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县平陵三中校长黎利文
(2010-05-07 17:13:49)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中学部 |
赤子有志勤耕耘 丹心治教倾真情
——以人格魅力治校的龙门县平陵三中校长黎利文
由金龙大道偏右转,经过离镇政府不远处的小道,沿着碎石铺就坎坷不平的土路,直达平陵三中,已是感觉颠簸得厉害。这样的路,平陵三中的全体师生每天都要走几个来回,可想而知,这种毅力本身就是对人的一种磨练!起到了劳其筋骨,锻炼其体魄,树立其宏志的作用!
平陵三中人的发展观在哪里?于老师,是一种圣神的职责;于学生,则是知识的海洋,繁花似锦,多姿多彩的人生。
清新的空气,宁静的环境,远离喧嚣,平陵三中的确是一块静心学习的福地。学校自1995年建校至今,倾注了多少师生辛勤的汗水,这对于生于斯,长于斯,从这里第一步踏上讲台的黎利文最有体会。
2007年,在龙华中学担任了4年校长的黎利文,又调回到他最初工作的地方,环境依旧,学校依旧,改变的是他带着改革学校面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心。摆在他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搁在他肩上的担子也相当沉重。
领路人就是要走在前面
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学生,是黎利文治校的宗旨。他认为:作为一校之长,培养学生成才责任重大,教育本身就应该定位于服务,为国家、为社会,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培养出一批品学兼优,新时代的合格人才,校长必须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给师生们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楷模。
黎利文的家早些年本来就已经搬到了龙门县城,但自从他调回平陵三中,回家的时间却减少了很多,除了节假日,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吃住在学校,无论刮风下雨,早上他总是第一个站在校园,迎接崭新的一天,守候师生们的到来;晚上最后一个下班,送走一天的晚霞。
校长的治校理念,校长的思想素质,校长的业务能力,不仅决定着一所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决定着一所学校办学质量。作为学校领路人的黎利文深知要想办优质学校,办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不仅要有一颗赤诚、热爱教育之心,而且还必须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及领导才能。在与黎利文的交谈中,他曾戏称自己是全能候补,除了他所教的课程之外,哪一位教师因为有特殊情况需要请假,他就补上这个教师的空缺。
为了把学校有限的资金都用在刀刃上,他采取管理和资金两手抓的方式,每学期尽可能挤出两三万元资金重用于奖教奖师,对那些有突出贡献,不辞辛劳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予以奖励,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分发给教师们的岗位津贴,领取最多的总会是班主任和课任教师,他和班子成员得到的津贴总是排名在后。这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得到了教师们的交口称赞,大家一致认定,黎校长处事公正。学校分配下达的各项任务也从不打折扣,形成了人人争先,个个努力的良好风尚。
以德能的标准组建班子
2007年,黎利文刚调回平陵三中时,所面临的局面是人心浮动。的确,学校因为外部环境和内部建设受到资金限制,难以尽快改观,一部分教师思考着调动地方或岗位,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班子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凝聚力。
班子建设的过硬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的前途。两年来,黎利文通常以德能标准来遴选和考察班子成员,用业绩来作为用人的标准。他十分重视学校的领导班子队伍的建设,注重提高班子成员的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除了自己坚持政治学习和教育教学管理外,还组织班子成员实行政治学习制度化,师德教育经常化,业务学习系统化。
通过学习,班子成员提高了思想认识,增强了素质意识,充分认识到肩上所负之责,也懂得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感,知道了管理要遵循教育规律,同时也必须以德服人。
黎利文制定的领导学习制度、蹲班、蹲级制度和值日巡查制度,在学校形成了一个风向标,使班子成员牢固的树立起管理就是服务的概念。这种以目标管理为旗帜的现代手段,给学校各部门和个人指明了奋斗目标,使人人都明确职责,努力地完成自己的岗位责任,也使每个班子成员都能尽其才,竭其力,展其能。一个讲正气、讲和谐、讲团结、讲民主,讲奉献、重实绩、年富力强,特别能战斗,具有极强号召力和凝聚力的领导集体已经形成。这个集体深受师生的支持和拥戴,从而更加激发起师生们的乐学乐教斗志,进一步调动起教师们的积极性。短短的时间内教师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种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已经蔚然成风。学校的校容校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赢得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和人民群众的信任。
人本管理和制度化并重
教师是学校的中流砥柱,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实施者,一个校长能够带动好整个教师队伍,也就下活了学校的全盘棋!
黎利文无疑就是一位善弈者,在对教师的管理上,他始终注重人性化管理,从不以权压人,颐指气使,而总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工作中,他事必亲躬,率先垂范,还经常深入班级、教师和学生家中,了解师生学习、生活上的第一手材料,摸清师生学习生活中的思想动态,把教职工的情绪作为工作中的第一信号,把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改进工作方法的基础,把教职工满意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改善原有管理中笼统、模糊的粗放型管理,是黎利文一直致力完成的任务。在他和全体教职员工一起讨论制定的《平凌三中学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中,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各项工作都做了详细的目标管理规定。从抓“三风建设(校风正、教风严、学风浓)”,到分级、分科、班主任的细化管理;从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到政治科组的思想政治讲座;政教与教务分工不同但相互协作,直至把学校的公共场地、花圃、树苗等都详细划分为若干管理区域,由班子成员,教师和班级包干管理,职责、要求、任务和奖罚都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形成从校长、班子成员、教师到每个学生,人人参与,层层负责的管理网络。
在管理层面上,黎利文一改由上级评价下级业绩的方法,采取让教师评价行政领导,由学生评价教师的方式,把管理与监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校管理逐渐由模糊式管理向明朗的制度管理转变,由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现代科学管理转变,由权利管理向能力管理转变,由粗放型管理向依法治校的科学管理转变。这种创新,赢得了师生的信任和好评,取得了工作的主动权。近年来,师生对学校的信任度,群众对学校的满意度越来越高,社会对学校的好评如潮,不少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学校的变化也赞不绝口,纷纷称颂平陵三中的校风正,学风好,办学路子通畅。
人格魅力是强校的保证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学校,校长就是一个火车头,校长的行事风格,工作作风,一切的一切都影响着每一位教职员工。
为了打造学校的品牌,黎利文认为:作为一个学校的带头人,个人具备的人格魅力无时无刻都会影响着每一个人,校长的个人素质反映着整个学校的风貌。因此,他平时非常注重自身的学习和提升,无论事务多么繁忙,他从没有放松过自身的进修。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各种政策法规,学习国内外的办学经验,来充实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治校方略。
对全校师生,他毫不吝啬的付出自己的爱心,不管是谁有疾苦,他都会送出一份温暖的关怀。面对家乡的父老乡亲和孩子,他决心竭尽全力,誓不辜负这一片热土对他的养育之恩。黎利文开会时总会对教师们说:“在我的工作中,你们是旁观者清,遇到什么做错的地方,有了什么意见和建议,可以随时向我反映,以便我及时调整。”
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平安校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黎利文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忧患与安全意识,多角度地教育学生加强自身安全保护,全方位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近年来,平陵三中体、音、美三科考入特长班的人数大大增加,体育成绩在同类学校一直处于领先位置。
在对教师的管理中,他把师德师风的建设作为考评教师的重要依据,从提高自身素质到敬业爱岗,从服务于学生到提高业务水平,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学习培训机制。全校95%以上的中青年教师参加了学历提高培训,90%的青年教师取得了本科学历,100%的教师参加了教学技能及其他业务知识培训,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这几年,学校先后有300多人次分别获得市、县优秀教学论文、优质课、说课、教学设计一、二、三等奖,仅2008年,学校就有五个研究课题申报市教育局立项,刘伟昌、邓健生、邓水熊等多名教师成为县学科带头人。
把阳光和雨露洒满校园
教育是一项圣神的职业,是一个伟大的爱的工程。
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黎利文就立志献身于教育事业,做一个传递爱的使者。来到平陵三中后,他把营造爱的氛围,倾注爱的力量作为终身追求的目标。他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服务学生、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的优良教风,而且要在每一个细节中都应该体现出无尽的关怀,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歧视,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贴心人和引路人。
平陵三中由于受地理位置的限制,生源资质大多比一中相差甚多,而且学校的环境也比不上一中。尤其每逢刮大风、下大雨,就会给学生上学带来极大的不便。碰到这种情况,黎利文总是亲自带领全校师生,每一个路口都派出教师接送学生;如果是早上,还得要通知学生们不要上学。学校有住宿生300多人,黎利文专门派出两位教师专管,负责检查、指导这些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一旦发现学生有什么困难或出现违纪违规现象,黎利文总会在第一时间与两位教师共同帮助学生们排忧解难,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把爱心迅速传播给学生,把心理疏导运用到问题的首次,减少了学生的第二次犯错率。
平陵三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家长都在外地工作,对这些留守学生的管理,所花的精力并不少于住宿生。学校一方面做到尽量与这些孩子的家长保持联系,及时汇报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在学校,在班级大力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们体会来自社会、来自父母、来自学校和教师的温暖与关怀,树立起学好知识,报效祖国,报恩于所有关心他们成长的信念,使学生们的学习自觉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加强毕业班思想与前途教育的工作管理,是黎利文每个学年都着重强调的工作重点。学校特别拟定出12项良好学习习惯的条例,打造学生刻苦、自觉、奋发进取的品格,充分利用各种优质资源加强学法、技巧辅导,主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提高学习效率。在对尖子生的培养和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他要求各班级教师做到有名单、有计划、有任务、见成绩,使学校形成了低进高出的“加工厂”。
把平凡的工作做好,把爱的阳光洒满校园,黎利文就是这样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不知疲倦地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虽然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早已做好了准备,把建立学校文化长廊,创建教育强镇为己任,带领全校师生走向一个又一个高峰。对过去取得的成绩,黎利文用了一句极朴实的话道出自己的心声:“只要用心做事,刻苦耕耘,就无愧于工作,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家乡的父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