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诸葛亮悲剧的根源

(2015-09-15 17:38:11)
标签:

历史

诸葛亮

司马懿

悲剧

曹操

分类: 书山探胜

诸葛亮悲剧的根源

我们平常所说的悲剧是指生活中的一切不幸;但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却并非如此,它是将历史和现实中的悲剧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提炼,从而激起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对美的追求!通俗地说,文学艺术中的悲剧是看美好的事物灭亡;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全书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讲述他辅佐刘备父子建立蜀汉政权,然后北伐中原,光复汉室的故事。诸葛亮不但是忠义的楷模,还集智慧和胆略于一身。他上知天文下懂地理、行军布阵、阴阳五行、数理逻辑无所不通无所不晓。然而,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皆无功而返,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命丧五丈原,享年54岁,令人扼腕长叹!

笔者认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生际遇是一出典型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当笔者看到他生命悲壮谢幕的那一刻,故事带给我的是深深的遗憾和悲哀。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足心表达这种心境:“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掩卷深思,笔者认为,诸葛亮悲剧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不知正确与否?笔者愿与诸君共同探讨!

首先,诸葛亮的悲剧与其性格有关。

人们在研究三国演义的时候,往往只重视它的史学、军事和政治价值,而对于它的文学价值认识不足。都认为它的人物刻画过于简单,没有达到典型化的高度。其实不然,笔者认为《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是相当成功的,几个主要人物大都塑造得丰满生动,非常可爱。认真分析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的时候,设计了他许多的性格缺陷,正是这些性格缺点,才导致了诸葛亮悲剧的最后形成。这些缺点笔者主要列举三点:

第一,优柔寡断。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百万雄兵,“奉词伐罪”,剑指江南。当时诸葛亮初出茅庐崭露头角,博望坡初次用兵便克敌制胜。大敌当前他指挥若定,正确地采取联吴抗曹的战略;与周瑜一起出谋划策,火烧赤壁,使曹操全军覆没,落荒而逃。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在整体军事布局上举重若轻,挥洒自如;但在华容道截杀曹操的人选安排上,却犹豫再三;最后打算安排关羽,但担心关羽曾受曹操恩惠较多,怕他临时会徇私情放过曹操。关羽当时信誓旦旦,表示自己所受的恩惠都已经回报过了,不再欠他什么人情,这次如果碰到曹操决不会放过他,并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因此相信了关羽。关羽领兵去后,刘备就提醒说,关羽生性仁厚忠义,到时肯定出问题!然而军无戏言,军令状都已经立了,关羽也早已领兵走了,诸葛亮只好找借口说:“亮夜观天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

试想,如果在花容道换了张飞,曹操还能逃过此劫吗?此后,诸葛亮还用得上六出祁山吗?历史将会被改写!

第二,刚愎自用。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长处在于他博古通今,无所不能;但笔者认为,他的长处恰恰就是他的短处。同曹操、曹丕、孙权、司马懿等人相比,他更缺乏的一点是博采众长。整个三国演义中,很少看到他有采纳和利用别人观点的时候,处处给人一种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优越感。正因为他的这种过于自信,才导致了谋士们很多好的意见没有被采纳执行;最后导致了毁灭性的失败。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白了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得人才则得天下,失人才便失天下。曹操的成功,就是因为他网罗了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司马懿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并且充分调动他们献言献策的积极性。谋士们也需要成就感,当他们的建议被采纳时,就体现了他们的价值,他们就会更加效忠于国家。而其他更多的人才也会闻风而致,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而诸葛亮很显然就缺乏这一点,因为他不善于广纳忠言,也阻止了人才的归附,因而造成了蜀国人才缺乏,势单力孤。庞统征西川战死落凤波后,除了他本人,其再也没有独当一面的军事人才了!如果有,就不会失掉荆州;如果有,就不会被陆逊“火烧连营”;如果有,就不会在他出祁山时,只要吴国有个风吹草动,就会首尾不济、自顾不暇!

蜀汉建兴四年(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新君曹睿年幼。诸葛亮成功采用“离间计”,削掉了心腹大患司马懿的兵权后,认为北伐时机成熟了;于是在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向后主刘禅献《前出师表》,拉开了他的艰苦卓绝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的战幕。就在诸葛亮献表早朝的当天,太史官谯周当庭进谏,认为中原气盛,北伐曹魏是逆天而行,必将徒劳无功;诸葛亮虽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固执己见,不听劝谏,坚持北伐。

刘备在白帝城临终之时曾对诸葛亮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但诸葛亮没有真正接受先主的劝诫。在一出祁山时,错误地将镇守街亭的重要任务交给了马谡,招致了司马懿毁灭性的打击。一出祁山宣告失败!诸葛亮痛心疾首,哭斩马谡,并自降官一级。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祁山北伐曹魏。这一次又遭到了太史官谯周的苦苦劝谏,列举出师中原的种种不利因素,指出:丞相只宜谨守,不可妄动!然而,诸葛亮再一次忤逆良言,深入险地,北伐曹魏。犯错是要付出代价的,诸葛亮六出祁山,付出的代价是他五十四年慷慨而悲壮的一生!

笔者认为,诸葛亮北伐曹魏有点操之过急,就当时的敌我悬殊对比来看,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如果他采纳谯周的意见,带领蜀国民众,据山川之险,休养生息,静观其变,伺机取胜,历史也许会从新改写!他本人也不会在连年征战英年早逝。

第三,过于谨慎,导致领导失当。

诸葛亮作为一国丞相,然而事无巨细,皆亲力亲为;士兵责罚二十杖以上他都要过问,甚至校对公文这样的小事都要亲自出马。主簿杨颙谏之,不听!当司马懿得知诸葛亮事做得多,饭却吃得少时,便知他命不长久。因此,死守不战,以待自变。

笔者认为,作为一国首辅,他必须是一个领袖。他应该像曹操那样,知人善用,充分调动属下的积极性,发挥团队的力量;他必须善于借人之力,借人之智。如果像诸葛亮那样,自降身份成为一个管理者,事事皆亲力而为,那么终将落得形疲神困,英年早逝!

其次,诸葛亮的悲剧与命运有关。

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与司马懿斗志斗勇,可谓惊心动魄,精彩纷呈。第六次出祁山,诸葛亮是抱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必死精神出征的。出征前,爱将关兴病逝,噩耗传来,诸葛亮痛悲痛欲绝,几度晕厥;加上太史谯周苦苦劝谏,种种不利,使出征之前充满了悲壮情调,似乎也预示着孔明此去凶多吉少。

第六出祁山是孔明与司马懿智慧较量最为激烈的一次。司马懿坚守不出,以逸待劳,以静制动,想静观蜀军粮尽兵疲后自乱,然后乘胜追击,大破蜀军。而诸葛亮务求速战,采取各种方法引诱司马懿出战。上方谷一役,成功将司马懿引进了葫芦谷,以惯用的火攻之法,几乎将司马懿父子烧死在谷中。然而,天降大雨,火不能着,眼睁睁地看着司马懿父子成功逃脱。诸葛亮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就是命运!

最后,诸葛亮的悲剧与历史和社会有关。

正如三国演义第一回开头所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三国鼎立各据一方,天下分裂一百多年。当此时,曹操统一中原,历经三代,励精图治,国力强盛,大有一统天下之势。时代的潮流锐不可当,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统一的步伐谁也阻挡不了。诸葛亮的悲剧怎么能够避免得了呐?

历史往事都成过眼云烟,英雄人物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最后,让我们用明代杨慎的《临江仙》作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