写作,记忆是他们人生经历和各种经验积淀的产物,用记忆写的文字,就是作家的“个人史”。后来,在读中外一些书籍的时候,我发现,关于记忆的重要性,许多作家、学者都有论述。比如,俄国生物学家谢切诺夫说过:“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生活的基本条件’。”他还指出:“如果没有记忆,那么我们的感知觉就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而随即消灭,这样就会使人类永远处于新生儿的状态。”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说过类似的话:“这种创造活动(指艺术创作)还要靠牢固的记忆力,能把这种多样图形的花花世界记住……”

王晓春正是从记忆里一茬茬采撷着素材的“秧苗”,然后种植出一片金灿灿的“水稻”——一篇篇文学作品,让读者既咀嚼到她丰收的喜悦,也品味到她“耕作”的艰辛。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意思是:能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先的,没有比言早的,没有比声近的,没有比义深的。他把情感列于第一要素,可见情感在创作中的重要性。

读王晓春的散文,其感情之真挚、之炽烈,令人砰然心动。尤其是她失去儿子后,写的许多文章,可谓字字浸透了泪水,句句饱含缅怀的深情。我深深体会到,丧子之痛在她的心里刻下一道永难被时间抹去的伤痕,这是一段浸透血泪的“记忆”,在《剪一段记忆种下》、《凤凰山开满凤凰花》、《红尘一梦》、《魂断三千》、《三生缘》等多篇散文里,她运用神话传说、佛教思想,通过超常的想象力,打通人、神、鬼界限,委婉地表达和倾诉了这种痛苦,也试图化解这种痛苦。她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在俗世想不通的问题,她从佛教的角度去探求,去阐释,于是,就想通了一些人的生死轮回问题,由此解开心里的疙瘩而释怀,而豁达。曾有人说,若想把文章写得深刻,有禅味,多读读宗教一些书籍,特别是道教思想和禅宗。我从王晓春这方面的文字里,看到她可贵的努力。因此,她写的悼亡文字,写的神话故事,要比我以前读到过的类似题材的文字,更要奇诡一些,深刻一些。

王晓春散文的第二个特点是:构思严谨,用词凝练,许多篇章可作为散文诗来读。这些文章,切口虽小,却因为能够将思绪纵情放飞,谈人生理想,生活感悟,又能讲得很透彻、到位,就有了一定的思想性,从而提升了文章的格调,而非一般性抒发心情的“博文”。比如,在《灵魂韵味》一文中,她是这样起笔的:“冬,清凉,一个人的世界,是音符的溪流,指缝间溢出潋滟波光。心动于乐,目光追逐敲击键盘的声响,独舞文字舞台,盛装出场,没有观众又何妨?起步,抬足,回眸,亮相,惊艳一室。”在谈到灵魂的韵味时,她说:“韵味是一个人的心性、修养、文化的总和,不用标榜,不用表白,慢慢从里到外散发出来。它不是走红地毯时的昙花一现,也不是舞池中的惊鸿一瞥。它是居家时的一份随意美好,是净窗明几间阅览群书时的恬静!”读到这里,她那种不愿流俗而自强自重的女性情怀便跃然纸上,令人感佩。 
    
王晓春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具有鲜明的思辨色彩。这类散文在集子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她通过写《康熙王朝》、《红楼梦》、《西游记》、《汉武大帝》等电视剧影评,对诸如汉代名将霍去病、秦代商鞅、清代名臣周培公等一些古代历史人物功过的解读和评说,向读者打开一扇扇了解中国一些重要历史和著名历史人物生平、思想的窗户,会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增长学识,启人思索。我由此看到王晓春散文大气、深刻的一面,看到她博览群书的勤奋和执着。

因写《高山下的花环》而成名的军旅作家李存葆,如今致力于创作文化散文,我注意到,他的文化散文多以某个与中国重要历史和人物有关联的文化遗迹为素材,既写出游历的现场感,又还原了这段历史和人物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同时夹叙夹议,使笔下的文字呈现出宏阔、深邃的气势。我个人认为,这种写法王晓春可以借鉴,并成为她今后散文创作的一种方向。事实上,她的几篇散文,已经朝这个方向靠近。比如,她写河西走廊的系列文字,而《拜访大散关》这篇散文,写得尤其完美。她以宝鸡大散关为轴线,展开笔墨,描述了许多与这一军事要塞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有刘邦、项羽之争;有老子西出大散关典故;有曹操用兵之策;有驻边大将吴玠抗击金兵的战事;有大诗人陆游亲临战场的英雄气概和他留下的著名诗句……这般行文,有种男性作家散文的硬朗、大气和厚重,足见她的视角之开阔,学识之渊博。

艺无止境。我们都在路上。

我衷心祝愿:在她的带领下,庄浪的文学事业能够蓬勃发展,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新气象;也祝愿她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能够走得更远,写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

是为序。

                                                         201511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