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的牛骨粉(美食文化随笔)
(2024-10-30 21:38:29)
标签:
散文杂谈 |
分类: 散文 |
一个人的旅行与情趣,往往与美食的关联密不可分。
在景德镇赶集陶溪川的陶然集之余,应邀饶有兴致参观了举世唯一的皇家瓷器博物馆——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正午时,景德镇的天空蓝天白云分外清朗,从御窑博物馆出门移步街巷,在附近的老舍茶馆稍坐品了老白茶片刻,便直奔景德镇位于抚州弄老街的一家知名牛骨粉老店。
原以为景德镇就只有陶艺声名在外,没想到在景德镇街巷行走时,却发现这里的牛骨粉店比比皆是,颇有点像今年五月在湖北潜江参加“潜江龙虾”产业博览会时所看到街头巷尾的众多龙虾店场景。本来,到景德镇来主要是看陶艺的,结果没想到景德镇的牛骨粉也像陶艺一样如此繁盛,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地方名吃。
来到古色古香的抚弄巷,穿过题写有“抚州弄”的老式牌坊,就看到了“樊老头樊氏正宗牛骨粉老店”的招牌。待进门时,却发现约两百平方的店堂已经坐满了老老少少好吃佬。店里的服务生笑容可掬,客客气气张罗我们先排号稍等一会,待有空位立马安排。果然,不一会有食客吃完这里的牛骨粉后,嘴巴一抹,将要离开最里面靠窗的那一桌,我们就在服务生的导引下来到了这一方席位。服务生也立马送来点餐卡,我们也就随大流点要了几乎差不多分量的牛骨粉。原以为这牛骨粉就是牛骨头与汤粉熬在一起的,可服务生却给每人送来了两碗:一碗是汤粉,另一碗则是满碗卤好的牛骨头。以往虽吃过多次“湖南牛肉粉”,但那都是湖南风味的牛肉与汤粉熬在一起的牛肉粉,可这回在景德镇吃的是江西风味的牛骨与汤粉分开吃的牛骨粉。
走过大江南北,只知道“南粉北面”在我国南北方各有特色。譬如云南的过桥米线、湖南的牛肉粉等,便是比较受欢迎的代表性“南粉”,而“北面”多以陕西、山西等地为佳。当然,像咱们湖北,处在南北的交汇界,似乎对面、对粉也都能接受。不曾想,这次在江西所辖的景德镇来吃牛骨粉,应是平生第一次。坐在席间,还得先左顾右盼看人家怎么下手,大多食客还戴上一次性胶手套,一边啃吃一根根牛骨头,一边吃汤粉,当然也有的食客直接用手抓吃牛骨头,吃得津津有味。于是,我也照搬照样吃起这牛骨粉来。牛骨头上留有少许牛肉或牛筋,应该类似于当年苏东坡被贬南方吃的羊蝎子味道,啃起来很有嚼劲,其肉味麻麻辣辣,入口味觉极好。关键是这卤制好的牛骨头得之不易,先得将新鲜牛骨头洗干净,放在大砂锅里将其表面炒缩水,再用水熬煮,同时须配上草果、孜然、白芷、香叶、砂仁、姜蒜、辣椒、葱节及香料包、小茴香等,煲足约三小时。而汤粉制作,还得先将米粉倒入牛骨头的头汤,佐以乌腌菜提鲜,放入少许酱油、陈皮、葱节、酸萝卜等进行调味,这些工序如果不到位,味道可能就好不起来。
据说这牛骨粉的做法最先源于江西鹰潭,三鲜米粉由大米制作而成,相当于云南过桥米线所用的米粉,制作汤粉前须将米粉用热水烫熟,再配好浓郁的汤头,汤粉和牛骨头的做法后来传遍了江西。江西人爱吃粉,可以一天三餐:早吃汤粉,中午吃拌粉,晚上吃炒粉,当然更多的人常常不分早中晚,而去选择吃牛骨粉。这种吃法的盛行,在景德镇应该得到了应证。而景德镇的知名牛骨粉店,也常常在对外宣称本土的传承人,诸如这“樊老头樊氏正宗牛骨粉老店”就颇推介自己的首创人是樊衍先生,现在的这些“樊”字当头的牛骨粉店是由第四代传承人樊志平所传承。去年年末,我赴湘西旅行,特地去浦市古镇住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在浦市街头就吃了当地人推荐的猪脚米粉,猪脚是卤制好了的,看相很好,米粉用汤水稍烫一会,再将卤猪脚放进去熬煮片刻,洒上葱花,味道就出来了,辞别浦市往边城去后,同行的朋友都念叨还是浦市的米粉口感最好,只可惜光顾着赶路,忘记买点浦市的米粉带回家去。湖南的牛肉粉本来就做得声誉鹊起,很受大众欢迎,但我对湘西浦市古镇的猪脚米粉感觉之好尤甚。
如今,在景德镇的牛骨粉店遍地开花,无论是樊家,还是吴家、张家、李家等等,大街小巷的牛骨粉店也已成了景德镇奇特的美食文化现象。反正这回景德镇之行,看得最多的当然是陶艺及陶艺业态,其次就是这牛骨粉店了。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饮食习惯与喜好。武汉人好吃热干面,早点热干面满街都有,到北京去开专卖店却不怎么样。陕西的羊肉泡馍在当地算名吃,可外地人到陕西做客十有八九吃不惯。湖南的牛肉粉和云南的过桥米线,相对就要大众化一些。广东是美食大省,美食多多,尤以吃烧鹅、白切鸡更旺,平均每人一年大约要吃三十多只鸡、鹅,其实,南京等城市的盐水鸡、盐水鸭也做得顶呱呱,当地人在南京和外地人去南京一般都是要吃吃鸡鸭的,吃鸡鸭的数量应该也很壮观,就像咱们鄂州号称百湖之市和武昌鱼故乡,一年下来每人吃螃蟹、吃武昌鱼的数量应该在全国遥遥领先。通观景德镇的牛骨粉店如此之多,再推算整个江西,吃牛骨头的数量之大应该在全国屈指可数。
前一篇:南浦一村琐记(散文)
后一篇:喜洲印记(散文)