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一流名校 育时代英才
——访惠州市首届高中明星校长邓凡用
在教育的道路上,他们不畏任何艰难困苦,勇往直前。
在教育的进程中,他们执着地为教育奉献自己的青春,无怨无悔。
在教育的轨迹上,他们一旦投身到伟大的教育事业中,就可以与之融为一体。
在教育的历史中,他们肩负着为教育担当着神圣的使命,培育民族的脊骨国家的栋梁。
他们是伟大而又平凡的教育工作者,邓凡用就是这万千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他志存高远,心系教育,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带领着他的优秀团队——惠州市实验中学不断创造出新的佳绩。
--作者题记
引 子
2009年的惠州市实验中学,喜事连连……继今年成功创建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后,今年高考又夺得巨大丰收:本科上线人数达426人,再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加107人,比增34%;比市教育局下达的328人的本科指标超98人,专科以上上线人数1115人,本科和专科上线人数都稳居市直中学第二。其中化学单科全市第一,邱海赵、吴嘉敏、邓献才三位同学获得单科(基础科)满分150分的单科状元。特色教育再获丰收,音体美三科双上本科线人整达81人,比去年净增25人,比增45%。
曾几何时……如果说实验中学的昨天定义模糊不清,师生人心涣散,整个学校乱糟糟,那么今天实验中学这些成绩的取得,则足以说明一切……
我们不禁要问:
是谁能够带领一团糟的学校从转制困境中走出?
是谁有这样的魄力将管理层“大换血”,让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是谁有这样的毅力磨去不适合高中学校的思维习惯,由“中师文化”转变成“高中文化”?
又是谁用前瞻性的目光,使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在整合中师优质资源的基础上,开创特色教育,成为手中王牌?
从彷徨的转制校变成生机勃发的国家普通高中示范学校,惠州市实验中学只用了九年。
惠州市实验中学的九年,就是邓凡用走上学校领导岗位并引领实验中学走向辉煌的九年;九年,一年副校长,八年校长的生涯。
九年,学校成功实现三级跳:2003年“惠州市一级学校”——2006年“广东省一级学校”——2009年“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九年跨越三大步,连续7年高考都保持强劲增长势头,这位经历与众不同的艰辛办学之路却依旧激情四射、热情待人的惠州市实验中学校长——邓凡用,他用一组组平凡的数字,缔造一个又一个高考神话。
九年前,他肩负转制的重任,在没有条件得自己创造条件的情况下,越挫越勇,百折不挠的品质一直在他身上熠熠发光。
上篇 艰难转制:在风口浪尖上跳舞
惠州市实验中学的前身是惠州师范学校。创办于1978年的惠州市师范学校,一直致力于培养各类教育人才为目标,办学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是一所很有影响力而颇具特色的老牌全日制普通中专,它多年来共为社会培养教育人才上万名,为当地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惠州市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它同样逃脱不了被改制的命运。
当2000年惠州师范学校被惠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改制时,整个学校处在一个混乱的状态中,从管理层到师生大家都“慌了神”。当时教育局的一位领导说就是缺一个懂高中教育的校长,这样,先后在湖南省邵阳市一中、广东省惠州市一中任过班主任、科研组长、年级组长等职的邓凡用,因有丰富高中教学经验就被推上了当时还名叫惠州市高级中学(现惠州实验中学)任主管高中教学的副校长。
邓凡用说当时他很感激,能从一个年级组长一下当上副校长,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但是他真正上任后才发现,这个副校长不好当,将一所中师学校转变成普通高中学校,无疑是站在风口浪尖上跳舞,跳得好,将开创惠州教育之先河;跳得不好,将把自己推向无底深渊。但邓凡用无疑属于前者,他以他动人的舞姿征服了所有的观众,出色地完成了这一极具挑战性的演出。
邓凡用说,改制后,首先“慌了神”的就是教师。那些有门路的骨干教师一下就走了七八个。而那些没有走的教师,也不知如何是好,根本无法安心教学。
老师“慌了神”,学生心里也没了底。学校好不容易招到的450多个学生,一下子也跑了近50个。
邓凡用说,由于学校在开始转制时的定位还模糊不清。导致学校里不仅还没有毕业的中师生,还有从外面引进的职业学校的学生,“这样一来,中师、高中、职校,一个学校仿佛变成了三个学校,而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吃住等都混在一起,管理难度大。”
当时学校里没有多少人接触过高中教育,真正有过高中教学经历的,只有3个老师。也正是由于这个学校高中教育基础太过薄弱,一切都得邓凡用亲力亲为手把手地教。
机会总是给努力创造机会的人。任一年的副校长后,2001年邓凡用当上校长,但一大堆问题也直接摆在他的面前:师资问题、生源问题、学校发展方向问题、资金设备问题、教育观念转变问题、教学方法更新问题……在如此多的问题面前,邓凡用没有被吓住,更没有退缩,而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其睿智的目光始终盯着前进的目标,不畏艰辛坚忍向前。
中篇 喜看转变:激流涌动看潮生
教书育人是一项千头万绪的工作,并不是凭一副干劲和几项措施就能立刻出成效的,因此,邓凡用上任之初并没有什么几把火,而是扎实地从基础做起,天天与师生在一起,听课,教研,走访学生,老师征求意见,校园内,教室里,操场上,宿舍里,食堂中都不时闪现着他的身影。不知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和多少遍的论证,在他的脑海里终于勾勒出了一幅宏伟的蓝图,一个个方案,一项项措施,在他的心里涌动。。。。。。
创新办学理念,改进常规教学。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校长的个性、博学、专业水平、分寸感、精力、组织才能等,事实上决定着学校的面貌。而校长的办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办学高度,因此,邓凡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审时度势提出了“以人为本,以质量与特色立校”的新型办学理念。坚持一切工作都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一切工作为师生的发展服务。坚持把“人”作为学校发展的依靠力量,依靠师生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特色是铸造学校品牌的基础。要创品牌,建名校,就必须靠质量,靠特色。
在这一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他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提出“以生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的教学理念。他说,教学不仅要传承知识,还要传承文化,我们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要以学生将来的生存和发展为出发点与归宿,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路人,“从讲台上走下来,把腰弯下来,把师道尊严的架子放下来;让学生的头抬起来,手举起来,话多起来,身子站起来,为学生创设一种成功与欢愉的氛围,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邓凡用根据新课改的新理念和新要求,大胆全面修订改进《学校教学常规》,从抓“实”,抓“恒”,抓“活”方面探索和改进常规教学管理模式。他严格制定各种制度,对教学过程和教研活动以及教学管理都有具体要求,并通过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和公开展示等方式,促使教师养成习惯,还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把常规教学加以灵活应用,对出现的新问题灵活处理。;
创建考评体系,注重校本培训。如何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此,他创建了科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不仅关注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注重教师的师德修养,更注重教师的发展提高过程,特别是他实施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 “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实现了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对学生评价则采用纸笔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和档案资料评价三种方式,从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业成绩、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个性发展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突出个性教育。
为改变教师在中师校时的慢节奏习气,他要求全校教职员工树立“五种意识”(品牌意识、岗位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忧患意识、服务意识),发扬“三种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校为家的主人翁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努力提高师德修养和良好教风的形成。还通过评选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和教研标兵,激励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并制定青年教师“双导师”培养制度,学校选派两名优秀骨干教师(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为导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跟踪指导和培养,使一大批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迅速成长。
创新课堂教学,开设个性课程。老的课堂教学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因此他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从而提出了“三多五不六个一点”的课堂教学要求,“三多”是多讲易错点、易混点、联系点,“五不”是指不满堂灌,不让学生只听不做,不脱离教材,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六个一点”是指起点低一点、底面宽一点、台阶密一点、节奏慢一点、反复多一点、要求严一点。让学生从接受学习转向接受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从认知学习转向认知与体验相结合的学习,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养成 “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分析后解题,先理解后记忆”的“四先四后”的学习习惯。
他把校本情况和当地资源特色有效结合起来,开设了包括学科拓展课程、社团活动课程、奥林匹克竞赛课程、科学大讲堂等六大类共20多门校本选修课程,并根据课程需要自编特色的校本教材,如:《苏轼惠州缘》《闪耀的东江文化》和《智能机器人探究》等,满足了学生自主选择的需要。
构建德育平台,增强教研动力。育人先立德。因此,他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四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为目标,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坚持“三全一体验”(“全面发展”“全员育人”“全面渗透”“实践体验”)的德育理念,始终坚持德育工作的网络化、生活化、课程化和多样化,探索出了“自主、体验、和谐”的德育新模式,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和谐发展,成为“自尊、自信、自理、自律、自觉、自强”的实中人。尤其是他创建“博学讲坛”深受学生欢迎,每周四下午第三节指定教师为学生开讲座,内容充分体现学科与社会、生活的结合,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还在师生中广泛开展“社区服务志愿者”、“希望爱心工程”、“扶贫帮困”等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意识。学校还为不少的特困学生减免学费,解决特困生读书难的问题。今年,邓凡用又接过爱心接力棒,为高一学生黄惠琼减免一切学费,还动员教师支持她的日常生活开支等。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他主持的《新课改背景下的选修课实施研究》获得省级立项。后荣获惠州市第二届“黄冈杯”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随后该校又承担了国家级课题的子课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教学行为研究》和《机器人教育普及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等11个课题,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教研组、备课组提出了“三个确保”(确保各学科教研活动的专题化、制度化和经常化)和“三个立足”(立足课堂、立足学生、立足教学内容)的工作原则,要求按照“集中设计、资源共享、彰显个性、教后反思”的教学设计思路,采取“通用教案”与“个案补充”相结合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目前已形成了“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的教研活动模式。
通过一系列的改制,创新,在保证学校办学硬件基础上,邓凡用建立的现代学校科教制度,对提高教学质量,成效显著:2004年高考邓晓慧同学总分突破800分大关,一举夺得惠州市艺术类状元。邓凡用也获得了“2004年惠州市高考突出贡献奖”。2005、2006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和大专上线人数均名列市区中学第二,2007年高考重点、本科、专科各批次上线人数均取得惊人的增长,2008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成功突破300大关,三年三级跳。学校多次荣获市政府、市教育局授予的“高考成绩特别奖”和“高考成绩进步奖”,优异的成绩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邓凡用所散发出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得实验中学这个优秀团队的成员愿意紧紧跟随他,为这个学校效力,让学校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